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思辨性閱讀教學的提出主要是解決學生在閱讀中總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和淺層次上的突出問題,意在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夠真正與文本、編者、同伴、教師開展各種層次、不同角度的對話,在思維碰撞中走向文本深處,逐漸改變學生學而不思的閱讀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深入思考的學習習慣,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助力。
在閱讀教學中,作者的表達思路在文本中是以整體的形式存在的,是由一些關鍵詞、句連接起來的。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仔細斟酌文本中的那些起關鍵連接作用的詞句,尋覓其中的蛛絲馬跡,這就是思辨性理解的出發(fā)點。
如教學《燕子》一課,課文結尾描繪的是一幅“有趣的圖畫”,畫面內(nèi)容是飛倦了的燕子停在電線上休息。作者是如何從這樣的畫面中獲得“有趣”的感覺呢?本來,燕子在不斷飛行中產(chǎn)生了無窮的美感,因為飛行呈現(xiàn)了燕子最美的形象,所以燕子疲倦時停下來休息這種美感就會消失,這是正常的思維。但是,作者選擇遠鏡頭加以觀察,以“閑散”和“小黑點”來表達燕子停歇在電線上,正好與燕子的飛行美形成對比,產(chǎn)生的是一種閑散之美,其中的趣就是最難得的閑趣。在這樣的閱讀理解中,教師就是引導學生抓住“閑散”“小黑點”進行仔細斟酌,才發(fā)現(xiàn)了作者的表達之妙,體會文本中思辨的意味。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理解詞句意思基礎上再進一步,關注詞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瞻前顧后,抓住文本中的關鍵點進行相關內(nèi)容的全面梳理,咀嚼辨析語言文字上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如教學《白鷺》一課,課文開始是“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結尾是“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在文章首尾的表達中,居于開頭的是“一首精巧的詩”,處于結尾的是“一首散文詩”。從常理上說,散文詩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在語言、節(jié)奏方面的要求明顯次于詩,作者這么寫,是不是寫到結尾,白鷺就變得不如開頭那么有美感了呢?這就是文本表達上的一個看似不合理的一個方面。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的“精巧”和“韻在骨子里”進行比較,明確“精巧”重點是指向外形方面的美,“韻在骨子里”重點是指向內(nèi)在的美,這種內(nèi)在的美體現(xiàn)在白鷺的生活情趣上,對應的是作者對精神美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這樣表達在抒發(fā)感情上更進一層——由喜歡到喜愛。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習慣從頭說起,看起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的,但那種順序僅僅是文章表面的順序,學生難以形成整體上的獲得感。教師如何才能抓住具有結構意義的順序帶領學生閱讀呢?從整體入手是最佳選擇。整體入手體現(xiàn)的是整體思維,由整體到局部,學生才能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地開展學習,最后再回到整體上來,形成新的認知,思辨性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如教學《畫楊桃》一課,有位教師注意到文章中整體上是通過一件事提出一種觀點,把這件事聚焦在“笑”上,于是圍繞“笑”組織教學。教師讓學生先找到笑的起因,接著關注學生對笑的表達,弄清楚學生發(fā)笑的原因——畫得不像;讓發(fā)笑的學生坐到“我”的座位上觀察楊桃,確認“我”畫的是對的;最后啟發(fā)學生,不隨便笑話別人:看到與自己畫的不一樣時,不要急著發(fā)笑,要注意別人看問題的角度。這位教師巧妙地抓住貫穿全文的“笑”(整體入手),讓學生在局部內(nèi)容中層層深入地進行思考,進而弄明白課文內(nèi)容的教學指向——多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回到整體)。不難看出,這位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具備整體意識,而且能夠在局部內(nèi)容理解中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總之,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既需要從整體出發(fā)又需要在細處著力,精心設計教學核心問題,組織學生在對話中體現(xiàn)思辨的力量,提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