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
⊙ 歸有光墓園
明隆慶五年(1571),歸有光先生于太仆寺丞任上去世,四年后歸葬故鄉(xiāng)昆山。墓地在東南門內(nèi)金潼里,祖塋之右(今昆山市震川西路電信公司內(nèi)),其子子駿特意請國子監(jiān)祭酒王錫爵撰寫了墓志銘:
秦漢以來,作者百家。譬諸草木,大小畢華?;虼阂詷s,或秋以葩。時則為之,匪前是夸。先生之文,六經(jīng)為質(zhì)。非似其貌,神理斯述。微言永嘆,皆諧呂律。匪籩匪簋,烝肴有飶。造次之間,周旋必儒。大雅未亡,請觀其書。
墓志銘寫得不錯,波瀾意度,很能與歸有光的文風(fēng)接近。然而據(jù)錢大昕后來考證,這并非王錫爵親筆,而是由唐欽堯代寫的。
清乾隆六年(1741)四月,也就是歸有光在金潼里祖塋之右歸葬一百六十六年后,新陽縣知縣(當(dāng)時昆山由昆山、新陽兩縣分治)丁元正剛剛上任,便來到距離縣衙僅數(shù)百步的金潼里,拜謁歸有光墓地。他沒有想到,一代大儒的墓地,在湫隘囂塵中,簡直快要找不到了。在《丁明府元正修復(fù)先生墓記》的記述中,可見歸氏墓園荒廢已久。
墓門石柱僅存,隔墻古樹一株,扶疏輪囷,陰可覆冢。上施斧斤者且數(shù)四,以關(guān)合闔風(fēng)水得全。登隴四望,溷廁穢積,累累錯于前。其左右屋而翼者,圈而牧者,坑而土室者,園而灌溉者,廠而為磨、為舂、為廩、為棧、為庖湢者,瓜分瓦裂,日以侵削。
丁元正實在無法忍受眼前這種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的狀況,即命令手下人稽冊籍、繪圖、勘文,召集侵占了墓地的居民喻之于義、動之以情、怵之以法,很快將他們說服,及至踞者吐之,價售者償之,礙者毀之,回歸墓地原樣。
在丁元正的心目中,歸有光先生是一個非常值得敬重的人,是一個宇宙間不朽的人,是一個以自己的道德文章獨立于世的人。這樣一位曠世文才,終老于太仆寺丞任上,未免太可惜了。作為后學(xué),他如今所能做到的,只是修繕墓地,在四周的隙地栽種數(shù)百株松柏,并且派人專門看守。修葺一新后,每年春秋兩季,他恭恭敬敬地前來祭掃,以表達自己對歸有光的崇敬之情。
歸氏墓地占地五畝多,墓有兩冢。東冢是歸有光高祖南隱公和夫人俞氏之墓,西冢是歸有光和夫人魏氏、王氏之墓。旁邊還有墳堂屋等建筑。據(jù)傳,歸有光重孫歸莊晚年筑室于叢冢間,蕭然數(shù)椽。他將與妻子隱居之地署名“推仔樓”——將“推仔”二字拆開,恰是“才子佳人”四字。全然是黑色幽默。
丁元正修葺墓園后,竟意外地出現(xiàn)了一幅令人驚訝的景象:西冢穴前的蘆葦幾乎全都發(fā)出奇異的光,滿地閃爍,一連幾夜不肯消退。附近的人們紛紛前來觀看,都說是震川先生顯靈的征兆。
歸有光出生前“有虹起于庭,其光燭天”,逝世后多年又有奇光在墓穴前閃爍,這或許只是一種想象與附會。然而多少年來人們寧可相信這是真實的,繪聲繪色地描述。因為作為一代散文大家的歸有光,在人們心目中真的是“有光”的。
此后,歸有光墓園幾度荒杞,幾度修葺。
據(jù)清人陳其元《庸閑齋筆記》中《修歸太仆墓》記載,乾隆己未進士許君,在都城時,一晚忽然夢見歸有光手持名刺來拜謁,說:“我的廬舍被鄰居侵占殆盡,祈求先生秉公處置?!毙褋砗?,不知道是什么道理。后來他被派任昆山縣令,上任后,歸有光后人上訴歸家祖墓被侵占一事,頓時想起曾經(jīng)做過的夢。他立即前往勘察丈量,凡是侵占的,全部清退歸還,并且立碑定界。同治九年(1870),陳其元代理由昆山縣分治的新陽縣事,發(fā)現(xiàn)歸有光墓又是一片蕪穢。他捐出自己的俸祿加以修葺,為之建立了墓門,并令其裔孫祖英世守。他很詼諧地說:“然余并無所謂夢兆也?!?/p>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間到了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袄蠄笕恕绷洲紒淼焦懦抢ド?,專程尋訪歸有光的墓地。他在記述親身經(jīng)歷見聞的《萍蹤識小》一書里,寫下了當(dāng)時的觀感:“歸有光的墓地,在昆山城內(nèi)的一條興學(xué)路上,一座搖搖欲墜的牌坊上,刻著‘歸震川先生墓道’等字樣,上面那些碧琉璃瓦已破敗零落,兩邊的圍墻也快倒了。這兒曾在民國二十三年重修過,沒想到如今又是這么個殘破的樣子……游人打從牌坊的正面走了進去,沒一會就來到歸有光墓前,那是一個用水泥堆糊成的大饅頭墓塋,石人石馬及華表全沒有,就算必備的香臺也不見了,只有幾條半欹半倒的石凳還立在墓旁,以供游人休憩——一代大儒的歸宿地,未免孤零寒傖了一點!”
上文提到的“民國二十三年”即1934年,當(dāng)時昆山各界人士曾籌款重修了歸氏墓園。墓左還建有一座“御倭亭”,紀(jì)念歸有光嘉靖三十三年(1554)的抗倭功績。1956年,此處被列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級文保單位名錄,但之后又遭受了破壞。
時序到了1989年底。金潼里歸有光墓園地塊,當(dāng)時早已歸屬電信局所有。為了建造機房大樓,工人在平整土地時,挖開墓地,將歸有光夫婦的遺骸暫時移葬。
文物管理部門聞訊后,立即采取妥善的保管措施。據(jù)參與工作的有關(guān)人員回憶,歸有光遺骸為一身官員裝束,大體完整,隨葬物有玉帶扣和寶劍等。很快,經(jīng)政府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批準(zhǔn),在東大橋西堍(距原墓園300多米處),依照原有風(fēng)貌,重建水泥圓頂墓穴,墓前立有青石墓碑,并書“明南京太仆寺丞歸震川先生之墓”,并召集昆山的歸氏后裔三十余人,專門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墓園開辟為公園,命名震川園,供人們游覽和憑吊。
震川園內(nèi),綠樹掩映,花木扶疏,顯得分外幽靜。墓前是一個明式亭軒,飛檐拱頂,花窗敞亮。人們將它命名為“惠愛亭”,是為了頌揚他的從政思想。亭南圍墻上,有巨幅雕塑《項脊軒志》。歸有光先生與他的散文名篇,渾然一體,耐人尋味。香樟、松柏,枝葉茂盛,為前來吟讀的人們投下一片蔭涼。圍墻外,便是日夜流淌的婁江。昔日歸有光曾為“三江”水利殫精竭慮,如今流水聲日夜陪伴一代大儒,使他在九泉之下永享安寧。
震川園中植有數(shù)十株梅花。寒冬季節(jié),自有一派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氣象。梅花的可歌可詠之處,就在于它寄托了中國文化人的骨氣、品格和精神,也正是歸有光先生可敬可嘆的“項脊精神”。那一片臨寒無懼的爛漫,給靜謐的墓地帶來春的消息,讓墓園生機盎然。
園前有一條通衢大道震川路,即昔日的興學(xué)路。它穿越老城區(qū)和開發(fā)區(qū),正是古城昆山從遙遠的歷史走向輝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