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秀慶
現(xiàn)代糖尿病治療分為飲食療法、運動療法、糖尿病監(jiān)測、藥物治療和糖尿病教育5 個方面,被稱為糖尿病治療的五大方面[1]。糖尿病患者血管變形是導致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糖尿病足致殘死亡率高并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足部潰瘍是老年糖尿病足主要表現(xiàn)之一。據統(tǒng)計約6.5%糖尿病患者有足部潰瘍。老年糖尿病足發(fā)病率較高,60 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30%~40%[2]。糖尿病周圍血管疾病常累及下肢動脈,造成動脈狹窄而影響患者下肢血液循環(huán),最終形成糖尿病足,使足部潰瘍傷口持久并難以愈合,增加了患者截肢風險和治療負擔[3]。目前運動訓練被認為是最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然而對于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常規(guī)運動無法實施,且患者需要臥床或佩戴特殊背帶避免負重,因此臨床希望有一種既可避免負重增加足部壓力又可達到鍛煉目的的干預方式。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下肢非負重運動能有效改善患者足部血液循環(huán),對促進傷口愈合有重要作用[1]。本文從理論基礎、研究現(xiàn)狀和臨床證據等方面觀察,對老年糖尿病足患者采取非負重運動處方療法的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大連友誼醫(yī)院綜合二科的100 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65.50~78.80 歲,平均年齡(69.40±3.9)歲;糖尿病病程3~19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1.00±3.20)年;潰瘍位于足趾15 例、足背5 例、內踝3 例、外踝2 例、足底11 例和足跟14 例。試驗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65.50~73.50 歲,平均年齡(69.30±2.90)歲;糖尿病病程2~20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2.00±3.53)年;潰瘍位于足趾16 例、足背4 例、內踝4 例、外踝1 例、足底12 例和足跟1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65 歲;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納入瓦格納分類Ⅱ或Ⅲ級糖尿病足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存在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及嚴重感染,且心力衰竭3 級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或嚴重心律失常,急性中風患者;除終末期腎病及嚴重肝病,或有多發(fā)性大動脈炎,或嚴重靜脈曲張等周圍血管疾病患者;不能自主鍛煉的患者;使用影響心率藥物(如β 受體阻滯劑)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傳統(tǒng)方法進行干預??刂苹A疾病,予以糖尿病常規(guī)治療和糖尿病足局部治療,包括控制血糖、血壓以及調節(jié)血脂、改善微循環(huán);糖尿病足局部治療應用抗生素和局部清創(chuàng)等;進行常規(guī)步行訓,在無任何輔助設備的情況下進行下肢有氧運動訓練,對于未發(fā)生間歇性跛行的患者以5 km/h 的速度步行,5 次/d;≤70 歲的患者需要完成步行3 km/d,>70 歲的患者需要以5 km/h 的速度行走,2 km/d,該訓練方案有利于預防糖尿病病足患者間歇性跛行癥狀的發(fā)生。常規(guī)步行訓練操作簡單,易于老年患者接受。療程為3 周。
1.3.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非負重運動處方療法進行干預。①患者仰臥位,做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的屈伸運動,雙下肢做腳踏板運動10 次,交替抬高10次后交替屈伸運動10 次為1 個周期,重復循環(huán)后休息2~7min 再繼續(xù)。②使用枕頭或者其余物體將下肢抬高45~90°,3 min/次,直到下肢變白,之后坐在床邊讓下肢回流后做3 min 足內翻、足外翻、足背屈、跖屈等,直到下肢變得紅潤,之后采取仰臥位,用毯子蓋住足部3~5 min,注意每個動作的運動時間與患者的耐受為度,動作的主要要領為當患者做雙足背屈、跖屈時,要最大程度保持10 s,之后在踝關節(jié)環(huán)轉運動1 周,可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潰瘍面愈合。③在運動訓練過程中逐步增加運動量,運動時間和頻率前4 d為10 min/次,4 d 后逐漸增加到20~40 min,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逐漸增加為4 次/d,每周4~7 d,飯后開始鍛煉約40 min?;颊吒械捷p度疲勞、出汗、心悸、胸悶胸痛、氣喘頭痛、頭暈惡心等應立即停止。療程為3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TcPO2、皮溫及BMI,空腹血糖水平,SDSCA 評分。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創(chuàng)面明顯縮小,潰瘍面積減少>70%,基底紅潤及有新鮮肉芽形成;有效:患者潰瘍面積減少>30%,壞死組織減少,無膿性分泌物;無效:患者潰瘍面積減少≤3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干預前和干預后6 周,根據糖尿病患者自我運動康復活動總結SDSCA 評分,評價患者的自我運動康復能力,包括飲食控制、加強運動、足部護理、血糖監(jiān)測、服藥依從性5 個維度,各項總分為5 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好。采用上海吉金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檢測患者治療后第1、2、3 周的空腹血糖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TcPO2、皮溫及BMI 比較 試驗組患者TcPO2、皮溫以及BMI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TcPO2、皮溫及BMI 比較()
表2 兩組患者TcPO2、皮溫及BMI 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比較 試驗組患者治療后第1、2、3 周的空腹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比較(,mmol/L)
表3 兩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SDSCA 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飲食控制、加強運動、足部護理、血糖監(jiān)測、服藥依從性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SDSCA 評分比較()
表4 兩組患者SDSCA 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糖尿病足為臨床高發(fā)疾病,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外周血管疾病是由于周圍動脈硬化引起的動脈狹窄,導致肢體缺血性痙攣形成,其中微循環(huán)障礙是最主要的發(fā)病因素[4]。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長期活動不便,使體重增加,熱量消耗減少而加重胰島素抵抗和脂質代謝異常,因此運動療法對糖尿病患者和老年糖尿病足患者非常重要[5]。但是對于老年糖尿病足患者臨床上未無相應的運動鍛煉方法。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指出足部潰瘍不影響老年糖尿病足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在本次研究中,對于老年糖尿病足患者進行非負重運動處方療法能達到鍛煉的目的,能減少負重帶來不良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可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皮膚灌注。有研究表明,運動后即刻足部的TcPO2升高。非負重運動處方療法能有效控制體重,控制血糖、血脂,降低胰島素抵抗而增加機體抵抗力,促進外周組織血糖而預防長期臥床造成骨質疏松癥,改善心肺功能促進身體狀態(tài)改善[6]。另一方面,非負重運動處方療法可以加快下肢血流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病足的血液供應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有助于組織修復和傷口愈合。有報道稱,非負重運動處方療法可降低血液內皮素而增加一氧化氮合成,有利于潰瘍愈合[7,8]。在本研究中,TcPO2、皮溫也能反映下肢血管和皮膚的微循環(huán)改善,進而反映外周動脈灌注情況,有助于判斷下肢血管疾病及缺血缺氧情況。有學者認為,運動時TcPO2升高的患者運動后可能下降,但仍高于運動前水平,這是由于肌肉盜血現(xiàn)象所致[9]。國內研究表明,長期規(guī)律運動后TcPO2升高對生存率的有影響,提示運動療法能改善老年糖尿病足患者足部血供,促進潰瘍愈合,說明非負重運動處方療法是有效的[10]。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足患者采取非負重運動處方療法,其效果顯著,安全性高,有效的緩臨床癥狀,改善足部微循環(huán),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