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長亮 康曦月 王春芳 汪俊 秦中國 盧艷
【摘要】目的:本文主旨在治療痔合并肛瘺中應用自動痔瘡套扎術的臨床價值與分析。方法:選擇2017年至2020年期間于我院肛腸科接受治療的120例痔合并肛瘺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主體,采用奇偶數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兩個組別,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術后臨床指標、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結果:經過手術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情況均得到有效緩解,其中研究組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參照組,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及術后疼痛指數均小于參照組,且術后并發(fā)癥和復發(fā)幾率均比參照組低P<0.05。結論:在治療內痔合并肛瘺過程中,通過使用全自動痔瘡套扎技術,能夠有效的縮短手術時間并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和復發(fā)的機率,同時緩解病人在術后的疼痛,且術后療效顯著,因此值得推薦。
【關鍵詞】自動痔瘡套扎術;痔合并肛瘺;應用價值;瘺管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657.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2)04--01
痔瘡在肛腸科中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病癥,在不同年齡均有出現(xiàn),對其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其體征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出血、排便痛、腫物脫出、分泌物流出等。對于輕度的痔體初發(fā),可以自愈,但對于中重度的痔瘡,需要進行手術治療【1】。選擇一種安全有效的手術方式可減輕患者的痛苦,促使患者術后恢復。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至2020年期間于我院肛腸科中接受治療的120例痔合并肛瘺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主體,采用奇偶數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兩個組別。組間數據統(tǒng)計(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實行自動痔瘡套扎術聯(lián)合瘺管切除術,提示患者術前排空大小便并禁水等。指導患者側臥姿勢,將其手術部位進行局部消毒,并將局部麻醉藥涂抹至肛周,后取肛門鏡深入肛門內部,內芯拔出,使痔體整體暴露,并將套扎管與痔體對準,開啟負壓吸引,并旋轉套扎器驅動使其釋放膠圈套緊痔體,后釋放負壓,將2毫升消痔劑注入內部,完成套扎。后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肛瘺內口部位,從外部深入探針,將皮膚切開后,用電刀將瘺管切開,深齲內部將局部壞死病灶切除,再進行縫合止血。瘺管切除術同參照組【2】。
參照組采取內痔縫扎術聯(lián)合瘺管切除術,患者術前準備工作同研究組,并將局部麻醉藥涂抹至肛周,后取肛門鏡深入肛門內檢查,查看痔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等、后對肛門部位及肛管處進行局部消毒,使用組織鉗夾住痔體,再在痔下方處沿著邊緣剪開一個三角形的開口,將痔底部用彎鉗夾后,用縫合線進行縫合,并將2毫升消痔劑注入內部,并進行局部止血治療【3】。
1.3 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術后臨床指標、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對以上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后作為實驗評定標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調研中所有數據資料均運用SPSS20.0系統(tǒng)實行專業(yè)分析,當中計量數據計均數±標準差,兩組差別比照運用T、X2檢測。計數數據運用百分率(%)代替,若兩組對照結果表明P<0.05,則說明實驗價值顯現(xiàn)。
2 結 果
3討論
近幾年痔瘡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與經常久坐、長期便秘腹瀉有關,且大多數人易復發(fā)。痔瘡手術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以往的傳統(tǒng)手術方式,不但用時長,手術復雜,且患者術后的疼痛感較大,恢復時間也較長,個別患者還容易造成局部感染。本次實驗通過手術中配合自動痔瘡套扎術的方式,使手術的整體效率提高,通過對比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術后疼痛指標得知,研究組患者手術用時和恢復時間較短,疼痛減輕,處于輕微疼痛的區(qū)間,使患者減少術后創(chuàng)面的感染,且術后患并發(fā)癥和復發(fā)的幾率較低【4-5】。
綜上所述,在治療內痔合并肛瘺過程中,通過使用全自動痔瘡套扎技術,能夠有效的縮短手術時間并降低術后并發(fā)癥和復發(fā)機率,有效緩解病人在術后的疼痛,且術后療效顯著,因此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王有.自動痔瘡套扎術在痔合并肛瘺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22,17(03):15-16.
【2】裴劍.觀察自動痔瘡套扎術應用于痔瘡臨床治療中的效果[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21,19(34):91-92.
【3】那軼.自動痔瘡套扎術與傳統(tǒng)痔瘡手術治療痔瘡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 2021,16(15):87-90.
【4】欒利新.自動痔瘡套扎術治療痔瘡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評價[J].當代醫(yī)學. 2021,27(09):61-63.
【5】孟慧峰.自動痔瘡套扎術與傳統(tǒng)痔瘡手術治療痔瘡的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隨訪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20,33(23):3961-3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