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萍
摘要:課內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文本,絕大部分以單篇閱讀的形式出現(xiàn),單篇文本閱讀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上雖然有顯著的教學價值,但很容易使學生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閱讀局限,不利于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诖耍處熢谧龊谜n內單篇閱讀教學的基礎上,還應帶領學生積極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高中語文閱讀方法閱讀意義
指向高中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著眼于學生的邏輯思維、細節(jié)研讀、系統(tǒng)認知、矛盾分析、讀寫轉化培養(yǎng)的研究。閱讀能力是一種泛在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應把握內容主線、關注局部精華、收攏同一主題,做好縱橫差異對比、閱讀寫作結合,以不同的方式促進學生形成綜合立體的閱讀能力。
一、把握內容主線——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與教材中的單篇閱讀相比,整本書的閱讀體量較大,內容與結構也更為豐富,特別是像我國四大名著這樣的經(jīng)典書籍,學生閱讀時很容易出現(xiàn)“讀后忘前”“顛倒情節(jié)”“混淆人物”等問題。鑒于此,教師可以采用內容主線把握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閱讀是一項講究條理性的思維活動,學生需要學會通過閱讀抓住文本核心信息的方法。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緊扣時間、人物、事件、背景、思想內涵、文學價值等元素,來把握作品的主線。
(一)思維導圖閱讀法
學生可以用簡易的符號與線條(如指向標、連接符等)為書籍繪出脈絡導圖,然后用導圖作為內容主線。這樣一來,便將書籍內容轉化成了符號與線條大綱。
(二)表格制作法
學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對書籍內容進行整理歸類,例如按照人物、時間、故事情節(jié)等進行分欄,表格的欄目組合即為書籍內容的一個單元。
(三)內容折疊法
學生可以用折疊卡片的方式,將整本書籍微縮成一套卡片,大卡片內套小卡片。這樣既可以把整本書內容講簡單,又可以講復雜,在難易之間靈活切換。
二、關注局部精華——培養(yǎng)細節(jié)研讀能力
高效高質的整本書閱讀必定是精力和時間安排合理的閱讀,即重點內容投入主要精力和時間,次要內容可以簡單瀏覽,而要想實現(xiàn)高效的時間與精力管理,教師就必須指導學生關注局部精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細節(jié)研讀能力。比如在小說類整本書閱讀中,學生可以重點采用兩種思路:其一,按照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主次來分配閱讀時間。抓住書中最為關鍵的情節(jié),譬如對整個故事起轉折作用的部分,或是整個故事的高潮部分,思考其對整個故事走向的影響,尤其可以結合小說所處的時代背景,將故事情節(jié)放置在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大背景下去思考。其二,按照寫作對象、寫作手法去研讀。比如有的小說長于心理描寫,有的小說長于環(huán)境描寫,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研讀的內容。教師可以節(jié)選一部分讓學生精讀,然后用由局部見整體的方式來進行全書閱讀。
三、收攏同一主題——培養(yǎng)系統(tǒng)認知能力
教材采用雙線組元方式,每個單元都有較為明顯的人文主題,比如有的是親情之愛,有的是友誼之愛,有的是自然之美,有的是歷史長河,有的是宇宙天地等,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借助不同的文本來了解同一主題的內容。整本書閱讀也可以參考這一方式,在閱讀時,教師采用同一主題收攏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系統(tǒng)認知能力。以外國人物閱讀為例,《哈姆萊特》《堂吉訶德》《歐也妮·葛朗臺》等都是人物類敘事作品。學生在整本書閱讀時,可以關注以下維度:其一,人物類敘事作品在內容上會涉及哪些方面。其二,人物類敘事作品會采用哪些方法來刻畫人物。其三,作者是如何以人物來表現(xiàn)時代的。其四,國外的人物類敘事作品與國內的人物類敘事作品相比,各有哪些特點。其五,將課內節(jié)選的單篇閱讀與課外的整本書閱讀進行對比,看單篇閱讀中對人物的分析,與整本書閱讀中對人物的分析是否相同。同一主題的整本書閱讀有利于學生抓住規(guī)律和特點,從而進一步提高閱讀質量。
四、縱橫差異對比——培養(yǎng)矛盾分析能力
在閱讀同一主題的書籍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書籍與書籍之間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甚至還會有相互矛盾之處。因此,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時,教師應采用縱橫差異對比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矛盾分析能力。以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為例,教師可以圍繞魯迅先生這個人來開展整本書閱讀:一是將魯迅先生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放置在一起進行對比,讓學生結合魯迅先生的生平閱歷,看看其文風與書寫內容、個人經(jīng)歷有怎樣的關系。二是將魯迅先生與同時期的其他作家進行對比,看看同時代、同背景中的作家,對同樣的社會問題,會有怎樣的不同思考,然后在分析中抓住“矛盾”的地方,采用批注閱讀法,在討論爭辯中提高對魯迅作品的理解。
五、閱讀寫作結合——培養(yǎng)讀寫轉化能力
從思維流動的方向上講,閱讀是思維的輸入,寫作是思維的輸出,兩者互相配合,同生共長。只閱讀不寫作,就沒有知識“變現(xiàn)與轉化”的機會,只寫作不閱讀,久而久之就會寫之無物,空乏潰悶。因此,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時,可以采用讀寫結合法,給學生提供讀寫轉化的機會。例如在學生閱讀《蘇菲的世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以下三種方式寫作:其一,縮寫訓練。學生可以將本書化作一篇內容簡介或人物介紹,將書籍“讀薄”,這是對原書的提煉式寫作。其二,續(xù)寫訓練。學生可以在讀完書籍后進行續(xù)寫,這是對原書的二次寫作。成功的續(xù)寫必建立在對原著的準確解讀之上,而后才能插上想象的翅膀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其三,讀后感寫作。學生可以將自己對書籍的理解通過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寫讀后感,一是要明確寫出對本書的看法,二是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教師在評價時一定要注意這兩點。
結束語
為了更好地與課內單篇閱讀形成互補滲透之勢,教師需要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綜合立體的閱讀能力。語文閱讀能力是一種泛在能力,對學生方方面面的發(fā)展都有不小的意義。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既需要從整體到局部,又需要從局部到整體,所以教師既要能夠站在宏觀角度,又要能夠聚焦微觀,在轉換與整合之間,將整本書閱讀教學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王婧.基于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S2).
[2]蔣文華.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教學月刊·高中版,2017(1·2).92EC3D88-89AD-4B21-AAE0-E6FDD3D09E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