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麗
(萊西市市立醫(yī)院 山東 青島 266600)
脊柱骨折是常見的骨科疾病,占全身骨折的5%~6%左右,常伴有脊髓損傷。脊柱骨折患者常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但術后恢復時間長,護理不當容易造成靜脈血栓,甚至截癱等多種并發(fā)癥,嚴重地影響術后恢復[1]。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是在健康信念模式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從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兩方面去評估行為的變化,旨在幫助人們采取健康的行為模式[2]。目前,基于PMT的護理模式正逐步應用于臨床各種慢性疾病、外科手術等的護理中,均有良好的應用效果[3]。研究表明[4],基于PMT的護理模式可以改善骨質疏松脊柱骨折患者的行為方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加快術后恢復,但在創(chuàng)傷性脊柱骨折中相關研究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72例行脊柱骨折術的患者,觀察了基于PMT的護理模式對創(chuàng)傷性脊柱骨折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72例行脊柱骨折術的患者。納入標準:經X線確診為脊柱骨折患者;有明確的外傷史;均獲得患者或家屬的知情同意,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病理性骨折患者;合并致命外傷者。將所有納入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PMT組各36例,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31~75歲,平均年齡(51.74±8.62)歲;骨折原因:高空墜落傷20例,車禍傷14例,重物壓傷2例;骨折類型:頸椎骨折9例,胸椎骨折12例,腰椎骨折15例。觀察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32~75歲,平均(52.64±8.51)歲,骨折原因:高空墜落傷19例,車禍傷15例,重物壓傷2例;骨折類型:頸椎骨折10例,胸椎骨折12例,腰椎骨折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原因、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根據醫(yī)生醫(yī)囑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健康教育、飲食干預、給藥護理等。PMT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PMT干預,時間為3個月,根據PMT的7個維度(嚴重性、易感性、內部獎勵、外部獎勵、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和反應代價)來制定干預計劃并實施。(1)強化易感性和嚴重性,建立患者檔案,護士長定期組織科室人員制作宣教PPT和宣傳冊,向患者及其家屬發(fā)放脊柱骨折相關知識手冊,講解脊柱骨折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等,每周1次,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脊柱骨折術后護理的重視,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脊柱骨折術后并發(fā)癥的危害,鼓勵患者采取健康的自我護理行為;(2)弱化內部及外部回報,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脊柱骨折術后并發(fā)癥(術后感染、靜脈血栓、胃腸道功能紊亂等)的類型和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的產生,糾正患者的自身不良行為,鼓勵患者配合護理人員進行適當的康復運動訓練,注意飲食搭配,正確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遵循醫(yī)囑按時服用藥物等,弱化不良行為包括喝酒、吸煙、長期臥床等帶來的內部回報,減少患者親友認知不足帶來的外部回報;(3)提高反應效能和自我效能,責任護士通過定期組織病友經驗交流會和病友家屬會,邀請自我控制良好的病友介紹經驗,幫助患者樹立信心,讓患者意識到健康的行為(康復運動訓練、正確飲食搭配等)對脊柱骨折術后恢復的重要性,同時發(fā)揮患者家屬的積極支持作用,鼓勵患者養(yǎng)成的健康護理行為;(4)降低反應代價,建立醫(yī)護人員、患者及家屬的微信群,定期經電話、門診或家庭進行隨訪,及時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恢復情況,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實施個體化的指導,分析脊柱骨折術后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幫助患者解決在養(yǎng)成健康護理行為中遇到的問題,降低養(yǎng)成健康護理行為的反應代價。
1.4觀測指標 干預3個月后,采用本院制定的住院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評價護理滿意度,根據其住院期間對各項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進行評分,包括生活護理、基礎護理、治療護理、心理護理四個項目,每項100分,分數越高,提示護理滿意度越高;采用自護能力量表(ESCA)對患者的自護能力進行評分,包括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和健康知識水平四個項目,共43個子項目,總分172分,分數越高,提示自護能力越高;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骨折愈合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隨訪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感染、褥瘡、胃腸道功能紊亂、靜脈血栓等)。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PMT組各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比較
PMT組自護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比較分)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比較
PMT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PMT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1.1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0.56%(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n,%)
PMT是從動機因素去剖析健康行為的產生,注重認知的調節(jié)過程,從威脅評估和應對評估兩個方面去評價行為的改變。威脅評估是人們對危險因素的認知,包括嚴重性、易感性、內部獎勵和外部獎勵,應對評估是評價人們應對和避免危險的能力,包括反應效能、自我效能和反應代價[5-6]。本研究應用基于PMT的護理后,患者的各項護理滿意度和自護能力均顯著升高,可能是由于PMT注重個體化的指導,從患者的角度出發(fā),通過組織病友及其家屬經驗交流會,給患者樹立了積極正面的榜樣,提高其反應效能和自我效能,幫助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提高了其自護能力;并通過建立微信群、定期隨訪等給予患者連續(xù)性的護理,幫助患者克服自我行為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降低其反應代價,提高了患者滿意度。趙淑娟[7]的研究顯示,基于PMT的護理模式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自我管理能力,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基于PMT的護理模式可以提高脊柱骨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自護能力。
本研究中,應用基于PMT的護理可以顯著縮短脊柱骨折患者術后的骨折愈合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加快患者的術后恢復,可能是由于PMT理論重視脊柱骨折術后并發(fā)癥的嚴重性和易感性,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屬對脊柱骨折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注意事項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和自我護理的重視,提高了患者對自身癥狀、疾病知識以及治療依從性等的管理,約束了患者的不良行為,有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張艷慶等[8]的研究顯示,基于PMT的護理模式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術后進行康復訓練的依從性,促進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基于PMT的護理模式可能通過提高脊柱骨折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加快其術后恢復。本研究中,應用基于PMT的護理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術后并發(fā)感染、褥瘡、胃腸道功能紊亂、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幾率,可能是由于PMT理論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指導,充分發(fā)揮家屬的積極作用,共同監(jiān)督并幫助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規(guī)避久坐、不遵從醫(yī)囑等不良行為的發(fā)生,減少了脊柱骨折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田彥等[9]的研究顯示,基于PMT的護理模式可以幫助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護理行為,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基于PMT的護理模式可用于臨床降低脊柱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促進其恢復。
綜上所述,基于PMT的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脊柱骨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加快術后恢復,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產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