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桂蓮
摘要:早期干預是對學齡前存在發(fā)展缺陷,或發(fā)展缺陷可能的幼兒實施預防、治療、教育等一系列措施的過程。通過有效的早期干預,能夠促進幼兒生理及心理上的發(fā)展,減輕障礙程度和社會依賴,降低綜合教育成本的同時,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在學前融合教育的趨勢下,普通幼兒園的管理者及教師需要加大對特需幼兒的早期干預,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本研究梳理了學前融合教育中對特需幼兒的早期干預策略,并引入了B幼兒的案例,驗證了干預策略的有效性。
關鍵詞:融合教育;早期干預;特需幼兒
一、針對特需幼兒的干預策略
學前融合教育中,可以借助社會工作干預、回合操作法、社會故事法、圖片溝通法、游戲干預等方法,提升特需幼兒的自理、適應、溝通和表達等能力。
1.社會工作干預
社會工作干預是社會工作者或其他外部參與主體,對特需幼兒及其家庭的成長氛圍、人際交往狀態(tài)等進行干預的一種策略,主要包括直接干預、間接干預和綜合干預三種策略。直接干預是對特需幼兒及其家庭內部人際狀態(tài)、特需幼兒及家庭與外部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互動方式等進行正向干預的策略。間接干預是通過塑造良好的園所融合氛圍、培養(yǎng)專業(yè)的特殊教師隊伍等措施,間接改善特殊兒童及家庭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為其提供更具寬容、平和、友善及接納度的資源環(huán)境。在實踐中,直接干預和間接干預經常結合起來,組織成為綜合干預策略。
2.回合操作教學法
根據“刺激—反應—強化”的基本順序,實施干預者先將干預目標分解為不同的干預小單元或小任務,然后刺激干預對象完成各個小單元,并給予強化物。干預對象完成該小單元的學習后,可以進入下一任務,反之則需要暫停干預并給予輔助,直至干預對象能單獨完成干預目標。在實踐中,回合操作教學法被應用在自閉癥兒童的語言交流、呼叫反應、控制干擾行為等方面,但也有學者認為這種過于“程式化”的干預策略,思維靈活性比較差,幼兒習得的行為技能容易固化,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習遷移。
3.社會故事法
社會故事法是引入特定的小故事,對特定情境下的事件進行詳細描述,尤其是重點分析在特定情境下人們的各類行為反應,以指導特需幼兒理解社會規(guī)則和行為影響,進而形成符合社會預期的行為技能。學前融合教育中的社會故事法多利用繪本、圖片等材料,由專業(yè)教師或具有良好基礎的家長,針對性地對特需幼兒進行講解提問、引導思考、觀察反饋,耐心地幫助特需幼兒理解故事背后的含義,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檢驗幼兒的實踐效果。
4.圖片交換溝通
圖片交換溝通是在社交情境中,借助分門別類的圖片、詞組及句子條等學習材料,由干預者采取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案,協(xié)助具有社交溝通障礙的幼兒進行體驗溝通,促進其建立起自發(fā)性的溝通技巧和輔助溝通系統(tǒng)。
5.游戲干預
游戲干預是利用幼兒在游戲中的自由、放松狀態(tài),引導其自然表達情感、思考問題,以便于干預對象對其進行即時、針對性的引導干預過程。常用的干預游戲包括沙盤游戲、象征游戲、規(guī)則游戲等。目前在學前融合教育中多采用合作性的集體游戲和教育性的活動游戲。
與其他干預策略相比,游戲干預在接受度、參與性、可操作性方面具有很強的優(yōu)勢。首先在接受度方面,游戲是最受幼兒接納的活動方式,可以通過各種材料、手段來模擬多樣性的場景,并塑造其輕松、愉悅、自由和互動的氛圍,為特需幼兒創(chuàng)造主動表達、積極參與社交的機會。其次在參與性上,游戲干預的過程中,干預者可以充分利用特需幼兒與同伴之間的互動及影響,引導能力較強的幼兒協(xié)助、提示特需幼兒,舒緩特需幼兒緊張、焦慮情緒的同時,也能促進特需幼兒對人際環(huán)境的融入能力。第三在可操作性,游戲干預不一定需要依賴于復雜的、專業(yè)的、繁瑣的材料和環(huán)境,對材料的選取以及教師的素養(yǎng)要求相對簡單。
游戲干預策略既能提升特需幼兒的語言水平、表達能力,還為特需幼兒與普通幼兒之間搭建起輕松的交往機會,促進彼此的相互了解和接納,提升特需幼兒的社交能力,并促進其改善行為問題。
二、干預策略的應用—以B幼兒為例
1.基本背景
2019年我園開始接收特殊幼兒,為了更好地幫助特殊幼兒適應和成長,園內組織了相關培訓和工作安排,要求教師對特殊幼兒制定相應的干預策略。2020年患有輕度自閉癥的B幼兒入園,在入學前該幼兒不會說話也不會聽指令,在進食、飲水、如廁等方面都缺乏簡單的自理能力,并在思考、行動、游戲、溝通以及情緒控制等方面與普通幼兒有一定差距。
2.應用措施
為了更好幫助B幼兒成長,逐步培養(yǎng)其基本的自理能力,并引導幼兒逐步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緩解其緊張和焦慮緊張,該班班主任在與家長多次溝通的基礎上,對幼兒制定了干預策略,綜合應用了回合操作教學法、社會故事法、圖片交換法、游戲干預法,在不同的場景下針對幼兒的情緒和表現(xiàn)等進行調整,并將社會工作干預、地板時光療法納入進來,構建了穩(wěn)定、和諧的家園共育體系,提升了家長在教育自閉癥幼兒過程中的知識儲備,也緩解了家長的消極、緊張情緒,為B幼兒提供更加和諧溫暖的成長環(huán)境。
3.幼兒成長表現(xiàn)
經過一個學期的干預,B幼兒的自理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聽從指令的意識、以及情緒穩(wěn)定性都有了較顯著的提升。目前B幼兒能夠自主拿取自己喜歡的食物,并回到自己座位上自主進食,并愿意嘗試使用勺子;同時B幼兒已經能根據教師的指令找到自己的水杯,并在飲水完成后會聽從教師指令將水杯放回原位;B幼兒已經會在如廁完成后,自行完成拉褲子的動作,并且在家中已經會主動拉著大人的手,表現(xiàn)出如廁的意愿;同時在一些簡單的集體游戲中,B幼兒雖然表現(xiàn)仍比較被動,但緊張和排斥的情緒也有一定的緩解,也能模仿其他小朋友,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和回應。
總結:
[1]. 融合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國家政策對融合教育的支持,為特需幼兒的學前教育提供了良好保障。在學前教育融合的趨勢下,各方參與主體需要充分思考特需幼兒在生理、心理及行為上的特點,重視對其行為的早期干預,以更好地提升特需幼兒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及環(huán)境適應力。本案例中針對B幼兒的情況,制定了綜合性的干預策略,通過一定時間的干預,顯著提升了B幼兒的自理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聽從指令的意識、以及情緒穩(wěn)定性,充分說明了干預策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