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賈佳 吳文禎
中圖分類號:R78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22)03-0049-04
單顆上頜前牙缺失多因齲病、根尖周炎或牙外傷所造成,好發(fā)于青年及中年患者,不但影響前牙的咀嚼功能,前牙美觀的破壞也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修復缺失牙的常用方法有活動義齒、固定義齒、種植義齒,不同治療方案各有特點[1,2]。隨著口腔種植技術的日益成熟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不僅治療效果可靠,也可在恢復患者咀嚼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極大程度恢復患者的口腔美觀度,且不損傷鄰牙,有效維持牙槽骨的健康,因此種植牙也被稱做人類的第三副牙齒[3,4]。近年來,口腔保健、牙齒的功能及美觀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對上頜前牙區(qū)牙齒缺損患者實施有效的口腔治療,恢復其牙齒功能,對改善口腔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在醫(y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基于口腔錐形束CT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數字化種植導板應用于口腔種植修復,實現了修復為導向、安全與精準的種植體植入[5,6]。為進一步評估數字化技術在口腔上前牙區(qū)種植修復的應用價值,現結合我院70例上頜前牙區(qū)單牙種植修復病例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70例口腔上頜前牙區(qū)種植修復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33.56±5.33)歲;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3~55歲,平均年齡(33.69±5.52)歲。兩組患者性別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無法保留的前牙殘根、斷根,陳舊性上前牙缺失,愿意接受種植修復,且均為單顆患牙;②待拔除牙齒有完整骨壁或現有牙槽骨量能夠維持種植體良好的初期穩(wěn)定性;③牙周組織健康無炎癥。排除標準:存在口腔種植及麻醉禁忌癥者。
1.3 方法
1.3.1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種植手術:①術前準備:常規(guī)檢查患者缺牙狀況,包括牙槽骨形態(tài)、骨量、咬合關系及牙齦黏膜健康等情況;②根據CBCT結果,確定種植體型號、種植體位置及深度;③在局部浸潤麻醉下,于缺牙區(qū)牙槽嵴頂偏腭側處切開黏骨膜,翻瓣后根據3A2B原則自由手制備種植窩洞,將種植體正常植入。常規(guī)縫合切口并給予抗感染治療。
1.3.2觀察組 采用數字化技術種植手術:①術前準備與對照組一致;②將CBCT中Dicom格式文件以及口內數字掃描儀導出的STL數據導入專業(yè)種植軟件中,生成全信息化模型,可進行虛擬拔牙,模擬植入;根據美學種植原則確定種植體的三維位置后,經3D打印設備制作出數字化的種植導板;③試戴導板,確保導板無異常,于缺牙區(qū)牙槽嵴頂偏腭側處切開黏骨膜,翻瓣后戴入種植導板,在導板引導下逐級制備種植窩洞,最后將種植體植入。常規(guī)縫合切口并給予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1.4.1種植體偏移情況 常規(guī)種植4個月后,骨增量同期種植6個月后,對比進入種植二期及修復階段時愈合基臺置移桿軸向以及X線片,比較種植體偏差值,包括定點偏差、深度偏差、軸向偏差。
1.4.2初戴時每單位修復體調改時間 計算并比較兩組患者初戴時每單位修復體調改至邊緣密合性、鄰接、咬合等均滿意的時間[7,8]。
1.4.3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主要包括術中腭側骨板穿通、術后牙齦退縮、齦乳頭退縮、種植體基臺暴露及修復體形態(tài)欠美觀等情況。
1.4.4患者滿意度 對患者開展就醫(yī)體驗滿意度問卷調查,包括手術時長、疼痛程度、治療過程舒適化程度、咀嚼功能及美觀恢復滿意度,問卷總分100分,90分及以上為滿意,70~89分為一般滿意,低于7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檢驗或Fisher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種植體偏移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種植體定點偏差、深度偏差、軸向偏差數據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初戴時每單位修復體調改時間 觀察組初戴時每單位修復體調改時間為(8.86±2.61)min,短于對照組的(17.25±3.01)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159,P<0.05)。
2.3 兩組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14.417,P=0.000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5.385,P=0.020
牙列缺損如治療不及時,不僅會喪失咀嚼功能,影響口腔健康,同時在一定程度加重患者胃腸道負擔,導致消化功能受損,最終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谇环N植修復是一種新型修復技術,在牙齒缺損位置種植人工種植體,緊密連接骨組織,使牙齒結構和功能恢復正常。上前牙區(qū)是種植修復高風險區(qū),該處牙槽嵴頂部較窄,牙齒缺失后發(fā)生明顯骨吸收,導致最終骨量及骨質不佳[9]。另外,進行口腔種植修復時容易出現位置偏差、種植體暴露等情況。種植體正確的三維位置是獲得最終理想修復效果、維持種植體位置是修復成功的關鍵,傳統(tǒng)口腔修復時容易受到醫(yī)生經驗的影響,準確性不高,整體效果受限[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種植體定點偏差、深度偏差、軸向偏差數據均較對照組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口腔修復種植的穩(wěn)定性;觀察組初戴時每單位修復體調改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能夠縮短初戴時每單位修復體調改時間。分析認為,數字化技術作為口腔種植修復領域的一種新型診療手段,可利用先進的3D打印技術和CBCT數據生成等技術,使用CBCT數據生成截面信息,再進行三維重建,記錄壓槽高度、寬度等,合理設計種植體的大小、方向及位置,最后制作數字化種植導板[11-13],克服了傳統(tǒng)壓膜導板的缺點,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觀察組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安全性更好;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分析認為,數字化技術可以對上頜竇、神經管、鼻腔等進行定位,避免修復時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有效預防并發(fā)癥,從而提高治療安全性和患者滿意度[14-16]。
綜上所述,口腔上前牙區(qū)種植修復中實施數字化技術,可提高種植精確度,增強口腔修復種植的穩(wěn)定性,縮短修復時間,同時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