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云
(淳安縣中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17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多發(fā)人群為中老年人群,具有起病急、進展快,致殘率、致死率高、并發(fā)癥復雜等臨床特點,嚴重危害人類的身心健康。雖然血管再通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由于人群對該病認知度低、院前救治能力不高、院內急診延誤等因素及溶栓治療時間窗的限制、出血并發(fā)癥等因素,影響了溶栓的療法應用及成功率[1-2]。中醫(yī)藥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上歷史悠久,中西醫(yī)結合在該病治療中具有廣闊的前景[3]。筆者2019年4月—2020年4月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觀察了自擬化痰通絡湯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作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淳安縣中醫(yī)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1∶1比例通過隨機數字表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患者29例、女患者21例;年齡65~83歲,平均(77.69±6.56)歲;病程24~72 h,平均(38.5±9.5)h。觀察組50例患者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20例;年齡65~85歲,平均(78.29±6.72)歲;病程26~72 h,平均(40.5±8.5)h。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相關診斷標準[4];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中“中風病”中分型標準,證屬風痰瘀血痹阻脈絡型[5]。
1.3 入選標準 1)符合上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屬風痰瘀血、痹阻脈絡型;2)年齡65歲以上;3)患者本人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處于昏迷狀態(tài)的患者;2)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者;3)由腦腫瘤、腦外傷、腦寄生蟲病、風心病、冠心病合并房顫等引起的腦梗死者;4)過敏體質者及對本臨床觀察用藥過敏者;5)合并主要臟器及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6)伴精神疾病者;7)依從性差者。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入組后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吸氧,心電監(jiān)護,調控血壓、血脂、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組織代謝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對癥等治療。觀察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輔以自擬化痰通絡湯進行治療,方藥組成:天麻、白術、丹參各15 g,膽南星、全蝎、桃仁、紅花、茯苓各12 g,半夏、陳皮、赤芍、香附各9 g,大黃6 g,隨癥加減,日1劑,水煎兩遍,兩煎混合,共得藥汁約300 mL,分早、晚兩次口服。觀察組與對照組均連續(xù)治療3周。
2.2 療效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風病”的臨床療效評定分級標準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療效進行評估[6],分為基本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無變化、惡化。
2.3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采用NIHSS量表[7]評定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其涵蓋意識與定向力、凝視、視野、面癱、上下肢運動、肢體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等,NIHSS量表評分在0~42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大。2)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采用Barthel指數[8]來評定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包括進食、穿衣、洗澡等10項日常生活能力考察,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佳。3)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采用腦卒中患者專用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S-QOL)[9]評定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及計量資料分別采用t與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4.0%,顯著高于對照組(72.0%),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NIHSS評分、ADL評分及SS-QOL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ADL評分及SS-QOL評分均顯著升高(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上述評分變化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分)
近年來,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患病率呈現(xiàn)出逐年升高的變化趨勢。由于其病死率處于較高水平,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及生命安全。因此,臨床上應采取強有效的措施對該病進行治療,探尋最佳治療方案。西醫(yī)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目標是通過盡早開通閉塞血管、恢復缺血半暗區(qū)腦組織血供,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常規(guī)治療方案為溶栓、抗凝、降纖、抗血小板聚集、神經保護治療、康復治療、改善腦循環(huán)等[10]。中醫(yī)通過針灸、中藥等方法整體調節(jié)、辨證施治,在缺血性腦卒中治療上亦發(fā)揮了顯著作用[11]。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屬中醫(yī)學“中風病”范疇,主要表現(xiàn)有猝然昏撲、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以及意識不清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昏迷。臨床上常采用的西藥常規(guī)降顱內壓、抗感染、抗凝血以及抗血小板等聯(lián)合治療方法,效果尚不夠理想。因此,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及體征[12-13]。從中醫(yī)學角度分析,該病多因患者年老體衰、或素體虧虛,加之情志過極、飲食不節(jié)、勞欲過度、內傷勞損等因素,導致患者陰陽失調、氣血逆亂,風火相煽、痰瘀互結,病機不外不外風、火、痰、瘀、虛、氣諸端[14],幾者常相互影響,相兼為病。本文討論的風痰瘀血、痹阻脈絡型為臨床常見證型,筆者針對患者痰濁內聚、風痰相兼,阻滯經脈,血脈瘀阻的病機特點,確立了祛風、活血以及化痰通絡為主的治療原則,擬方化痰通絡湯與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相配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方中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有息風化痰通絡之功效;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半夏與天麻相配化痰息風,為治療風痰之要藥。膽南星味苦、微辛、性涼,可清熱化痰、息風定驚,《藥品化義》云其:“主治一切中風、風癇、驚風,頭風、眩暈……”。陳皮味辛、苦,性溫,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可使氣順痰消。白術味苦、甘,性溫,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健脾利水滲濕、寧心安神之功效;白術與茯苓相配健脾利濕,杜生痰之源以治痰之本。香附味辛微苦甘,性平,有理氣解郁、寧心安神之功效,可使氣機順暢以助氣血暢行。全蝎咸辛,平,其性善走竄,善搜風通絡,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之功效,《開寶本草》載該藥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澀,手足抽掣”。桃仁味苦、甘,性平,紅花味辛、性溫,桃仁與紅花相配活血祛瘀;紅花黃色素具有擴張血管、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應激作用[15]。 赤芍有祛瘀止痛、涼血消腫之功效,《滇南本草》記載該藥:“瀉脾火,降氣,行血,破瘀,散血塊,……”;芍藥苷具有神經保護作用[16]。丹參味苦,性微溫,具有活血祛瘀、涼血養(yǎng)血安神之功效,日華子本草》記載丹參:“養(yǎng)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四肢不遂”;丹參具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17]。大黃逐瘀生新,通腑泄熱《日華子本草》記載大黃可“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jié)……”。全方共奏清熱化痰息風、活血祛瘀通絡之功效。
本文結果顯示,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化痰通絡湯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4.0%,顯著高于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之總有效率72.0%,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ADL評分及SS-QOL評分均顯著升高(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上述評分變化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組(P均<0.05)。表明自擬化痰通絡湯可顯著提高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同時可更顯著促進患者神經損傷程度的改善,更顯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化痰通絡湯輔助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效果顯著,應加以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