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峰
近年來關于心理健康的文學影視作品增多,心理工作中常用的一門技術“催眠術”也就不斷地通過這些文藝作品映入大家的眼簾。當這個讓普通大眾覺得又炫酷、又神奇的技術被大眾所熟知的時候,問題也浮現出來,催眠到底是什么體驗,真有那么神奇嗎?我被催眠是什么狀態(tài)呢?我是不是也可以學會催眠術啊?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假設。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當你閱讀到我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就已經進入了深深的催眠狀態(tài)呢?
答案是肯定的——你此刻正在被催眠。
我們來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我現在給你一個字“糖”,當你看見它的時候你腦子里會想到什么?從味覺上肯定是甜甜的,好吃;視覺上也許你會聯想到你最愛吃的某種糖果。如果你這么想那么恭喜,
你已經被催眠了。你一定會奇怪為什么?
首先你仔細去想一下,你是什么時候知道這個就是“糖”的。是不是在你很小的時候,也許只有一兩歲那會,第一次你的媽咪拿出這么個東西,在你面前晃來晃去,還不停地念叨“寶寶吃糖糖”,然后當你把這個東西塞入嘴里的那一刻,你深深地記住了這個甜甜的味道。然后在未來的日子里,沒有任何理由地,你就記住了“糖”是甜的、是好吃的。甚至于你每天放學后、空閑的時候、玩耍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要買糖吃。所以你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植入了這樣一個指令,是不是很有趣?
所以你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突然發(fā)現一個可怕的事情,你現在所能理解的和明白的一切都是接受了催眠指令,而且只要你接受了之后,你從不懷疑這個指令是不是有什么問題。就好像我現在只要說一句話,你就像中了魔似地回應我下一句話,不信咱們試試:“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現在你腦子里出現了啥?肯定是那魔性的下半句廣告語對吧。沒錯,你突然會發(fā)現催眠好像無處不在,這還真是一件又可怕又有趣的事情呢。
那么現在我們再做一個更有趣的假設,你就會清楚我們人為什么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了。還是回到你一兩歲的小時候,這一次是你的爸爸拿了一個甜甜的食物在你面前晃啊晃,但是他告訴你“寶寶,吃這個,這個甜甜的好好吃。這個叫屎”。那么很多年以后直到今天你都會愛上吃“屎”的感覺。突然有一天你進入了人群里,而那群人吃的和念出來的都是“糖”,只有你說想吃“屎”,然后你遭到了他們莫名其妙無情的嘲笑。那一刻你的世界崩潰了,你感覺到自己的想法和別人完全不同,你對自己的認知產生了懷疑,然后你會出現憤怒、羞愧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你產生了“心理問題”——因為心理問題的產生通常就是同我們的認知和情緒相關。
以上問題讓我們不得不講一個稍微專業(yè)的心理學概念來讓你更好地明白,按照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解,將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簡單地說。潛意識有一個特點叫作“無條件接納”。在我們對一個物體或者事件進行初次接觸時,我們的潛意識就只會單純接納這個東西的存在,而不會添加什么判斷和解釋,但是這個時候我們有另外一個叫作意識的存在,它通過后天形成,比如我們通過別人教會我們,我們通過意識對物體賦予想法和意義,能夠有屬于自己的判斷和解釋。
所以首先我們會通過潛意識對于一件事、一個物體進行無條件接納,然后由意識賦予意義形成獨立的想法,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緒。那么這樣你就很好理解,一個孩子如果從小被人講“你長得很丑”,那么長大了他就始終會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進而產生很多心理問題,然后會去不斷地整形,嚴重的會有整容成癮行為。但是無論做成什么樣子,都始終覺得自己不好看。而另一個孩子從小被講“你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那么同樣的長大后,他也會因此產生很大的行為障礙,比如做事始終沒有信心,不敢做事情,最后真的什么都做不好,嚴重的甚至出現精神障礙。
如果簡單地把人理解為一個計算機,那么出現心理問題其實就是早期的“心理編碼”出現問題,以至于到了某個階段無法正常地運行了,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其中的催眠治療技術,就是催眠師通過催眠的方式喚醒來訪者的潛意識,協助來訪者重新調整好自己的認知、情緒、行為。也就是把壓在來訪者心里的那個“屎”重新變“糖”的過程。
所以,如果你突然發(fā)現自己的世界不對勁了,不妨重新思索一下,你是什么時候“被催眠了”,也許你就能找到一個新的方式重新對自己催眠一次,變成更好的那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