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英
傳統(tǒng)的教研組聽評課活動,由執(zhí)教者確定課時內容、教研組長確定開課日期后,其他教師則在聽課當天參與觀摩與點評環(huán)節(jié),多數教師都是被動地完成任務。我們年級組團隊近年采用“一課三研”探究模式,共同經歷集體備課、一輪磨課、二次改進等研討過程,共同對課前教材解析、課上觀摩記錄、課后研討、二次實踐改進等進行思考,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課前研討:解讀教材內涵,確定整體目標
(一)教材解析
“認識東、南、西、北”一課,是在學生一年級時學習了“前、后、左、右、上、下”的基礎上展開的。目的在于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創(chuàng)設學生較為熟悉的“校園方位辨認”情境,來引導學生經歷對方向知識進行深度理解的過程,從而明確借助參照物來描述物體位置的重要性,建立形象具體的方位感。
(二)教學目標
認識東、南、西、北,根據給定的方向辨認其余三個方向;知道地圖上的各個方向,能正確描述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意識,感知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三)教學過程
1.課前游戲
師:請同學們介紹一下自己的位置,然后再把你的前后左右分別是誰也介紹一下。轉個方向再次介紹。
點名回答,并讓學生說一說方法。
師:為什么同一個人,她一會在你的左邊,一會在你的前面呢?
請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體會方位的相對性。
師: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和別人說自己的位置,會不會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呢?
共同討論,引出新課。
2.探索新知
師: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自然界的規(guī)律知道方向,同學們能說一說嗎?
預設:學生會說太陽東升西落、向日葵等。
出示學校的示意圖,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南、西、北4個方向分別在哪里,并在此基礎上用方位描述出某個建筑物在操場的哪一面。組織學生在教室的4個位置,按照拿著的方向,說出對面的那個方向是什么,體會“南對北,東對西”的特性。
師:面朝東面,向右轉,說說轉到了哪一面?繼續(xù)向右轉,轉到了哪一面……引發(fā)學生思考,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
師:如果是按逆時針方向旋轉,想一想依次應該是哪幾個方向?引導學生嘗試猜想,并在此基礎上轉一轉,看看是不是和他們想的一樣。
3.深入研究
師:當自己面向黑板,快速地指出其他三個方向。鼓勵學生說一說是如何這么快就說出來的。
師:用東、南、西、北介紹一下自己四個方向的同學。轉個方向再介紹一下,你有什么發(fā)現嗎?知曉用東、南、西、北確定方向的優(yōu)點。
(四)組員議課
教師1:學生上課的學習與傾聽習慣能反映出其課堂參與狀況,平時我們應當重視對學生習慣的培養(yǎng)。
教師2:執(zhí)教者把本課教學重點設定為:通過學習,學會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那么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會采用什么方法加以突破呢?
執(zhí)教者:在教學知識重點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借助生活情境,通過多次改變觀察者所面對的方向,強化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深入認識,靈活地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判斷出其余三個方向。
二、實踐思考:指向過程探究,嘗試教學改進
1.學生學習習慣的觀察
從課堂觀察可以看出,學生的傾聽習慣還有待加強,教師講授時,部分學生不能及時停下來傾聽他人的見解,更有個別學生在開小差;在小組討論與匯報時,一些小組成員沒有積極參與,有部分學生做與學習無關的事。
2.學生學習活動的觀察
學習活動的觀察是由觀察課堂學習活動的數量轉變?yōu)橛^察學習活動設計的科學合理性。從課堂觀察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能積極參與問題的探究,用圖示表述個人分析與思考的過程;但在開展新知探索的過程中,部分小組的交流活動流于形式,沒有深入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
3.聚焦問題與討論思考
課例“認識東、南、西、北”的第一次示教活動結束后,執(zhí)教者需要說明本節(jié)課的整體教學感受,在哪些方面還存在困惑。同時,聽課教師利用分析表呈現學生的學習行為情況,共同分析教學情況并提出合理的建議:課堂上學生收獲了什么,學生的思維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教師應該怎樣改進等。
三、二次教學:加深知識理解,演繹團隊智慧
基于對聚焦問題的分析與討論,我們對“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兩個內容進行了修改。
1.教學設計的變化
教學設計必須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能讓原本抽象的問題復雜化,而應當鼓勵學生利用學習素材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進行第二次教學內容改進的過程中,我們抓住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在獲得“東對西,南對北”以及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東南西北”這兩個結論的基礎上,巧妙利用“方向圓盤”學具開展問題的探究,從而準確、有效辨別出其余的三個方向。
2.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
有效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運用時要注重方法的靈活性與實效性。學生在學習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時,教師不能一味讓學生機械記憶,而應當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入手,組織學生經歷觀察、感知與體驗等過程,讓問題的探究變得有趣、有意義。
通過對“一課三研”教研模式的探索與思考,我們看到,學生的學習往往是跟著教師預設的流程開展的,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課堂的參與程度、探究問題的積極性等內容,教師關注的還不夠。今后,我們將通過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情感態(tài)度變化和課堂學習達成情況等內容的分析,彌補不足之處,讓每個教師都能從課例研討活動中提質增效。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