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秀娟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都彝ソ逃龠M法》的實施,將使家庭教育變成社會責任。
自古以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從來沒被忽視過。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典型案例不勝枚舉,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跪羊圖、林則徐教子;諸葛亮的《誡子書》、曾國藩留給子孫的《曾國藩家書》;等等。
世界文學中也有《哈佛家訓》《斯托夫人的教育》《卡爾·威特的教育》《猶太人教子枕邊書》等經典教育著作。
通過古今中外這么多的案例和著作,可以看出教育絕非易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共同努力、合作攜手,這樣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
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成立了家校共育課題組,并進行了家庭教育方面的課題研究。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學生們只能依托互聯(lián)網居家學習,這也使家長和孩子有了更多的相處時間。筆者所在學校緊緊抓住這一契機,依托互聯(lián)網有計劃地開展家校共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筆者就學校在家庭教育上的一些具體做法進行簡要論述。
一、提升家長思想認識
正如培根在《習慣論》中所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是先有了思想,才會有行動。筆者所在學校每周都會向家長推送兩次家校共育課程,希望家長們通過學習提高對家校共育的思想認識。學校還帶領家長共同學習了《家庭教育促進法》及《家庭教育促進法》十問十答、“家校共育中責任的劃分”等內容,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家長們的家校共育意識顯著增強。
二、確定階段目標
曾經有這樣一個轟動全國的家庭教育失敗案例:由于父母的過度溺愛,楊鎖逐漸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先后去世后,楊鎖便失去了生活依靠,不愛勞動的他最后在23歲時餓死家中。通過這一事件,筆者認為,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首先應該從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訓練做起。
基于這一點,筆者和家長們共同制訂了孩子的培養(yǎng)目標。一是培養(yǎng)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讓孩子按時起床、洗漱,自己整理房間,整理自己的服裝和學習用品,并制訂每一天的時間規(guī)劃。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只起到監(jiān)督和提醒的作用。二是家里的事情讓孩子搶著做,鼓勵孩子積極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讓力量不足的女孩子掃地、刷碗,讓體力充足的男孩子幫父母拎東西,等等。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就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可以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三、解決家長育兒的困惑
在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每個家長都覺得孩子的數學、語文應該取得很高的成績,如果達不到,家長們就會焦躁不安。但這其實是家長們在焦慮,他們很想讓孩子變得優(yōu)秀,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
疫情防控期間,家長們也被隔離在家,他們從來沒有這樣長時間地直接關注過孩子的學習。這段時間,他們直觀地看到了孩子與同學之間的差距,因而變得更加焦慮。于是,在孩子上網課的時候,家長會一直監(jiān)視著孩子,當孩子回答不出教師提出的問題的時候,家長們恨不得替孩子回答。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不敢回答問題,越來越討厭學習。
筆者所教的班級就有一個這樣的孩子。線下學習的時候,這個孩子表現非常優(yōu)秀,但是在上網課期間,他從來沒有主動回答過老師提出的問題。筆者認為這種現象很不正常,于是撥通了孩子家長的電話,詢問孩子不回答問題的原因,家長給出的解釋是孩子不想回答問題。了解情況后,筆者和孩子家長共同分析孩子為什么會不想回答問題,通過和家長的溝通,筆者找到了原因:這個孩子的媽媽總將他和班級里最優(yōu)秀的同學做比較,只要他哪方面比不上那位最優(yōu)秀的同學,媽媽就會說他笨。
根據這種情況,筆者對孩子家長進行了及時的指導。筆者對家長說:“孩子需要的是你的信任,不要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尊心?!迸c家長深入溝通后,筆者又主動連麥這個孩子給予其鼓勵。之后,這個孩子逐漸找回了線下上課時的學習狀態(tài)。
筆者所在班級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孩子,孩子平時的學習成績屬于中等。由于父母平時忙于工作,缺少對他的陪伴,使他沒有養(yǎng)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疫情防控期間,為培養(yǎng)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引導他們做好閱讀,筆者創(chuàng)建了班級閱讀群,但發(fā)現這個孩子的媽媽加入閱讀群一天后就退出了。發(fā)現這個問題后,筆者及時與孩子的媽媽取得聯(lián)系,向家長詢問退群的原因。家長回答說:“我已經快被氣瘋了!不管怎么讓孩子進行閱讀,就是不讀!”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給這個孩子制訂了專門的讀書計劃,因為他識字能力比較差,所以筆者確定了從拼音讀本讀起的方案,為他選擇的讀物是拼音版的《西游記》。筆者允許他剛開始指讀,每天只讀2分鐘,并讓家長錄制朗讀視頻后發(fā)給筆者。這樣,每天晚上筆者都會收到他的朗讀視頻,觀看后筆者都會給予表揚,隨后針對他的朗讀提出改進方向。
這樣堅持一個月后,這個孩子已經能夠掌握好朗讀的語氣、語速了?,F在,這個孩子已經徹底擺脫了指讀,能夠無障礙閱讀了。之后,筆者又提議該孩子練習默讀,讓他在每天的讀書中堅持默讀5分鐘,再錄制30秒之內的朗讀視頻。通過這種引導方式,孩子的閱讀興趣逐漸被激發(fā)起來,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也得到了緩和。
四、對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
筆者所在班級的57個孩子全部完成了家校共育數字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的注冊,平臺使用率也能達到90%以上。行為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新習慣或者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稱之為“21天效應”?;诖?,筆者依托平臺打卡功能,制訂了打卡任務,以一個月為周期,約束孩子們每天堅持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養(yǎng)成了早起、運動、讀書、刷牙、洗澡、洗腳的習慣。筆者相信,依托平臺打卡功能,孩子們會養(yǎng)成更多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
另外,筆者認為,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可以認真研究和深入探索家校共育的理念和方法,依托互聯(lián)網循序漸進地把家校共育工作做好。教師除了鉆研教材,學習教育學、心理學這些最基本的知識外,還要鼓勵、贊美、表揚和欣賞孩子。筆者相信,在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培育出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重點課題“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研究”子課題“互聯(lián)網背景下家庭教育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AHA180015-01019)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