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西華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1)
近年來,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國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對人才結構需求的轉變意味著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時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要進行一定的轉型。PBL教學又稱項目式學習,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圍繞某個任務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在此過程中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F(xiàn)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已經由原來的“以教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詫W為中心”,這與PBL教學倡導的理念相一致,可以說,PBL教學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趨勢,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PBL教學全稱為Project Based—learning,包含確定目的、制訂計劃、進行操作、評判結果四個環(huán)節(jié)。[1]PBL教學實際上就是對設計教學法內涵與價值的擴充與外延。國內外對PBL教學的定義存在各自的特點。巴克教育所認為,PBL教學是學生在固定時間內,通過自身探索與研究,以解決一個或多個復雜、真實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從而掌握相應的技能技巧。[2]楊明全指出,PBL教學是一種建構型的教與學的方式,教師需將學生完成的項目細分成一個個任務,指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對問題進行探討,設計并執(zhí)行解決方案,最后展示成果進行評價。[1]劉晟等人認為,PBL教學強調知識的情境性、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方式的協(xié)作性、評價方式的多元性,是一種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方式。[3]基于此,本文將從核心問題、所需條件、實施方式、達成目標四個方面對PBL教學的概念進行界定,即PBL教學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需以驅動型任務為核心,對項目任務進行分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相關跨學科的知識,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制訂并實施方案,從而完成項目任務,并對結果進行點評,最終促進每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基于對PBL教學的含義探討,我們可以從中概括出PBL教學的特征為問題的驅動性、主體的互動性、情境的真實性、內容的整合性、目標的多維性。
1.問題的驅動性
問題的驅動性是指PBL教學的開展必須圍繞一個能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的驅動型問題,并將此問題作為學生需要完成的項目任務。
2.主體的互動性
主體的互動性是指在PBL教學中,學生扮演著主人公的角色,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同時學生之間需要采取合作的方式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這與杜威強調的“從做中學”的理念相契合,教師的任務在于為學生提供一些幫助,引導學生開展活動,解決問題。因此,PBL教學不僅包括生生合作,而且包括師生的合作互動。
3.情境的真實性
情境的真實性是指在PBL教學中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相區(qū)別,學生能在課堂中體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愉悅,點燃學習熱情。同時,學生親自實踐操作的方式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問題解決中,能讓學生意識到知識的真實性。
4.內容的整合性
內容的整合性是指PBL教學中給學生呈現(xiàn)的任務需要學生運用多門學科知識才能解決,學生需要對所學的各科知識進行整合,將所學習的學科知識串聯(lián)起來,這有利于提升學生跨學科知識整合的能力。
5.目標的多維性
目標的多維性是指PBL教學的目標指向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技巧、意識情緒三個方面,即PBL教學的最初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技能技巧,如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遷移反思能力、溝通協(xié)作能力等,同時在PBL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具備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健康的心理狀況、科學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正確的價值觀。
PBL教學的價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表現(xiàn)出多個維度,筆者進行整理歸納后,將PBL的價值總結為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兩個方面。
1.理論價值
(1)有利于落實生本理念
首先,“立德樹人”是開展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育教學的直接目標。雖然新課程改革已經持續(xù)了近十年,但是現(xiàn)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師主導課堂的局面,這表明部分教師仍然持有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其次,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在講臺上一味地對學生灌輸知識點,這種方式違背了素質教育的理念,這與教師落后的教學理念有很大關系。PBL教學是一種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探究去獲取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將PBL教學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利于落實“以人為本”以及“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為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提供理論支持。
(2)有助于革新教育教學理念
傳統(tǒng)的小學課堂教學普遍采用分科教學的形式,以此讓學生學習一門獨立的學科知識,這種方式雖有利于讓學生建立起某一學科獨立的知識結構,但割裂了學科之間、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知識之間缺乏整合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片面化與單一化,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思維。PBL教學強調學習內容的整合性與真實性,即學生通過PBL教學方式能夠學習并鞏固多門學科知識。同時,PBL教學以一個項目任務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打破了“以學科知識為切入點”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學生在PBL教學中要根據學習主題,將學習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可實施的具體項目,學生要完成項目任務,就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從而促進學生所學各科知識的深度融合。將PBL引入教育教學中,不僅有利于促進教育方式的快速轉型,也有利于轉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
2.應用價值
PBL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價值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體現(xiàn)。對教師而言,運用PBL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從活動的準備到活動結束后的反思過程,教師都必須參與其中。PBL教學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在執(zhí)教前將多門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從而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實現(xiàn)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和縱向延伸,提高教師對教材的掌握度。在PBL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旁觀察學生,了解研究學生的行為,與學生進行互動,實現(xiàn)教學相長。雖然PBL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中心,但課程的總體設計與安排都是教師一手策劃的,因此,PBL教學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
就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言,PBL教學的準備階段能夠鍛煉其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活動開展能鍛煉其語言溝通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在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時也能提高獨立思辨能力,從而培養(yǎng)高階思維。在活動結束后,學生可參與作品的交流點評,在點評他人作品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與表達能力、語文學習的正確方法和良好習慣、獨立思考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4]PBL教學能將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都囊括在課堂中,學生能從PBL教學中逐漸積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筆者梳理了大量的相關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PBL教學多運用于數(shù)理化學科,在小學語文學科運用PBL教學的具體案例較少。PBL教學具有跨學科的綜合性,故筆者嘗試將PBL教學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內容“民風民俗”為載體,融入美術、信息技術、數(shù)學等學科知識,讓學生圍繞“節(jié)日游園”這一主題完成相關的任務。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由原來的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發(fā)展,此時大部分學生具備了概括能力,初步具備假設演繹思維、抽象系統(tǒng)思維,即學生具有進行PBL學習的認知基礎。在明確本單元的主題和PBL教學的特點以及學情分析的基礎之上,筆者設計了此次“節(jié)日游園”活動。本次活動的設計部分包括目標設計、方法設計、過程設計、評價設計四個部分。
教學目標是開展并評價一項學習活動的依據,考慮到本次PBL教學可能涉及的學科,筆者在尋求具體學科支持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將教學目標設計為“二段三維” 結構?!岸巍敝傅氖前凑諏W生對PBL教學的熟悉程度,將目標劃分成了初段目標和高段目標。“三維”指的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倡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缺乏PBL學習經驗的學生在達到初段目標之后轉向高段目標,使得目標更具有指向性,最終目標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PBL教學目標設計如表1所示。
表1 PBL教學目標設計
本次PBL教學以語文課為載體,在此過程中融入了其他學科知識。根據PBL教學的特點,筆者預設了在本次PBL教學中能使用到的方法,即情境探究法、合作學習法、調查統(tǒng)計法。
此次“節(jié)日游園”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呈現(xiàn)出“三大五小”的形式?!叭蟆敝傅氖潜敬谓虒W過程從大體上分為前置階段、中置階段、后置階段;“五小”則是對前面三大階段的具體化,分為課前導入階段、項目準備階段、正式探究階段、成果展示階段、評價總結階段。在時間安排上,本次PBL教學需要用三至四課時。在課前導入階段,教師需向學生簡單介紹PBL教學,讓學生了解PBL教學的開展過程,同時制訂PBL教學的學習指導手冊,幫助學生全面了解什么是PBL教學,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準備。之后,教師就要針對本次“節(jié)日游園”活動拋出一個基于真實情境的驅動型問題。PBL教學強調問題的真實性和挑戰(zhàn)性,一個結構良好的驅動型問題應該具備以下特征:具有多種解決方式;問題解決需運用多學科基礎知識,問題的解決最終能回歸于具體情境中;問題必須有意義且符合道德規(guī)范。[5]因此,筆者以文化交流傳播為紐帶,將問題設置為“國際友人想請大家為他們舉辦一次關于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游園活動,讓他們通過網絡的方式來欣賞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大家想想用什么方式能讓國際友人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文化”。此問題具備現(xiàn)實基礎,能讓學生更加有動力進行探討;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能讓學生對此開放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并將問題細分成幾個小任務,運用學科知識對其進行解決。
評價是課程實踐的最后一步,也是檢驗教學實踐是否達到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6]針對本次PBL教學,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設計,一是針對PBL教學活動的評價,二是針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首先是對PBL教學活動的評價,筆者認為可以從目標的制訂、過程的開展、活動的完成度三個方面進行點評。成功的PBL教學目標應是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的;PBL教學開展的過程也是完整且富有趣味性的,學生能從驅動型問題出發(fā),對項目任務進行合作探究,教師能為學生搭建支架,提供學習資源;在活動的完成度上,要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師生都有所收獲。
對PBL教學中學生學習的評價,筆者主要圍繞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結果三個方面來進行設計。首先,應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除傳統(tǒng)的教師點評外,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學生的評價往往可以給教師一定的反饋,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評價中了解本次項目式學習的不足之處,查漏補缺。教師也可以在網絡上呈現(xiàn)學生的作品,邀請專家為其點評。[7]其次,在評價方式上,應注重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PBL教學是一種持續(xù)時間較長且具有綜合性的教學模式,最終呈現(xiàn)的產品固然重要,但PBL教學更關注的是學生對項目任務的探究與思考,關注學生相關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及時的評價與反饋能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深度反思并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從而實現(xiàn)深度學習。[8]因此,教師要全程參與并指導學生的項目式學習,了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程度,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點評時,要持有一種發(fā)展性、建設性的評價觀,讓學生保持對項目探究的熱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進行反饋。最后,為了讓每個學生在PBL課堂上都有獲得感,筆者設置了多項結果評價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評價標準
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須通過教學實施來落實,本次“節(jié)日游園”PBL教學的實施具體分為五個階段。
教師通過課前的學情分析,了解學生對PBL教學的熟悉程度,為學生分發(fā)學習指導手冊并指導其進行閱讀。課堂開始時,教師首先向學生拋出項目主題“為外國友人舉辦一次關于宣傳我國傳統(tǒng)習俗文化的節(jié)日游會,設置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正式導入課程”。
學生先自由進行分組,小組人數(shù)固定在四到六人。確定好小組之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確定本組要探究的主題。在確定好主題之后,小組根據成員的個人喜好及特點來安排成員之間的分工,如由誰來設計產品,誰來制作產品,誰來展示產品。小組成員需共同搜集與本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此階段中各科教師可為學生提供搜集資料的平臺,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心理的構建,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擴展合作范圍,實現(xiàn)組際合作學習。
在正式探究階段,學生要根據擬訂的計劃開始產品的制作,產品的制作過程能調動學生以往的學科知識,比如運用語文知識完成作品介紹書的寫作,利用數(shù)學知識來計算面積、體積,進行統(tǒng)計等,利用美術知識進行剪裁、繪畫,利用信息技術知識在電腦上完成設計圖的制作。這一過程能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深度建構與知識的遷移運用,小組間可相互交流,互相欣賞各組的產品,提出改善建議,并進一步完善作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與現(xiàn)代技術,能讓學習者形成持續(xù)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依然充當著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判斷項目的可行性,及時解答學生在探究中出現(xiàn)的問題,協(xié)助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將完成的產品進行展示,產品既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情景劇、小品等形式,學生可邀請其他老師及家長來參觀。在成果匯報階段,學生能充分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在展示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錄像設備記錄學生的成果展示,協(xié)助學生完成本次成果匯報。
在PBL教學的最后階段,通過教師點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對本次學習活動的結果進行評價。學生通過匿名投票的方式評選出有聲有色獎、惟妙惟肖獎、獨具匠心獎、群策群力獎、炙手可熱獎等獎項。對活動的反思也是發(fā)展學生元認知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本次學習活動進行回顧與反思,提煉出問題。學生可以用反思日志的形式對本次PBL教學活動進行回顧與總結。
PBL教學是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理念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也讓學生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張文蘭等人的研究表明,項目式學習持續(xù)周期越長,活動將涉及越多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項目式學習也就會進行得越深入,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越明顯。[9]因此,“節(jié)日游園”僅是PBL教學的一次代表,想要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還需要將PBL教學持續(xù)地運用在教育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