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關(guān)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對“雙減”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成長。學校要科學安排教學活動,設置豐富的課后活動,滿足學生的需要,減少課外培訓熱度。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也要讓學生從種類繁多的課后補習班中解脫出來,轉(zhuǎn)而參與到豐富多彩的課后自主學習活動中,從日常生活中挖掘?qū)懽魉夭?,提升?chuàng)作動力,進而提升讀寫綜合水平。
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總將學生局限在課堂中冥思苦想,增添了學習負擔,“雙減”政策要求減負,做到提質(zhì)。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qū)懽魉夭?,通過對比分析法,思考怎樣的寫作內(nèi)容更符合創(chuàng)作主題,自己容易把握,從而幫助他們提升選材能力。
在學習《散步》等充滿生活氣息的課文后,筆者組織學生挖掘生活資料,圍繞我們生活中的事情進行創(chuàng)作,寫出自己的真實體驗,展現(xiàn)對生活的感悟。由于有兩名學生都選擇了“暑假學游泳”這個創(chuàng)作主題,于是筆者就讓同學們對比分析這兩篇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對比。一是要思考作者選擇的材料是否有典型性,是否是學游泳過程中特有的事件,是否能體現(xiàn)出“暑假”這個特定的時間段。二是要思考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說說作品中的“我”是否體現(xiàn)出主人公獨特的地方。三是要探究思想情感方面的典型性,看看作者是否借鑒《散步》一文,在展現(xiàn)生活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了對生活的理性思考,獲得人生感悟和“學游泳”之間是否密切相關(guān),體現(xiàn)出典型性。學生從這三個角度入手對比,發(fā)現(xiàn)作品烘托了天氣之熱和水池之涼,體現(xiàn)了主人公因為膽小而只敢在滾燙的岸上坐觀他人游泳,最后在他人的鼓勵下大膽嘗試,獲得感悟,認識到人生要勇于挑戰(zhàn)。這樣的作品在場景、人物性格、主題方面都具有典型性,寫得比較出彩。
每個初中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生長環(huán)境、生活態(tài)度存在差異,這決定了他們選擇的寫作素材也各有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分析對比彼此收集的寫作素材,在相互幫助、借鑒中解決作文材料缺乏典型性的問題,在修改后寫出更貼近生活真實的作品。
“雙減”政策要求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yè)負擔,但是適量的作業(yè)能幫助學生鞏固學到的知識,提升學習效率。所以教師要布置高效的作業(yè),并激發(fā)學生對完成作業(yè)的興趣。對于寫作來說,積累生活素材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基于生活教育法,讓學生利用日記、微博、微信等方式,積累下生活中精彩的瞬間,這種碎片化的積累方式不會給學生造成太大的負擔,但是卻能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筆者提醒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各種趣事,如果能將它們記錄下來,那么以后也能像作者一樣,回憶過去,并寫出精彩的作品。然而,在實際活動中,不少學生反映寫日記對他們來說有不小的負擔,一天中雖有精彩瞬間,但是在晚上回憶的時候,卻常常想不起細節(jié),因此一篇日記需要寫很久。對此,筆者將新科技和日記融合在一起,讓他們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現(xiàn)代化的溝通工具,隨時隨地記錄下精彩的生活瞬間。這樣的信息化日記不僅能記錄生活片段,還能和同伴交流討論,分享互動。在隨時記錄的基礎上,學生還可以在晚上翻閱微博或朋友圈,幫助自己回顧精彩瞬間,并將新的感受寫下來,再次完成日記。這樣就構(gòu)筑了“線上記錄、線下反饋”的學習模式,學生能反復操練,但是他們并不會感到負擔過重,因此是一種符合“雙減”要求的高效學習方法。
結(jié)合日記,學生將生活中的素材歸納整合在一起,這樣在寫作的時候就能獲得更多寫作靈感。學生可以在日記中回顧、再現(xiàn)學習生活,展現(xiàn)自己的思想、情感變化,描繪家庭生活場景,將上網(wǎng)瀏覽或道聽途說得到的信息記錄下來,并寫下體會和感受。
將學生從課后補習班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參與到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中,這是“雙減”政策的具體要求。教師可以基于這一點,設計生活化寫作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并讓他們將活動的心理體驗寫下來,豐富寫作的內(nèi)容。
學習了《回憶我的母親》等課文后,筆者組織學生參與到“采訪家人”主題活動中。學生分成小組,自主分工,擔任記者、編輯、播音員等不同的職位,并合作收集信息,撰寫新聞。筆者從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引導,一是引導學生調(diào)動已掌握的知識,回憶新聞報道的寫作方法,然后結(jié)合課文,總結(jié)歸納如何寫出人物的典型特點,然后將兩者整合在一起,思考如何能寫出一篇感人的報告文學。二是引導學生提升合作效率,增強心理體驗,學生要在采訪后互動討論,說說采訪過程中自己的感受如何,能否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關(guān)愛,并分析怎樣在寫作中表現(xiàn)這種愛,并讓聽者能體會到孩子對父母也有著深厚的情感。如有學生寫了生活細節(jié),父母夜晚起床的時候都會關(guān)心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睡得好嗎,而自己起夜的時候卻從沒想到父母,這個小細節(jié),展現(xiàn)出了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樣的寫作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寫作技巧,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心理體驗,促使其增進和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這種方式有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接觸了更多的人,了解了更多的事情,獲得了更多的感受。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描繪生活,欣賞生活,并在寫作中抒寫真情實感。
優(yōu)秀的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在生活化寫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積累生活素材,還要讓他們總結(jié)歸納,從中獲得人生感悟,并將感受寫入作品中,提升文章的境界。學生只有積極分析生活中的各種事件,才能提升判斷,認知水平,寫出的作品也更有深度。
在學習《我為什么而活著》后,筆者組織學生圍繞某新聞展開辨析:“有人答應了捐獻骨髓幫助他人,但是卻因為害怕而中途放棄,因此被網(wǎng)友批判?!睂W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說說應該如何客觀辯證地分析“逃兵”的做法。有的學生從“言必信,行必果”的角度入手分析,認為既然答應了別人,就要遵守。還有學生認為捐獻骨髓并不是這個人應盡的義務,所以還是要寬容地對待他的逃避行為。還有學生從網(wǎng)絡暴力的角度入手探討,認為不管對方做了什么,在網(wǎng)絡上對其進行口誅筆伐,這種行為都是錯誤的。不同的學生對生活的感悟不一樣,他們分析該新聞的角度也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也不一樣。筆者鼓勵他們在辯論后再次反思,總結(jié)歸納自己的觀點,并試著寫一篇論述文。
“雙減”背景要求教師多組織學生參與一些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日常生活進行辯論活動,各自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想法,在辯論中提升價值觀和世界觀。
教師要避免直接安排繁重的寫作任務,而要基于生活化教育的原則,將寫作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有機地融合起來,提升寫作類作業(yè)的質(zhì)量,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生活、挖掘生活素材的正確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基于“雙減”背景設計高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激發(fā)寫作興趣,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