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茹
閱讀是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強化學生高中語文學習水平的主要途徑,良好的閱讀氛圍也有助于閱讀教學策略的實施。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從學生閱讀特點著手,利用更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方法,實現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一方面確保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促進學生閱讀意識的形成;另一方面助力學生在語文領域的發(fā)展,達到激發(fā)學生閱讀潛能的目的。為將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落實于實處,本文基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展開研究,分析如何在閱讀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望本文研究能夠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起到優(yōu)化作用。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更注重學生綜合發(fā)展,為貫徹核心素養(yǎng)教育原則,教師有必要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進行重塑,在明確閱讀教學核心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正確的閱讀方向和范圍,以此實現教學和學習有效性的提高。此外,教師需明確高考并非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終極意義,教師應以正確態(tài)度看待語文閱讀教學,并全面解讀核心素養(yǎng)指導思想,分析如何制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結合最終教學效果完善現有教學計劃,以此作為教學根本任務,制訂出更契合學生成長的教學策略,進而實現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閱讀能力的提高。每個學生學習能力不同,在語文課堂中所呈現的閱讀效果也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前需明確學生真正需求,基于學生特點為學生制訂閱讀目標,凸顯學生在課上的主體地位,以此明確學生閱讀范圍和閱讀核心,使學生能夠對語文知識形成更清晰的認知。
如教師在開展《祝?!芬徽n教學期間,需先基于核心素養(yǎng)教育原則,為學生制訂閱讀目標,并合理調整閱讀難度,供學生自主選擇。實際過程中,可基于差異化教學原則,分配閱讀任務。第一,通過閱讀和分析掌握小說文本知識。第二,借助閱讀背景和課文內容,闡述祥林嫂的人物特點,明確文章對人物的描寫手法,如語言、動作、肖像等各個方面。第三,針對文章中環(huán)境描寫進行詳細研究,分析采用此手法的根本意義。第四,文章中運用倒敘寫作方法,掌握該方法學會寫作應用。第五,從不同角度感受作者寫作情感,分析作者所要闡述的內容,形成對封建思想文化的自我理解。此五個閱讀任務涵蓋本課程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并且?guī)в胁煌瑢W習難度,針對學困生可要求學生完成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閱讀任務,以此幫助學生打好閱讀基礎,基于循序漸進的閱讀教學方法實現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對于優(yōu)等生來說,閱讀教學應以激發(fā)學生潛能為主,所以,為明確學生學習目標,需要求學生合理完成五個閱讀任務,并在閱讀中形成自我感悟,進而實現閱讀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核心素養(yǎng)下更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也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轉換,實現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遷移,通過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方式,使閱讀教學能夠充分落于實處,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奠定基礎。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學生在高中階段需要掌握的語文知識,但這些知識內容相對有限,不利于學生閱讀范圍的拓展。加之受到高考壓力的影響,為保障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師給予學生自主閱讀時間較少,此情況也限制了學生語文知識體系的構建,影響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為拓展學生閱讀范圍,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應提高對閱讀教學的重視程度,賦予學生更多可以自主閱讀和思考的時間,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總結閱讀和學習經驗。這樣,既幫助學生掌握正確閱讀方法,實現對文章主旨的探查,又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形成。選擇更契合教材主題的閱讀內容,不僅可以有助于達成課堂教學目標,還能夠達到延伸和拓展學生語文視野的目的。
如教師在開展《老人與海》一課教學期間,需明確此篇文章對學生而言閱讀難度較大,若僅憑借課上教學難免影響教學效率,還限制學生對文章的深度解析。為此,在課上教學前,教師可為學生提供關于作者的相關資料,為學生介紹作者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時代背景。在學生對作者情況和寫作意義有一定了解后,再為學生提供《百年孤獨》《復活》等作品,使學生能夠立足于不同角度探查作者寫作手法和寫作特點,最后帶領學生開展《老人與海》的解讀。為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深化學生對老人內心情感的理解,教師可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如:“同學們,文章中哪些詞句讓你印象最為深刻?作者采用何種手法展現老人情感?”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更加明確學習方向,并逐漸進入激烈的探討和閱讀中,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此教學方式通過對作者時代背景相關材料的了解,既增強學生對文章寫作手法的理解,拓展學生知識范圍,又結合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通過問題探究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真正達成了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
探究式閱讀的所謂“探究”,即在于學生自主探究,于探究過程中居于主體地位,基于主觀角度展開的學習活動。教師作為引導者而并非領導者,由教學設計實現尊重學生客觀情況、認知成長路徑的閱讀任務布置。以實際教學過程展開探討,可采取常見的小組學習模式,將學生自由分組,引導其展開閱讀,于閱讀過程中思考,基于自主思考、交流探討等方式實現學生能力的提升,于落實閱讀目標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學習。
舉例分析,《孔雀東南飛》的學習中,由于其篇幅較長,加之文言特點,學生們常需要較長時間理解、感受文章內容,進而使閱讀時間較長、效率較低。為解決此類問題,教師可基于上文所述內容,以合作引導的方式將學生分組,隨后根據閱讀情況及學生水平布置任務,將任務難度呈階梯化展現,如首先由了解詞語及文言中的實詞、虛詞展開;隨后分析特殊句式,進而在此基礎上把握故事梗概與發(fā)展歷程;最后,基于內容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思想與情感,由此基礎上分析這一“愛情悲劇”出現的原因,探究作品內涵下的浪漫主義色彩。此類合作環(huán)境中,學生們能夠基于自身發(fā)現,以交流模式實現聯合閱讀,進而在閱讀過程中基于標準展開區(qū)分,合作下不斷深入推進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理解,引發(fā)感悟。
又如《鴻門宴》一文的學習,教師可根據文中主要人物,以多媒體信息技術呈現對應內容,使學生于合作探究中加深理解,把握人物性格。由閱讀實現探究的同時更切實對相關內容、歷史事實深入理解,實現有效積累,促進學生閱讀、分析、理解能力的提升。
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閱讀和思考的空間,拓展現有閱讀范圍,以此豐富學生知識儲備,促進語文思維體系的形成。同時,借助信息技術設備,完善閱讀過程,增強閱讀體驗,培養(yǎng)閱讀習慣,從而滿足學生閱讀需求,實現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