林小欽
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由于小學生閱讀量尚少,知識面較窄,對于詩歌中精練的語言、優(yōu)美的意境還難以理解和感悟,故很難產(chǎn)生共鳴。教師有意識地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更加輕松的學習氛圍,調(diào)動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促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詩歌。下面筆者以四年級下冊《綠》為例,談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詩歌教學,提高詩歌教學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資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在教學《綠》這篇課文之前,筆者設計了課前的自學卡:1. 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和搜集有關詩人艾青的資料、《綠》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以及艾青的其他作品和有關評論,等等。2. 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帶有“綠”字的詩詞。
通過資料的查閱和搜集,學生知道了艾青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代表作,還知道艾青不同時期的詩歌作品風格相差很大。對于《綠》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學生也有所了解,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感知。
學生對于“綠”字詩詞的搜集,更是豐富多彩,積累了許多“綠意盎然”的詩句。在課前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當筆者和學生玩帶有“綠”字的飛花令時,一句句古詩從學生的嘴里脫口而出。以下是教學的一個片段。
師: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中的“飛花令”,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我們也來一場“飛花令”,老師給的關鍵字是“綠”,請大家說出帶有“綠”字的詩詞。
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從查閱、搜集資料到摘抄積累,再到課堂上的脫口而出,學生已將表現(xiàn)綠色的詩詞內(nèi)化于心,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都得到了提高。
二、信息技術助力品詞析句
《綠》這首詩描繪了春回大地,到處都是綠色,萬物充滿生機的景象,體現(xiàn)了“綠”帶給人的生機和活力,表達了詩人對美好世界的喜愛與贊美。這首詩表達獨特,詩中蘊含著豐富的想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中的意境,在教學前,筆者下載了一些能表現(xiàn)自然界勃勃生機的圖片。學生通過畫面,走進詩歌,理解詩歌內(nèi)容。
例如,詩歌第一節(jié)第一句:“好像綠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處是綠的……”學生比較難理解,當課件出示了一張張綠色的圖片之后,學生豁然開朗,明白了這句話是說作者目之所及都是綠的,眼前鋪滿了綠。當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相關綠色資源的呈現(xiàn)時,學生猶如置身于大自然的情境中,喚醒了學生內(nèi)心深處存儲的關于自然界的各種綠色的景象。情境的融入實現(xiàn)了生活與詩歌的貫通,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達成了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又如,詩歌第四節(jié):“所有的綠集中起來,擠在一起,重疊在一起,靜靜地交叉在一起?!边@里的四個動詞“集中”“擠”“重疊”“交叉”表示“綠”存在的不同形態(tài),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時,筆者直接呈現(xiàn)了幾張圖片:有各種綠色匯聚的花圃,有挨挨擠擠的荷葉,有森林里相互纏繞的樹木……有了畫面的代入,化抽象為直觀,學生很快地感受到了“綠”存在的不同形態(tài),不需要教師太多的講解了。此外,筆者還讓學生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自己尋找相對應的展現(xiàn)不同程度、不同形態(tài)的“綠”的圖片。學生對同伴尋找來的圖片所展現(xiàn)的“綠”的特征和形態(tài)有了爭論,并且積極表述了自己的理解。這個過程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從而落實了提升思維能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
三、依托信息技術激發(fā)聯(lián)想
《綠》這首詩的第三節(jié):“刮的風是綠的,下的雨是綠的,流的水是綠的,陽光也是綠的?!憋L、雨、水、陽光怎么會是綠的呢?這時候,靜態(tài)的圖片已經(jīng)不足以呈現(xiàn)詩歌的意境了。筆者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張動圖:畫面是一根根細嫩的柳條在風中搖曳著??吹竭@美妙的畫面,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妙句隨口而出:“吹面不寒楊柳風,這風就是綠的。”接下來,筆者又借助多媒體出示了雨中的荷葉、青山倒映的湖水、陽光照射的森林這三張圖片。學生的思維打開了,課堂上有了生成。
生:一片片碧綠的荷葉被雨水敲打著,青翠欲滴,仿佛把雨水也給染綠了。
生:兩岸青山倒映著湖水,這水就是綠的。
生:森林里,陽光透過層層的樹葉照射下來,陽光被綠葉染綠了。
信息技術的利用,讓原本靜態(tài)的文字變得靈動起來,視頻畫面所呈現(xiàn)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無窮的想象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彰顯了課堂的生機和活力。
四、借助信息技術理解詩歌內(nèi)涵
如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走入詩歌,理解詩人獨特的表達呢?朗讀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想象,讀中感悟。在《綠》這一課的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播放了自己制作的一個小視頻。視頻是由自然取景的片段組成的,反映了詩歌每小節(jié)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綠的寬廣、綠的深淺濃淡、綠的不同形態(tài)。視頻中有各種綠色的植物,學生仿佛真的置身于大自然中一般。就這樣,學生眼里看著“綠”,耳朵聽著“綠”,心中想著“綠”,大聲縱情朗讀,讀得聲情并茂,讀出了自己喜歡的綠,讀出了綠的活力和生機,讀出了詩意盎然的春天。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利用,給詩歌教學營造了一種輕松的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nèi)涵的理解,使課堂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運用信息技術增添課堂的趣味性
希沃白板5是一個針對信息化教學而設計的互動教學平臺,功能強大,形式多樣,界面生動活潑,特別是其中的“課堂活動”這個功能,深受教師的喜愛。教師可根據(jù)需要,設置合適的“課堂活動”,形成有效課堂。
例如,在《綠》這節(jié)課的背誦環(huán)節(jié),筆者利用“課堂活動”功能設計了一個趣味填空的練習,學生只需要填題目留白的部分,這樣就降低了背誦的難度,增添了練習的趣味性。這種練習形式深受學生的歡迎,同時也促進了師生的互動。為了檢測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筆者還把詩歌的各個知識點設計成游戲?qū)咕毩?,進行男女生對抗賽。由于游戲趣味性高,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聚焦了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效果非常好。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善用信息技術,而不是被信息技術“綁架”,在課堂上盲目使用信息技術。如果沒有深入嚴謹?shù)慕虒W設計,那么課堂上使用信息技術就只會流于形式,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就會紊亂。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實踐、反思,要不斷改進、優(yōu)化教學設計,從而真正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城東小學? ? ? ?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