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嵐
摘要:大提琴演奏對指法的靈活性及把位的正確性有極高的要求,且決定著是否能夠再現(xiàn)樂譜中的節(jié)奏和音符。對于大提琴演奏的指法和把位來說,其主要是通過左手來完成。所以,左手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占據著主導位置,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诖耍疚木痛筇崆傺葑嘀凶笫旨记傻慕虒W與訓練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大提琴演奏? 左手技巧? 教學? 訓練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9-0149-03
音樂是藝術的“靈魂”所在,其主要是通過發(fā)音體向外發(fā)出極其動聽、美妙的音樂以感染受眾,美妙的聲音是演奏家長期致力于尋求的目標。對大提琴演奏而言,發(fā)出“明亮、清晰、飽滿”的聲音,是其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從演奏形式角度來看,左手技巧(主要包括音準、節(jié)奏、速度、和弦以及揉弦等)非常復雜,難度相對較大,若左手技巧掌握不到位,就無法演奏出高質量的作品。因此,強化大提琴左手技巧的教學與訓練具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中國大提琴演奏藝術發(fā)展現(xiàn)狀
改革開放政策實行40多年來,國內文化藝術事業(yè)繁榮發(fā)展,文化多元化、藝術多樣化趨勢明顯,這為大提琴演奏藝術的穩(wěn)定發(fā)展創(chuàng)建了優(yōu)良的外部環(huán)境。1978年以后,大提琴演奏藝術開始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在該階段無論是大提琴作品的質量還是數量都出現(xiàn)了巨變;大提琴演奏開始注重理性和情感兩大因素,作品檔次和內涵顯著提高,推動中國大提琴演奏藝術進入到發(fā)展的新時代。例如:《國殤》就是中國大提琴演奏藝術發(fā)展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知名作品,該作品蘊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不但具備極強的親和力,同時還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價值。除此以外,《夜曲》《山歌》《遠籟》等均是該階段的著名音樂作品,能夠這么說,1978年以后大提琴演奏藝術達到了全新的發(fā)展高度。相較于改革開放以前的發(fā)展,改革開放后的大提琴作品具備十分顯著的創(chuàng)新性,不管是演奏技巧,還是創(chuàng)新技法,均具備極其明顯的民族特色和中國特色。
二、大提琴演奏的左手技巧
(一)按弦
左手對大提琴演奏效果有決定性影響,不僅對手指的彈性及靈活性有極高的要求,而且還需有相應的力度以“征服”比較粗的琴弦,因此在訓練過程中維持較好的手型顯得十分重要。在左手按弦時,應將大拇指放于琴頸后方,其他4根手指的指關節(jié)呈彎曲狀,指尖下垂自然按于琴弦上,左手的手心呈窩狀,中指和大拇指相對(采用大把位時,拇指需要跟隨2指一起上下,此時1指是斜的,其他手指都是正的),掌心就如同是手中握有網球般的感覺,虎口像大寫的C字。并且,肘關節(jié)平推,確保手背、手腕與手肘處在同一直線上。如果采用的是拇指把位(大部分情形下拇指把位主要用于四把位以上,特殊情形下一到四把位也可使用),左手所有手指均應放于指板上。大拇指按于琴弦上,其他4根手指需要以大拇指為中心,在所有手指與大拇指間構建相應的音。在左手按弦訓練過程中,應重視如下幾點問題:第一,手指之間應注意重心的轉移,肘關節(jié)自然掛著,大拇指不能頂,換把操作會更加輕松,利用差異化的手指壓力能夠變換各類音色,以及提高演奏的靈活性,如此便能夠確保所有音符都可以清楚地演奏出來。第二,左手應始終維持松弛狀態(tài),手指按弦仍應確保結實性,可采取打指訓練(所有手指在按弦接觸指板時會發(fā)出“噠噠”聲)的形式來展開練習,大幅提高手指的彈性。第三,在落指時,僅需利用手指自身的重量便可,大力敲打指板并非是最佳的訓練模式,可基于現(xiàn)實的音樂展現(xiàn)力調整按弦力度;除此以外,手要如同訂書機那般精準地按在指板上,通過耳朵聽仔細分辨自己是否已經找準位置。
(二)換把
換把是大提琴演奏中左手技巧的關鍵構成部分。換把技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擴大大提琴的音域,在較長的指板中,演奏者準確的進行把位移動,為聽眾創(chuàng)造良好的音樂體驗,尤其是在演奏浪漫主義旋律時,合理利用換把技巧將會使音樂具有更強的表現(xiàn)力。準確的換把操作過程為:在左手維持手型正確的前提下,某摁弦手指在放松狀態(tài)下由下到上,或者是由上到下移動到全新的位置。然而,異常換把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也時有出現(xiàn)。在左手技巧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在換把時主要存在如下問題:第一,抽搐式換把;第二,換把連貫性較差;第三,換把過程中有重音發(fā)出。上述問題的存在,會對樂句的歌唱性及連貫性造成較大的不利影響。準確的換把操作應以手臂帶動手指、手腕及胳膊肘,構成完整的動作系統(tǒng)。在換把時,如果只是純粹的移動手指,而大拇指保持不動,我們將其稱作“夠”,這種操作自然是不正確的。在換把操作時,應保持平和、放松的心態(tài),通過聽覺及大腦辨別那個按照音樂內在律動所應達到的點,就像是弧線從某點放松過渡至另個點那樣。如此,大提琴演奏的換把過程則會顯得十分完美及順暢。
綜上,大提琴演奏的左手換把技巧可概括為兩種:第一,通過未使用的手指完成換把(即異指換把);第二,通過剛使用的手指完成換把(即同指換把)。此外,還應注意高把位拇指換把所產生的狀況。正常情況下,以大拇指摁弦,學生們通常都難以適應,特別是對于剛學習大提琴的學生來說,在用大拇指摁弦時會感到很痛,同時相較于其他手指來說靈活性比較低,并且,在剛進行拇指把位訓練時,手指立起來的難度較大,往往會發(fā)生彎曲問題,這些都是大提琴演奏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其主要解決方式為:以大拇指摁弦,其他4根手指向內彎曲至掌心處,以握拳手型展開演奏練習。但是,在中高級學習時期,按照音樂作品的具體要求,利用藝術性及戲劇性的換把技巧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反映為大跨度的換把以及帶有滑音的換把,上述兩類換把方式需進行專業(yè)訓練,最為關鍵的是換把前應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這種準備不僅是聽覺層面的,更是動作層面的。
(三)揉弦
所謂“揉弦”,主要是讓指尖放在琴弦上進行從上到下均勻的滾動。揉弦是左手最為常用的演奏技巧。在揉弦訓練過程中,不但要重視指尖位置的滾動動作,同樣需重視手臂所有關節(jié)的協(xié)調及放松,主要包含手腕、肘關節(jié)、手指關節(jié)、掌關節(jié)等部位,能夠說揉弦是左手的整體運動。揉弦是極具節(jié)奏性的,主要包括頻率與幅度;其中,頻率主要是提高音樂的緊張度,而幅度主要是強化音樂的歌唱性。在左手揉弦訓練時,首先可利用節(jié)拍器開展慢節(jié)奏練習,確保頻率及幅度的均勻性,同時產生相應的肌肉記憶。其次,還可經由同音換指,訓練所有手指揉弦的頻率及幅度,確保所有手指在揉弦聲音方面保持高度統(tǒng)一。
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揉弦是必不可少的音樂展現(xiàn)技巧。揉弦的幅度及頻率與所呈現(xiàn)作品的內容及節(jié)奏有極其密切的關聯(lián)。如果音樂形象變快、變強,演奏者則需合理增加揉弦頻率,對應的揉弦振幅同樣會變小,從而使得音樂緊張度有所提高;如果音樂形象變緩、變弱,演奏者則需合理增加揉弦幅度,對應的揉弦頻率則會下降,進而使得音樂的歌唱性及連貫性有所加強。揉弦同樣是注重個性的演奏技巧,其無法經過單純地訓練來把握,演奏者應在現(xiàn)實演奏中,根據音樂表現(xiàn)的具體要求,多次琢磨、深入分析、敢于嘗試,才可提高揉弦的質量。
三、大提琴演奏中左手技巧教學與訓練的常見問題
(一)左手拇指的位置和手型是否正確
首先,在低位時,左手拇指要保持在琴頸部后方,在中指和食指間構成圓形,拇指關節(jié)向外稍微彎曲。拇指必須要保持放松狀態(tài),否則就會導致拇指向內凹陷,這樣的手型是不準確的。拇指即使處于琴頸處,也需要時常做出調整,應按照其他手指所處的位置進行調整,此處應注意拇指始終處在中指的左側,這時,拇指仍是向外彎曲的。其次,在低位時,拇指與琴頸部相接觸的地方,應當是拇指左側靠指尖的部位,如此拇指在上下平移時就不會受到較大的阻力。但是,如果拇指與琴頸是正面接觸的,則會受到極大的阻力。由于拇指的肌肉相對厚實,這便在無形中增大了拇指移動過程中的阻力,同樣會提高換把操作的難度。如果拇指是正面與琴頸相接觸,則會導致手腕及其他4根手指微微傾向于琴弦的位置,會造成手腕向下陷,如此就會造成手型的不準確,演奏的流暢性較差。最后,在把位時,拇指手型應是關節(jié)彎曲向外,拇指大力摁在弦上,如此有助于確保音準,同樣可以提高演奏的流暢性。
(二)手指觸弦方法是否合適
手指觸弦,主要是抬起手指的指根關節(jié)活動所形成的,在所有音符演奏以前,應盡量抬高指根關節(jié),如此,指尖在接觸琴弦時才會顯得更加有力。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只需抬起手指中心即可,而所有發(fā)力點的中心同樣是抬起指根關節(jié),將力量傳遞到琴弦上,并非是指尖位置的用力,如此源自于指根關節(jié)處的力量,便會使得手指在接觸琴弦的時候,能夠發(fā)出有力度、有彈性、敏銳的聲音,同時還會讓手指每個部位的動作均會變得更加輕松和自然。所以,在手指接觸琴弦時,抬起指根關節(jié)是極其必要的,這也是完全準確的觸弦方式;并且,所有手指的指根關節(jié)抬起動作均應保持獨立性,此類獨立性應開展專業(yè)訓練,在訓練過程中,以最慢的速度開始,而后漸漸加快速度。在指根關節(jié)抬起練習中,應高度重視小指(第4指)的練習,因為小指與其他手指相比顯得比較軟弱、短小。所以,極易用指尖來代替指關節(jié)應完成的動作,如果指根關節(jié)處的動作被指尖所代替,那么小臂、手腕和手指將會更加僵硬,這將會嚴重阻礙左手技巧的訓練,導致無法演奏出完整的樂曲,只要遇到用小指演奏的音,就會發(fā)生問題,讓人們感到非常遺憾。所以,在指根關節(jié)抬起動作訓練過程中,應重視對小指的訓練,需注意不得讓小指過度動作,以免出現(xiàn)疲勞問題。
(三)左手用力方法是否準確
在左手技巧教學和訓練中,用力方法同樣是需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其對于大提琴演奏技術加強等各個方面都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左手技巧訓練過程中,必須要養(yǎng)成優(yōu)良的習慣。用力方法對剛學習大提琴的人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在教學和訓練中,可經由正確的手型實現(xiàn)該目標。所以,左手手型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這并不是呆板的教學,而是在教學中注重發(fā)揮手型與用力相互輔助的作用。
在確保手型準確的基礎上,更應注重左手的用力方法。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左手用力方法應當是通過感覺4根手指與琴弦的接觸點而用力,保持手型不變,將手指懸掛于琴指板上方,利用手臂自身的重量便可以較好的按住把弦。這時,大拇指在琴上處于十分放松的狀態(tài)。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大部分學生在訓練時出于對方便性考慮,左手用力時就如同鉗子那樣,指頭與拇指同步用力。這種形式看上去十分方便,手型也正確,指頭按弦更加踏實,似乎能夠滿足教師的要求,但是長此以往,在練琴后就會感到拇指虎口位置處非常疼痛,導致技巧訓練難以繼續(xù),此時再想要進行調整是十分困難的。在剛開始進行左手技巧訓練時,就需明確保留指的重要性。所謂“保留指”,主要指的是在左手指頭按弦時如非必要離開指板則應始終維持按弦狀態(tài)。如此,能夠減少從抬指到重新打指過程的力量消耗。對于高水平的大提琴演奏來說,一首樂曲的演奏通常會花費半小時甚至是更加久的時間,這便需演奏者有足夠的精力支持,所以要在很多細微處減少非必要的力量消耗,如此才可以確保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有充足的體力支撐。
四、結語
綜上所述,左手技巧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對左手技巧進行教學與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大提琴左手技巧的教學和訓練,應當從按弦、換把、揉弦三個技巧方面著手,以提高教學和訓練的針對性。與此同時,在左手技巧教學和訓練過程中,還應對左手拇指的位置和手型是否正確、手指觸弦方法是否合適、左手用力方法是否準確等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合理規(guī)避以上問題,以確保教學訓練的效率及質量。
參考文獻:
[1]沈沛,侯光智.大提琴左手揉弦與人體經絡——以海頓《D大調協(xié)奏曲》和德沃夏克《寂靜的森林》為例[J].當代音樂,2019(09):167-171.
[2]王寧輝.初學者在大提琴演奏中常見的幾種左手技術問題分析[J].藝術科技,2018(12):271.
[3]娜木拉.大提琴教學瑣談之八——左手拇指把位訓練[J].小演奏家,2009(08):36.
[4]李嬌娜.論科學練習大提琴左手演奏技巧解決情感表達[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