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春
“雙減”政策是我國中小學全面推行“新課改”后的重要改革舉措之一,其目的在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課業(yè)與培訓上的學習壓力。但“雙減”并不意味著教育含量“縮水”,“雙減”后的小學語文學科,仍然要承擔起教授學生識字、品讀、語言理解等學科功能。因此“雙減”背景下,語文學科的全面育人水平提升成了當前階段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任務。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業(yè)容量內,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策略來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需要深度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
(一)教學目標混淆
當前階段,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目標制訂上存在嚴重偏差,如在單一的目標設計上,總會將學生置于被動地位,教學方案更傾向于“如何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以及“怎樣教會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卻從未注重學生應當從教育中學會怎樣的知識與能力。所以這樣的教學策略下,在教學時長與作業(yè)量均大幅度下調的現實環(huán)境下,教育質量自然會下降。進一步分析教師在教學目標制訂上的偏差問題,就是在研究拓展學生知識面與培養(yǎng)學習能力兩方面比例失衡的問題,不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那么在學習語文這門綜合性較強、知識面依賴度較高的學科時,自然難以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率。教育行業(yè)一致認為,良好的教育體系應當是將學生擺在主體位置,而教師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疏通、引導。所以“雙減”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目標上做出調整。
(二)教學理念異化
評判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理念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參考內容。教學理念即教育方法的基本觀念,它是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摸索總結出的一套慣性教學思維,也可以體現出教師的教學風格。而從現階段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來看,多數教師的教學理念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錯誤傾向。一是教學理念偏離了語文學習的本體,如今少數教師仍然存在“分數至上”的錯誤理念,將提高學生的學分作為教學的驅動方向,如在古詩詞教學中謀取“捷徑”,在學生未經過語言熏陶教育的情況下,讓學生以機械式背記的方式消化考題答案。這樣的教學理念,自然是不符合語文教育的科學規(guī)律的,也是“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應當杜絕的。
(三)教學設計的重點傾向不明晰
小學語文教學中,每篇課文都有教學核心,它可能是單一的知識點,如現代文中生字、生詞的讀音與用法,也可能是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面,如小學古詩詞中體現的韻律格式以及情感表達方法。但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未能正確理解語文綜合性較強的特點,使整體教學重心出現了偏差。如在學習“大自然的啟示”一章時,錯誤地將教學目標設置為“讓學生掌握自然知識”,出現了拓展內容的講解深度遠高于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方面的錯誤教學傾向問題。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在“雙減”背景下,要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每個章節(jié)的教學重點,應當是由一條主線串聯起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綜合教學,而不是隨機發(fā)散式的教學。
二、小學語文減負提質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路徑
(一)語言文字的組織應用能力——基礎需求
小學語文學科設立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所以培養(yǎng)語言能力應當是小學語文的基礎教學需求。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語言文字組織應用能力重點體現在四個方面:聽、說、讀、寫,聽即可以抓住一段語言的基本語義,理解語言交流的內容實質;說既是語言組織能力的外在體現,也是語言的概括技巧。通過小學語文學習,學生應當基本具備表達內心情感想法與描述主、客觀事物的語言表達能力;讀相對于口語的書面語閱讀理解,既要在字音、字形上做到準確辨析,又要具備通讀與細讀兩種能力,體會一段書面文字在表面語義之外所隱含的某些情感或思想;寫即寫作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可以基本分清口語表達與書面語表達之間的差異,所以需要進一步讓學生通過課本素材的學習,掌握用詞準確、語言通順、邏輯關聯較強的寫作能力。
(二)情感認知能力——框架需求
小學語文不應該僅僅將教學目標局限在生字詞認知與運用上,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之間雖然具有一定獨立性,但同時也形成某些客觀關聯,這也是語文學科綜合性較強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除了語言的組織能力以外,對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培養(yǎng)也作為一項語文學科學習的拓展能力。這種情感認知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立意能力,學生可以在語言運用的基礎上,獨立完成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知,并逐漸掌握對事物的總結概括能力,而在小學考題中,語文的閱讀理解主要考查的也是學生這種提煉文章思想的能力;二是鑒賞能力,可以對閱讀文體對象的風格、形式、內容進行鑒別,以及作品形象的美丑、好壞、是非、情感強弱的辨識能力。學生只有通過語文學習具備了這種情感認知能力,才可以體會到文章深層次的思想與主旨內涵,所以它是學生語文能力的框架需求。
以《四時田園雜興》為例。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該課文選自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部編版)第一單元“田園生活”,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辭官退居家鄉(xiāng)后有感而發(fā)所寫的一組大型田園詩,課文節(jié)選了組詩中描寫初夏季節(jié)的第二十五首。
按照上文的兩項教學需求,首先從語言知識的掌握運用上來分析,全文中需要掌握的生字主要有:稀、籬、蜻、蜓和蝶?!膀唑选眱勺蛛m然對于小學生來說字形較為生僻,但本身事物卻是學生耳熟能詳的,因此可以不用花費過多教學時間進行重點講解,而“稀少”的“稀”字,無論是在口語表達還是書面語中都十分常見,因此也可以僅對字義進行簡單講解即可。所以本篇課文應當重點講解的是“籬”與“蝶”,由于“籬”字在現代漢語中可以被“柵欄”一詞替代,所以學生在不了解字形字義時,很容易將原句“籬落”一詞寫為“離落”。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生活經驗較少,沒有見過“籬笆”這種事物,所以難以理解詩句大意,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互聯網上有關古代木質籬笆護欄的圖片、視頻介紹,讓學生從字形字義上了解詩中描繪的景物特點。同理“蛺蝶”一詞也是,只要學生了解了古詩詞中各個生僻字詞的語義,那么在進行古詩詞背誦時就能夠根據詞義聯想,串聯起前后詩句,這樣相比于機械式背記,不僅學習效率上會有明顯提高,且更容易帶動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是情感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也就是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與主旨分析,將所有詩句的句意進行逐字解讀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組織語言描述詩中的景物特點。教師可以用引導提示的方式,幫助學生找到該首古詩詞的妙處以及詩句在表面語義以外蘊含的景物與情感。細心的學生會發(fā)現詩句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兩處寫顏色的詞“金黃”與“雪白”,且它們在句子中的位置是相同的,那么順著這個思路繼續(xù)查找,就會發(fā)現前兩句的四種事物描寫是完全對仗的,“梅子”對“麥花”,“杏子”對“菜花”,“肥”與“稀”全部為形容詞,這種前后對仗的語言表達不僅使詩句語言變得輕快、簡潔,而且在意象上也變得有色有形起來。此外,詩中描寫時間的妙處可以進行重點講解,盡管全詩中并未出現過“夏”“暮”“晚”等用于描寫具體時間的詞語,但卻可以讓人很清晰地認知到詩中的場景在夏季正午前后時分。因為前兩句出現的作物均是只有在夏季才會成熟,而“日長籬落”一句說的是夏天越來越長,籬笆的影子變短,說明太陽是越來越高的。這種利用景物描寫來隱喻時間的表達手法,可以讓學生通過隨堂練習學習用雪花、楓葉飄落的自然現象來像詩中那樣,在寫景的同時交代時間。
在學習完全詩后,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對課文整體的閱讀感受,盡管初次學習該詩,學生很難準確地提煉出詩句清新嫵媚、風格平易淺顯的特點,也不容易發(fā)現景物描寫背后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情感,但應當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敢說”“敢表達”的良好學習態(tài)度。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來看,這種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課堂講解中,部分學生給出的答案可以很接近作者的心境,如田園生活的怡然舒適、田園景觀的魅力以及農忙季節(jié)忙碌的生活景象等,這些答案只需要教師稍加整合處理,就可以成為這首古詩的主旨思想。
三、結語
就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來看,以往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所設置的課業(yè)負擔往往比較重,不利于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且在學習效率上也難以顯著提高。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盡快轉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校正教學目標偏差,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面入手,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切實取得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