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業(yè)爽 徐曼琳
(四川外國語大學 俄語學院,重慶 400031)
2019年底,中宣部組織開展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以下簡稱“三進”)試點工作,四川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積極響應,面向本科和研究生,以自愿報名的方式,分別組建了教改實驗班,打造了一支以翻譯專業(yè)為主、理論研究和實踐能力并重的教師隊伍,為學生開設了專題筆譯、專題口譯、翻譯鑒賞、高級翻譯實務、MTI俄語口譯工作坊等五門專題“三進”課程,反響良好?!读暯秸勚螄碚范砦陌孀畲笙薅茸龅搅酥覍嵱谠?但同時又兼顧俄語讀者的接受習慣,譯文流暢、通俗易懂,是政治話語翻譯的典范?;凇读暯秸勚螄碚范砦陌骈_設翻譯鑒賞課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從“道”的層面初步理解政治話語翻譯的必要性、緊迫性,依據(jù)客觀的評價標準來賞析譯文,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從“術”的層面來學習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的”中國故事,為提升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激發(fā)其對外宣翻譯工作的熱情、培養(yǎng)其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感、責任感奠定基礎。
一般而論,教師個人的教學改革項目往往基于自己的教學實踐,遵循“發(fā)現(xiàn)—提煉—設計—實施”這一路徑展開實施,而“三進”試點及相關課程改革則與此不同,是由上層機構發(fā)起的集體改革項目,遵循的路徑是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發(fā)布—實施—評價”路徑。因此,要實施好這一項教學改革工作,就需要我們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厘清這一教學改革的內在邏輯,并在此基礎上逆向探析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設計路徑,使學校的整體改革思路落地實施。
“科學的依據(jù)是保證教學設計由經(jīng)驗層次上升到理性、科學層次的重要前提”,而“科學探究教學設計的依據(jù)既包括理論層面的依據(jù),也包括實踐層面的依據(jù)” (王慧君, 2013:102)。尤其是后者,能夠幫助我們標定“三進”課程教學設計的原點?!叭M”工作是依托《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來進行的,其中《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和多語種版本是兩個關鍵詞,弄清這兩個關鍵詞,就可以找到教學設計的依據(jù)所在。
“從課程思政角度來看,講好中國故事,關系到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yǎng)人。”(常海潮,2021:98)而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了解中國故事。如果青年學生對“六穩(wěn)六?!薄懊撠毠詰?zhàn)”“落實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中方立場”都不了解,那就很難期待他們以豐富的國情知識去為中國代言?!读暯秸勚螄碚肥珍浟肆暯娇倳浀闹v話、談話、演講、答問、批示、賀信等,全面系統(tǒng)地回答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這里匯集了執(zhí)政理念、政務信息、中國數(shù)據(jù)、地方概覽、中國精神、中國關鍵詞、中國政策、中國文化、中國發(fā)展等內容。對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而言,是非常好的中國國情讀本,可以及時為他們補充基本的國情知識。
與此同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網(wǎng)絡謠言層出不窮,已成為網(wǎng)絡傳播時代一大社會頑疾,青年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污染’?!?卡普費雷,2009:74-75)這些謠言不僅在中國的網(wǎng)站上大肆傳播,而且在境外網(wǎng)站上也屢見不鮮。據(jù)統(tǒng)計,關注和參與這些討論的人群,從年齡占比來看,以15~34歲的網(wǎng)民為主,該群體也包含青年學生。這一方面說明,網(wǎng)絡信息已成為青年學生了解國情的重要渠道之一。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對信息真?zhèn)稳匀狈﹁b別能力,很容易信謠傳謠。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所講的中國故事從獲取來源上說,很難是真實、客觀的中國故事,而政治敏銳性缺乏、心智不成熟也很容易導致他們被別有用心的勢力所誤導和利用。
因此,讓青年學生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能夠引導他們辨別真?zhèn)?了解真實、客觀的中國國情,樹立對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的自信,從而以自信的姿態(tài)為中國代言。事實勝于雄辯,當他們了解真實的中國國情,講得出有理有據(jù)的中國故事,那么中國的國家形象也會越來越正面、越來越客觀。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包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中共中國人民大學委員會,2020:14)
事實上,培養(yǎng)具有家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對外語專業(yè)學生來說十分迫切。正因為會語言,這些學生比其他人擁有了更多走出國門、與世界交流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那么語言就有可能成為抹黑中國形象、傷害民族感情的工具。
武漢疫情期間,留學生許可馨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了一系列不當言論,引發(fā)了公眾極大憤慨。有教師指出,“許可馨不當言論事件凸顯出高校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的嚴重缺失。”(朱應開,2020)盡管這番言論發(fā)表在個人微博上,但一個沒有家國情懷的留學生,很難想象她會以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立場來談論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如果說許可馨的危害還只是傷害了民族感情,有些留學生的言行則直接抹黑了中國。三年前,在馬里蘭大學的畢業(yè)典禮上,中國留學生楊舒平無底線地贊揚美國空氣香甜,稱在美國感受到了呼吸自由,國內輿論嘩然。外交部發(fā)言人陸慷在例行記者會上曾對該事件做出過評論:一個公民在評論自己國家時是在什么樣的場合、以什么樣的方式評論,相信所有人都不難從中感受出他對祖國是什么樣的感情(辛聞,2017)。
盡管這些言論是個別、是少數(shù),但也足以為外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敲響警鐘。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中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中央的背景下,國際傳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傳播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如果不能守住人才培養(yǎng)的防線,保持他們的民族底色,那么也很難期待未來他們能夠維護我們的國家形象與國家利益。
在外指委俄語分委會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俄語專業(yè)教學指南》中明確指出:“應將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俄語專業(yè)人才作為高校俄語專業(yè)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王銘玉 等,2020:9)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青年學生特別是外語專業(yè)的青年學生中厚植家國情懷、進行價值引領,樹立語言服務國家安全的意識是必修課。而“三進”試點及相關教學改革的開展就是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基于國家安全觀大局對青年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增強他們對中國發(fā)展道路的認同。
有人認為,大學生已經(jīng)有思政課了,國情知識也好、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也好,都可以在思政課進行,為何還要開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的“三進”試點呢?事實上,“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學‘兩張皮’現(xiàn)象未能根本改變”(高德毅 等,2017:43),而為何開展“三進”試點,答案就在“多語種版本”這個關鍵詞中。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國際局勢的不斷復雜化,我國亟須擁有與自身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話語權,為我國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反觀外語專業(yè)的教學,能否為這一目標培養(yǎng)出堪當大任的專門人才呢?我們以俄語專業(yè)教學為例,看看這一方面存在的問題。
從外語專業(yè)教材來看,《大學俄語(東方新版)》教材是一套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但教材中用俄語介紹中國文化的課文卻鳳毛麟角、屈指可數(shù)。粗略統(tǒng)計,該套教材90%的課文都以介紹俄羅斯文化和社會生活為主。而這一教學體系貫穿整個本科四年專業(yè)課學習。通過學習,學生對俄羅斯民族文化耳熟能詳,卻鮮有能用流暢的語言介紹中國文化的??梢?教材內容設置的偏向導致了用外語傳播中國文化的意識和訓練不足的問題。
從培養(yǎng)方案來看,具備扎實的俄語語言基礎及熟練的聽、說、讀、寫、譯的交際能力和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國語實際應用能力,是大多數(shù)高校俄語專業(yè)的主要培養(yǎng)要求。然而,當前的培養(yǎng)仍未明確“將語言作為國際傳播工具”的應用要求,也鮮有列入培養(yǎng)方案的例子。這使得專業(yè)人才懂語言卻不善傳播。而傳播是一門學問,需要專門學習,同時需要相關專業(yè)知識作為支撐。
從課程設置來看,目前中國語言文化知識的學習仍是大學生通識課程,而不是小語種專業(yè)課程的任務。加上90%以上的課程都是俄漢方向。這就造成了重母語素養(yǎng)培養(yǎng),卻在母語文化傳播能力訓練上稍顯欠缺的問題。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多語種版本剛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目前教學內容實施與國家人才需求之間的錯位。從課程設置上來看,將其作為課程嵌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扭轉單一的“向外看”的思維路徑,培養(yǎng)“以我為主”的思維模式,樹立文化自信。從培養(yǎng)方案來看,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特別是開設翻譯方向的課程,有助于幫助學生對中國故事的傳播方式、方法、效果等方面進行反思,是外語+傳播的有益嘗試和探索。而從教材方面來看,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作為學習資料,彌補了現(xiàn)行教材內容設置的偏向性,為未來專門編寫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相關教材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也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三進”課程的教學設計應根據(jù)當前課程改革的多重需求來進行。好的教學設計應能夠同時滿足加強國情認知、厚植家國情懷、培養(yǎng)文化傳播能力這三方面要求。
由于“三進”課程存在“三個集中”的特點:即授課時間集中、授課對象集中和課程資料集中。因此,如果缺乏統(tǒng)籌安排和精心準備,很容易導致學生對老生常談的說教感到乏味(王田 等,2021:27),這就凸顯了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性。
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中,導入往往是課堂教學的起點,而導入是為了更有效的輸入做準備。對比之下,“三進”翻譯鑒賞課程所基于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翻譯難度較高,把知識輸入作為核心的教學目標,對學生能力是極大的挑戰(zhàn)。加之“三進”試點工作的本質在于價值引領,能否輸出才是關鍵。因此,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模式不能照搬,需從輸出入手,逆向探索適合“三進”課程的課堂教學設計路徑,切實提升“三進”課程教學效果。
關注課堂的有效學習,將產出活動作為驅動手段和教學目標是“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簡稱POA)教學理念的核心?;凇拜敵鲵寗印⑤斎氪俪珊徒虒W評價”(文秋芳,2015:548)三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嘗試提出“多維整合型”教學設計路徑,以多維視角入手構建“教學材料整合—教學策略選擇—教學評價落實”三個環(huán)節(jié),將“產出導向”貫穿課堂教學設計始終,以期有效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切實提升“三進”課程教學效果,把價值引領落到實處。
教材是課程的重要載體,它可以確保教學活動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特別是在外語教學中。但是,截至目前,針對“三進”翻譯鑒賞課程還沒有編寫出專門的教材或通用的講義,加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在深度、難度和廣度上皆可稱為思想寶庫,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大多以其為素材,而非教材?!叭M”課程大多會“結合國內外熱點話題,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找選題”(冀文亞 等,2021)。這表明,“三進”課程的課堂教學設計離不開教學材料的整合,而這種整合是基于學生學習產出導向的理性整合。
根據(jù)POA教學理念,教學材料的使用是由教師主導、產出目標決定、為輸入材料服務的(文秋芳,2017:20)。從習主席講中國故事到青年學生用外語向世界講中國故事,我們認為,“講”是“三進”課程的一個核心產出目標,教學材料的整合應由它決定并服務于它。就翻譯鑒賞課來說,應整合教學材料,使學生理解“哪些中國故事值得講、用什么方式能講好、為什么要講好中國故事”等問題,并能夠自覺運用鑒賞的原則與方法指導個人“講中國故事”的實踐。而從操作層面來說,教師可借助“選(selecting)、調(reordering)、改(revising)、增(supplementing)”四個步驟(文秋芳 2017:20)來進行教學材料的整合,例析如下(見表1):
表1 多元路徑教學材料整合方式例析
上述四個步驟的核心是能力導向與產出導向,“選”“調”“改”“增”四步是方法,是動態(tài)的,而學生“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則是目的,是多元路徑教學材料動態(tài)整合的歸著點與目標,二者是動態(tài)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的一系列執(zhí)行過程”(和學新,2000:54)。不同的教學理念,必定要由不同的教學策略來體現(xiàn)和保證。在“三進”翻譯鑒賞課程的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常常會出現(xiàn)以下三種問題,需要使用不同的策略來一一解決,以實現(xiàn)產出目標。
2.2.1 只緣身在此山中——沉浸式教學策略
在POA教學理念下,驅動環(huán)節(jié)應作為教學流程的開端。它的目的是“通過讓學生嘗試完成產出任務而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和產出的意愿”(文秋芳 等,2020:4)。對于“三進”翻譯鑒賞課程而言,驅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至關重要。因為翻譯鑒賞課是對既有譯本進行批評,在缺乏理論指導的情況下,很容易陷入被動,導致學生淺化翻譯鑒賞內涵,就翻譯論翻譯,囿于是非判斷,甚至認為譯本毫無瑕疵。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幫助學生打破“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思維限制,采用沉浸式情境教學策略,讓學生們進入一個鮮活的場景,以好奇心、同理心等激發(fā)他們去學習和探索。
例如,在講授《政治話語翻譯之道》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政治話語翻譯有其必要性和現(xiàn)實意義,我們在抖音上找到了三個視頻,視頻中的外國人談道,在來中國前,他們認為中國到處都能看見龍,不理解中國人為什么愛喝熱水,以為中國人都是狹長眼睛的形象等。這些認知與中國的文化、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吹竭@些視頻,學生們馬上就能夠將自己代入情境,把被人誤解的切身感受遷移到國家形象被歪曲、文化被誤讀的情境下,繼而水到渠成地理解政治話語翻譯對扭轉和糾正這些偏見的重要作用。
2.2.2 紙上得來終覺淺——任務式教學策略
除了驅動環(huán)節(jié)外,POA的教學流程還離不開促成(enabling)(文秋芳,2015:553)。在促成階段,教師應起到主導作用,為產出目標搭建合適的腳手架。鑒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俄語版,我們要求學生不僅能評判譯文的好壞,還要能夠講得出道理。而這些道理不應來自被動的知識輸入,而應通過產出任務,使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大部分學生都知道“準確理解原文是恰當傳譯的前提”這一政治話語翻譯的要求,但是在自己嘗試翻譯的時候又會不自覺地違背它。有鑒于此,我們在課上設置了小組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漢語解釋“新中國、仁人志士、生力軍、精準扶貧”的意思并將其翻譯成俄語。以“新中國”的翻譯為例,不少學生按照其字面意思對譯為“Новый Китай”(新的中國)。在我們的理解中,新中國指的是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看似是直譯的“Новый Китай”在俄語讀者的理解中指的卻是1911年至今的中國。因此在翻譯時,應充分考慮俄語讀者的接受特點,通過適當調整來準確傳譯,將其譯為“КНР”才能確保中外讀者的理解一致。
通過完成這項任務,同學們發(fā)現(xiàn),只有透徹理解原文并在此基礎上了解中外文化差異,才能做到恰當?shù)膫髯g,由此對“準確理解原文是恰當傳譯的前提”這一要求有了切身體會。
2.2.3學非探其花——漣漪式教學策略
POA框架下的促成階段強調教師的腳手架作用,而這個腳手架不是一次性的。在“三進”翻譯鑒賞課上,教師的引導要能夠形成漣漪效應,使腳手架作用從課上延續(xù)到課下,從輔助實踐上升到引領觀念,逐步引導學生“學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不能滿足于表面,而要追根溯源,理解其本質。例如,翻譯要秉承嚴謹?shù)膽B(tài)度,特別是政治話語翻譯,必須力求準確。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我們會特意選擇一些典型譯例,通過引證和講解,讓學生明白不嚴謹會造成怎樣的后果。例如,在俄羅斯外交部網(wǎng)站上,對其發(fā)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Мария Захарова)的介紹是“официальный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 МИД РФ”,而學生將其翻譯為“外交部正式代表”。把“официальный”譯為“正式”,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是否有“非正式代表”。事實上,這里的“официальный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應譯為“官方代表”才足夠嚴謹。再如,由于文化習慣、心理接受以及價值觀上的差異,直譯往往不能達到文化溝通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特別是在政治話語翻譯中。漢語中有不少鼓舞士氣的表述帶有軍事化色彩,如:“殺出一條血路”“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白衣戰(zhàn)士”等等。在翻譯時,譯者應積極進行適當?shù)奈幕{節(jié),避免直譯為“пробить кровавую дорогу”,而應著力淡化其中的軍事化色彩,處理為“пробить себе дорогу”(為自己打通道路)或者“вырваться из трудного положения”(擺脫困境),從而避免讀者因接受習慣的不同而產生負面印象。
類似這樣的問題在政治話語翻譯中比比皆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文化誤解。而我們在課上重點講解這些譯例的目的并非讓學生學會翻譯這些例子本身,而是向河里投一枚石子,在其心理上產生認知漣漪效應,使嚴謹?shù)姆g態(tài)度逐漸內化。
教學評價是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按照POA的教學要求,“產出任務的完成不能采用‘放羊式’”(文秋芳 2015:555),即在任務完成后不加評價。就“三進”翻譯鑒賞課程的特點來看,我們認為,該課程的教學評價可分為課堂任務評價、課后作業(yè)評價和課外活動評價。課堂任務評價是即時性的,課后作業(yè)評價和課外活動評價是延時性的。如此,產出任務的效果反饋就可以貫穿教學全過程,起到引導、糾正、鼓勵等多種作用。
而在評價主體上,由于“三進”課程的深度和難度,僅憑教師的單一評價無法有效實現(xiàn)產出目標,應代之以多個主體進行評價的方式進行。例如,課后布置學生完成小組任務,結合云南“人象共生”熱點話題,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地介紹中國的生態(tài)發(fā)展觀,錄制視頻并上傳至超星學習通。為了能夠鼓勵學生互相借鑒、創(chuàng)新形式,我們在平臺上設置了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和評分指標,其中教師評價占60%,生生互評占40%,分別以創(chuàng)意設計30%、語言質量50%和傳播效果20%的評分標準來進行評價。而這一舉措也大大提升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因為他們不僅在乎教師的評價,同時也在乎同齡人的看法。
至于課外活動評價,則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平臺,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在2021—2022學年上學期的實踐周活動中,四川外國語大學俄語學院老師們就組織了“中國故事”創(chuàng)意傳播大賽,分別以“硬核中國隊”“信仰的顏色”“海外中國風”“中國神速度”“中國青年范兒”等為主題,進行了中國故事的傳播展示。從報名人數(shù)上來看,學生有強烈的講述愿望,報名參賽人數(shù)遠超其他傳統(tǒng)語言實踐活動。而這一活動下的另一形式,即以“中國智慧”為題進行的創(chuàng)意手抄報設計大賽,共收到作品63份,也可謂火爆。通過比賽和評獎,我們將“三進”教學評價延伸到了課外,形成貫穿教學全過程的系統(tǒng)化評價體系。
作為政治話語翻譯的典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是有志于從事外宣翻譯工作,致力于在海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外語人才所必須學習的理論著作。正因如此,在外語類院校及外語專業(yè)開展“三進”試點工作、開設相關課程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為保障其科學實施并達成教學目標,有必要對其設計路徑進行深入探析。
本文認為,“三進”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依據(jù)在于加強學生們的國情認知、厚植青年學生家國情懷、培養(yǎng)國際傳播人才的現(xiàn)實需要。而價值觀的引領,不能只求知識輸入,能否輸出才是關鍵。因此,我們結合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提出逆向探析適合“三進”課程的課堂教學設計路徑,即“多維整合型”教學路徑。在該路徑下,我們倡導以多元路徑整合教學材料,針對多重問題選擇教學策略,采用多維評價落實教學效果,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切實提升“三進”課程教學效果,把價值引領落到實處,以期為國家培養(yǎng)出具有家國情懷、擁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跨文化傳播人才,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