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鈺煊,馮思琪,張亞玲,靳學(xué)慧
(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院/黑龍江省植物抗性研究中心,大慶 163319)
水稻(Oryzae)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黑龍江省是我國粳稻主要種植區(qū),種植面積近400 萬hm2·年-1,居全國第一,而水稻病害則嚴重威脅水稻穩(wěn)定生產(chǎn),是我國農(nóng)業(yè)部門重點關(guān)注對象[1-3]。近年來,隨著栽培制度和技術(shù)的不斷演變,水稻與病原菌互作環(huán)境不斷發(fā)生變化,加之長期盲目施肥、農(nóng)藥過量使用等因素,致使黑龍江稻區(qū)病害種類增多,發(fā)病程度加重[4-6],嚴重影響水稻生產(chǎn)。2001 年宋成燕等[7]研究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黑龍江省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紋枯病、胡麻葉斑病、惡苗病、葉鞘腐敗病、青枯病等。自2019 年對黑龍江省水稻病害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由彎孢菌(Curvularia muehlenbeckiae)引起的水稻葉斑病有逐年加重的趨勢(研究室調(diào)查結(jié)果,另文發(fā)表)。其中水稻葉部真菌病害稻瘟?。∕agnaporthe oryzae)[8-9]、水稻胡麻葉斑?。˙ipolaris oryzae)[10]及水稻彎孢葉斑?。–urvularia muehlenbeckiae)[11-12],在黑龍江省水稻田間發(fā)生較為普遍。Ainsworth(1973)分類系統(tǒng)中3 種病害病原菌均 屬 半 知 菌 類(Fungi Imperfecti) 絲 孢 綱(Hyphomycetes)絲孢目(Hyphomycetales)真菌,均可通過氣流傳播形成病害。3 種病原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均發(fā)生在高溫潮濕的6~8 月,其流行規(guī)律相類似,可侵染水稻葉部及和莖部,嚴重時整個葉片枯死,在其流行年份易導(dǎo)致病害大發(fā)生,引起產(chǎn)量嚴重損失,甚至絕產(chǎn)[13-15]。
目前稻瘟病為黑龍江省重點防治對象,其防治手段主要以化學(xué)防治為主,若三種病害分別施藥防治會導(dǎo)致重復(fù)用藥,增加田間農(nóng)藥使用量。如何實現(xiàn)準確選用藥劑,實現(xiàn)一藥防治多種病害,或針對不同病害選取有效藥劑成為精準施藥和減省田間藥量的有效方法。目前關(guān)于黑龍江省多種水稻葉部病害對常用莖葉部藥劑的敏感性研究相對較少,以水稻三種葉部病害病原菌為研究對象,利用水稻病害田間防治常用藥劑,通過室內(nèi)抑菌試驗對不同病害病原菌進行毒力測定,以期明確3 種病原菌對水稻常用殺菌劑的敏感性差異,旨在為不同病害發(fā)生時選擇有效藥劑提供理論依據(jù)。
供試菌種:水稻胡麻葉斑病稻平臍蠕孢菌(Bipolaris oryzae)、稻瘟病稻梨孢菌(Magnaporthe oryzae)及水稻彎孢葉斑病病原菌(Curvularia muehlenbeckiae)保存于實驗室。
供試培養(yǎng)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PDA)。
選用防治水稻病害常用藥劑:10%苯醚·甲環(huán)唑WG(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45%咪鮮胺EW(山東億嘉農(nóng)化有限公司)、20%三環(huán)唑SC(江門市植保有限公司)、12.5%烯唑醇WP(江蘇輝豐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SC(德國巴斯夫歐洲公司)、43%戊唑醇SC(德國拜耳作物科學(xué)公司)。
1.2.1 供試藥劑對3 種水稻葉部病害病原菌的室內(nèi)毒力測定
參考尉文彬[16]的方法,各藥劑設(shè)置5 個濃度梯度,采用生長速率法[17]在無菌條件下用無菌水將原藥配制成濃度為50 000 mg·L-1的母液,取PDA 培養(yǎng)基9 mL 與藥液1 mL 混勻,配置成5 個所需濃度后倒入平板中備用,以加入與藥劑等體積無菌水(v·v-1)的PDA 為對照。分別將胡麻斑病菌(B.oryzae)、稻瘟病菌(M.oryzae)及水稻彎孢葉斑病菌(C.muehlenbeckiae)活化7 d,無菌環(huán)境下取同菌齡5 mm 菌碟放入含不同藥劑濃度的PDA 平板中央,28 ℃恒溫黑暗培養(yǎng)7 d,每個處理設(shè)4 次重復(fù),試驗重復(fù)3 次。
1.2.2 數(shù)據(jù)處理
3 種病原菌培養(yǎng)7 d 后采用十字交叉法[18]測量菌落直徑,計算各藥劑處理濃度對3 種病原菌菌絲生長的抑制率。采用DPS 7.05 軟件計算各藥劑的毒力回歸方程、EC50值和相關(guān)系數(shù)r2[19]。
菌絲生長抑制率(%)=([對照菌落直徑-藥劑處理菌落直徑)/對照菌落直徑]×100。
2.1.1 參試藥劑對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
稻瘟病菌對參試的6 種藥劑敏感性存在差異,見表1。稻瘟病菌菌絲對參試6 種不同類型的殺菌劑均有不同的敏感性,根據(jù)相應(yīng)毒力回歸方程求出的EC50值范圍在0.002 8~31.593 6 mg·L-1,其中稻瘟病菌對45%咪鮮胺水乳劑最敏感,其EC50為0.002 8 mg·L-1;對43%戊唑醇懸浮劑及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敏感性次之,其EC50分別為0.037 5、0.082 6 mg·L-1;稻瘟病菌對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成中等敏感性,其EC50為0.849 4mg·L-1;對25%氰烯菌酯和20%三環(huán)唑懸浮劑敏感性相對較差,其EC50值分別為28.799 2mg·L-1和31.593 6 mg·L-1。
表1 6 種藥劑在不同濃度下對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Table 1 Inhibitory effects of 6 fungicides on Magnaporthe oryza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2.1.2 參試藥劑對水稻胡麻葉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參試6 種藥劑對水稻胡麻葉斑病菌菌絲生長均有抑制作用,胡麻葉斑病菌對不同殺菌劑的敏感性不同(表2)。供試藥劑中水稻胡麻葉斑病菌對45%咪鮮胺水乳劑最為敏感,其EC50為0.003 2 mg·L-1,其次為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和43%戊唑醇懸浮劑,其EC50分別為:0.031 0、0.054 3 mg·L-1;水稻胡麻葉斑病菌對10%苯醚·甲環(huán)唑和20%三環(huán)唑懸浮劑水分散粒劑相對較為敏感,其EC50分別為0.242 3、0.274 2 mg·L-1;該病原菌對25%氰烯菌酯懸浮劑最不敏感,EC50值達到9.168 4 mg·L-1,是6 種藥劑中EC50值最高的藥劑,對胡麻葉斑病菌的毒力效果最弱。
表2 6 種藥劑對胡麻葉斑病菌在不同濃度下的抑制作用Table 2 Inhibitory effects of 6 fungicides on Bipolaris oryza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2.1.3 參試藥劑對水稻彎孢葉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水稻彎孢葉斑病菌對參試6 種藥劑具不同的敏感性(表3)。水稻彎孢葉斑病菌菌絲對供試6 種藥劑中最為敏感的是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其EC50為0.026 4 mg·L-1;其次為43%戊唑醇懸浮劑,EC50為0.063 9 mg·L-1;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和45%咪鮮胺水乳劑對彎孢菌菌絲具中等抑效果,其EC50分別為0.108 9 mg·L-1與0.123 4 mg·L-1;6 種藥劑中水稻彎孢菌對20%三環(huán)唑的敏感性相對較差,其EC50值為3.849 1 mg·L-1,25%氰烯菌酯懸浮劑的EC50值最高,EC50為45.576 0 mg·L-1,表明水稻彎孢菌菌絲對25%氰烯菌酯懸浮劑最不敏感。
表3 6 種藥劑對彎孢葉斑病菌在不同濃度下的抑制作用Table 3 Inhibitory effects of 6 fungicides on Curvularia muehlenbeckia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2.1.4 3 種病原菌對參試6 種藥劑敏感性的比較
3 種病害病原菌菌絲生長對6 種水稻常用殺菌劑敏感性差異比較見圖1。稻瘟病菌、胡麻葉斑病菌及彎孢葉斑病菌對參試藥劑的敏感性均較高,其中45%咪鮮胺、43%戊唑醇、12.5%烯唑醇和10%苯醚·甲環(huán)唑?qū)θN病原菌菌絲生長的EC50值均小于1.0 mg·L-1,同時也可看出3 種病原菌對同種藥劑的敏感性也不同,如45%咪鮮胺對3 中病原菌作用具顯著差異,稻瘟病菌和水稻胡麻葉斑病菌對咪鮮胺較敏感而水稻彎孢葉斑病菌相對較不敏感(圖1-A);稻瘟病菌對20%三環(huán)唑的敏感性較差,水稻胡麻葉斑病菌和彎孢病菌對三環(huán)唑相對較敏感,具顯著差異(圖1-E)。同樣的敏感性差異也存在于10%苯醚·甲環(huán)唑?qū)θN病原菌的菌絲生長的影響(圖1-D);12.5%烯唑醇和43%戊唑醇對三種病原菌的EC50值界于0.027 6~0.087 6 mg·L-1間(圖1-B、C)。胡麻葉斑病菌對20%三環(huán)唑?qū)^為敏感,但稻瘟病菌及彎孢葉斑病菌的敏感性較低(圖1-E);25%氰烯菌酯對3 種病原菌的毒力作用均較弱,水稻胡麻葉斑病菌對25%氰烯菌酯較敏感,相比水稻彎孢菌對其敏感性相對較差,具顯著差異(圖1-F)。
圖1 參試藥劑對3 種病原菌菌絲生長抑制作用的比較Fig.1 Comparison of mycelial growth inhibition effects of the tested fungicides on 3 pathogens
黑龍江省是粳稻的主產(chǎn)區(qū),水稻病害是限制糧食生產(chǎn)安全的重要因素。最近幾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水稻地上部病害如水稻稻瘟病和水稻胡麻葉斑病,以及黑龍江省水稻新發(fā)現(xiàn)病害水稻彎孢葉斑病發(fā)生有加重趨勢,除在水稻分蘗期侵染葉部外,還可侵染水稻穗頸部,嚴重影響水稻產(chǎn)量。3 種病害有其相似的發(fā)病規(guī)律,田間防治主要還是以化學(xué)防治為主。如何實現(xiàn)一藥防治多種病害,且對3 重病后可進行精準防治是實現(xiàn)化學(xué)防治減量增效的有效手段,因此,研究通過采用生長速率法來研究3 種病原菌對防治水稻病害常用藥劑的敏感性,精準把控防治3 種病害的藥劑。
研究發(fā)現(xiàn)水稻3 種病害的病原菌對參試的6 種藥劑較為敏感,其中敏感性最高的是45%咪鮮胺。咪鮮胺能夠抑制菌絲內(nèi)的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具有內(nèi)吸性和傳導(dǎo)性,對多種植物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20]。從研究結(jié)果可知該藥劑對三種病原菌均有較好抑制作用,對比而言只有水稻彎孢病菌敏感性稍差。說明該藥劑可以在田間施用兼防稻瘟病及水稻胡麻葉斑病,但是國寶煥[21]研究報導(dǎo)該藥劑若長期使用會產(chǎn)生抗藥性,因此,要防治過程中盡可能避免一種藥劑長期使用,可與其它藥劑交替使用或聯(lián)合使用。烯唑醇和戊唑醇屬于脫甲基抑制類殺菌劑(demethylation inhibitors DMI),二者的殺菌機理是破壞病原菌的細胞膜無能,從而抑制菌絲生長、孢子萌發(fā)和新孢子形成[22-23]。從研究結(jié)果看,三種病原菌對二者敏感性均較好,EC50值0~0.1mg·L-1間,是田間兼防三種病害的有效殺菌劑。三環(huán)唑是防治水稻稻瘟病常用的保護性殺菌劑,其作用機理是抑制稻瘟病菌黑色素的產(chǎn)生,從而影響病原菌侵染。從研究結(jié)果看稻瘟病菌菌絲對該藥劑的敏感性相對較差,但是水稻胡麻葉斑病菌和水稻彎孢葉斑病菌的菌絲生長有較好的抑制效果,可見該藥劑在水稻稻瘟病防治過程中可以用來兼防胡麻葉斑病和水稻彎孢葉斑病。同樣,苯醚甲環(huán)唑?qū)θN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與三環(huán)唑表現(xiàn)一致,水稻田間應(yīng)用主要用來防治稻瘟病,對比而言其對稻瘟病菌的菌絲生長抑制效果相對較差,但田間稻瘟病菌對其敏感性較高[24],該藥劑可抑制病原菌產(chǎn)孢及分生孢子成熟,從而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25],從研究結(jié)果可以看出,其對水稻胡麻葉斑病菌和水稻彎孢葉斑病菌菌絲均有良好的生長抑制作用。氰烯菌酯是氰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26],兼具保護作用和治療作用,該藥劑對鐮刀菌有特效,研究發(fā)現(xiàn)參試的3 種病原菌對該藥劑都有較高的敏感性,尤其對水稻胡麻葉斑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由于該藥劑與其它殺菌劑不產(chǎn)生交互抗性,可與其它藥劑聯(lián)合使用,并且可兼防水稻成株期串珠鐮孢菌引起的水稻惡苗病的種子帶菌量[27]。
綜上,首次探究了黑龍江省水稻田常見三種莖葉部病害病原菌對防治水稻病害常用藥劑的敏感性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參試的6 種藥劑對三種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病原菌對咪鮮胺最為敏感,抑制效果最好,其他參試藥劑也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建議多種藥劑交替使用或聯(lián)合使用,以減少田間藥效下降的情況產(chǎn)生。
稻瘟病、水稻胡麻葉斑病和水稻彎孢葉斑病是水稻主要葉部病害,就三種病害的病原菌,選取6 種防治水稻病害常用藥劑對其進行室內(nèi)菌絲敏感性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6 種藥劑對三種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3 中病原局對每種藥劑的敏感性存在差異。其中45%咪鮮胺、43%戊唑醇、12.5%烯唑醇和10%苯醚甲環(huán)唑?qū)? 種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稻瘟病菌和胡麻葉斑病菌對45%咪鮮胺較為敏感,12.5%烯唑醇對水稻彎孢葉斑病菌抑制作用最好,25%氰烯菌酯的抑菌效果相對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