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霞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人民醫(yī)院 山東 聊城 252500)
臨床慢性疾病中以糖尿病發(fā)病幾率較高,近年隨著公眾飲食結構及生活作息習慣發(fā)生改變,糖尿病發(fā)病人群逐漸向低齡化進展。胰島激素作為人體中促進糖分代謝、分解的重要物質,如發(fā)生分泌、代謝異常,極易引起血糖升高,由此誘發(fā)糖尿病[1]。血清C肽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可以對血糖指標及人體胰島素分泌量做出有效分析,通過對指標檢測結果進行分析,能夠使受檢者有無患病做出準確判斷。本文就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檢驗對糖尿病診斷的臨床價值開展研究,觀察聯(lián)合檢測實施準確性[2],現(xiàn)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2018年11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疑似糖尿病患者43例為實驗組,包含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區(qū)間45歲至78歲,年齡均值(58.29±3.21)歲;另選取43例健康體為對比組,包含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區(qū)間40歲至82歲,年齡均值(58.51±2.49)歲,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1)納入者均在對課題研究內容做充分了解后,為自愿同意加入課題研究;(2)實驗組患者入院就診時存糖尿病癥狀反應;(3)患者資料信息可做完整采集,采集期間具備良好依從性,檢測前后數(shù)據(jù)匯總時可做積極配合;(4)實驗組患者為首次就診,行檢測前尚未對所患疾病類型做到確診,未接受相關治療。
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疾病或既往存心理及神經(jīng)疾病病史;(2)患者存凝血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或組織器官功能異常情況;(3)合并其他慢性病或傳染性、感染性疾病,處發(fā)病期;(4)患有惡性腫瘤疾病、正接受放化療治療患者;(5)對課題研究配合度不佳,知曉研究內容后明確表示拒絕加入者。
兩組均采取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檢驗,方法如下。
(1)所有患者于檢測前8小時禁水禁食,于患者晨起后采集靜脈血3毫升,留置于抗凝管當中,采集后送至檢驗科室,使用離心機進行離心處理,處理后將檢測樣本放置于-20攝氏度環(huán)境下保存?;颊哌M餐后120分鐘后,再次采集靜脈血3毫升,處理保存方式同上。
(2)血清C肽檢測:分別取患者空腹及餐后血樣進行檢測,,在血液樣本中添加試劑,以化學發(fā)光儀對血液樣本進行觀察,使用全自動分析儀分析樣本中指標數(shù)據(jù)。
(3)糖化血紅蛋白:取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血液樣本,使用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對樣本進行檢測,獲取檢測數(shù)據(jù)及檢測結果。
對兩組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項分別為空腹血清C肽、餐后2小時血清C肽、糖化血紅蛋白,統(tǒng)計后開展比較,分析組間檢測結果差異性。
根據(jù)臨床糖耐量結果,計算各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等。診斷準確率計算方法:(檢測、確診患病+檢測、確診未患病)/組間總例數(shù);靈敏度計算方法:檢測、確診患病/(檢測、確診患病+檢測未患病、確診患病)。
將兩組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檢驗結果進行比較,實驗組空腹血清C肽(12.56±2.31)μg/L、餐后2小時血清C肽(1.94±0.20)μg/L、糖化血紅蛋白(10.63±3.62)%,均高于對比組空腹血清C肽(4.98±0.87)μg/L、餐后2小時血清C肽(0.48±0.34)μg/L、糖化血紅蛋白(5.25±0.71)%,兩組指標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明顯(t值分別為20.1366、24.2706、9.5633,P<0.05)。
組別間疾病檢出率統(tǒng)計,實驗組行檢測后,診斷患病患者42例,未患病患者1例,疾病檢出率為97.67%,對比組行檢測后,診斷患病患者3例,未患病患者40例,疾病檢出率為6.97%,指標數(shù)據(jù)比對,以實驗組疾病檢出率較高,存差異性(X2值為70.8976,P<0.05)。
兩組檢測結果匯總,比對糖耐量結果,觀察組檢出患病人數(shù)較多(P<0.05),診斷準確性比對,組間存一致性(P>0.05),見表1,表2。
表1 檢測后診斷結果與糖耐量結果對比(n)
表2 各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統(tǒng)計(n%)
糖尿病在臨床中屬慢性代謝疾病,患病后患者需終身口服降糖類藥物或注射人工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指標,以此避免血糖波動加劇心腦血管負擔,保障患者機體健康[3]。臨床檢測的開展能夠有效判定患者是否患病,以往糖尿病檢測多采取測試血糖為主要診斷依據(jù),雖可以觀測到患者血糖變化,但檢測結果可受外界環(huán)境因素影響出現(xiàn)檢測差異,因此在疾病診斷中準確度較差[4]。
既往臨床中應用于糖尿病疾病診斷的檢測方式多樣,一般以檢測血糖為主要方式,通過持續(xù)測量患者機體血糖水平,即可對患者是否存在血糖異常升高情況作出有效判定,由此對患者有無患病進行臨床診斷[5]。但就應用效果而言,常規(guī)檢測方式存在一定弊端性,首先,血糖檢測的實施無法明確患者階段性血糖變化情況,因此存誤診情況;其次,部分患者可由飲食習慣改變或生活節(jié)奏變化而產(chǎn)生血糖異常升高情況,常規(guī)血糖檢測無法對患病情況及非患病人群做到有效區(qū)分;最后,常規(guī)血糖檢測在疾病診斷中需做多次樣本采集及檢測,易造成患者痛苦感受。因此,糖尿病疾病診斷中,常規(guī)血糖檢測的實施效果存明顯不足[6]。血清C肽屬胰島素伴生物,其檢測結果可直接反應患者機體中胰島素分泌水平,其波動性與機體中胰島素分泌量相一致,因此可作為診斷糖尿病的重要指正性指標;糖化血紅蛋白在人體中屬紅細胞所含蛋白和血糖相結合所產(chǎn)生的衍生物,檢測中可見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之間具有正相關性,因此可隨血糖指標變化而變化[7]。將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進行聯(lián)合檢測,通過對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開展匯總及分析,可以有效增進糖尿病臨床診斷有效率,保障確診準確性,在臨床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中,兩組經(jīng)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檢測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比較,實驗組空腹血清C肽、餐后2小時血清C肽、糖化血紅蛋白均高于對比組患者,疾病檢出率匯總,組別間以實驗組檢出率較高,組間指標比較差異明顯(P<0.05)。疾病診斷結果與糖耐量結果相比較,經(jīng)計算,組別間數(shù)據(jù)不具備差異性(P>0.05),且對患者是否患病存極高診斷準確性。由此可見,在糖尿病疾病檢測中,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開展,能夠對患者是否患病做到準確檢出,實施后,可對患者患病情況做出有效診斷,檢測精準度、診斷準確性均十分良好,相比臨床其他檢測方式存明顯優(yōu)勢性,臨床使用效果極為理想,具備較高應用價值及檢測開展意義。
綜上所述,血清C肽與糖化血紅蛋白聯(lián)合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具有較高檢測實施價值及應用意義,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臨床診斷準確性,促進糖尿病患者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因此,值得在臨床上使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