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琴
深度學習是指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較長的一個時段內,圍繞著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全身心地積極投入,通過同伴間的合作與探究,運用高階思維,遷移已有經(jīng)驗,最終解決問題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幼兒園親自然探究活動是幼兒深度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活動中適時有效地提問,對支持幼兒深度探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實踐,分析當前親自然探究活動中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并闡述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存在問題
深度學習是基于問題的學習,“真問題”的提出,能促進幼兒深入探究與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實踐探究,筆者發(fā)現(xiàn)在親自然探究活動中,教師受主客觀等因素制約,提問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提問形式不夠開放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要從關注幼兒“學什么”到關注幼兒“怎么學”。因此,教師的提問應給予幼兒自由發(fā)揮的余地。但在親自然探究活動中,教師提問普遍不夠開放,幼兒往往無須深度思考,甚至不假思索就能輕松回答。
2.提問時機把握不準
提問過早會限制思考,提問太遲無法激發(fā)興趣。適時提問,才能激發(fā)幼兒內動力,助推深度學習。但受主客觀因素影響,教師對提問時機往往把握不準。如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全程追蹤觀察,無法做到根據(jù)幼兒的需要來適時提問;幼兒探究的“哇”時刻轉瞬即逝,教師由于經(jīng)驗欠缺而錯失時機;等等。
3.隨機提問能力有限
大自然包羅萬象,自主探索是幼兒親自然活動的重要特征,這就為教師的有效提問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教師必須儲備豐富的知識和提問技巧,追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隨機提問才行。但由于一些教師自身能力不足,提問能力有限,普遍存在提問片面、生硬、無趣等問題,無法促進幼兒深度思考。
二、提問策略
北京師范大學馮曉霞教授認為,不管是在游戲還是教師主導的教學中,如果不以問題為中心,深度學習就不可能發(fā)生。因此,我們秉承深度學習理念,以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為導向,探索出有效的提問策略,支持幼兒深度學習。
1.啟發(fā)激勵式提問,開啟深度學習之門
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影響幼兒學習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幼兒已有知識經(jīng)驗是深度學習不可忽視的內生資源。因此,教師捕捉時機,適時采用啟發(fā)激勵式提問,能有效調動幼兒已有經(jīng)驗,激發(fā)探究動力,開啟深度學習之門。
如在種植花生的活動中,孩子們有的認為花生要剝殼種,有的認為不用剝??此麄儬幷摬恍荩覇枺骸耙郧胺N過的其他種子都是怎么種的?”孩子們說黃豆沒殼,青菜籽也沒殼,但瓜子沒剝硬殼也能發(fā)芽。我說:“有的剝殼有的不用,花生是剝還是不剝,怎么辦?”孩子們有的說上網(wǎng)查,有的說回家問家長,還有的說:“種一下就知道了!”
活動中,教師通過啟發(fā)式提問,引導幼兒調動已有經(jīng)驗,知道有的種子需要剝殼,有的則不需要。至于花生是剝還是不剝,教師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尋找答案,從而在探究中形成新經(jīng)驗。
2.逐層引導式提問,奠定深度學習之基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把思維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新六個層次。其中前三項為低階思維,后三項為高階思維。深度學習的主要目標是實現(xiàn)高階思維。教師通過逐層引導式的提問,能讓幼兒的思維隨著問題難度的增加而有所發(fā)展,逐步邁向深度學習。如孩子們發(fā)現(xiàn)杧果樹的一片葉子上有凸起的“小疙瘩”,我就引導:“這片葉子和其他葉子有什么不同?”孩子們發(fā)現(xiàn)葉子有洞洞,有點卷,變黃了,里面藏了東西……我問:“為什么會這樣呢?”孩子們有的說葉子生病了,有的說是被蟲子咬了,有的說是沒施肥營養(yǎng)不夠……我繼續(xù)問:“那到底是因為什么呢?”孩子們有的說刮開“小疙瘩”看看,有的說回家問研究植物的爸爸,有的說去書本上找答案……通過嘗試,他們驚喜地了解到“小疙瘩”叫葉癭蚊。我繼續(xù)追問:“為什么會有葉癭蚊?該如何防治?”孩子們又開啟“護樹”大探究。
逐層引導式提問好比一條擺渡的小船,能引導幼兒深入探究?;顒又?,教師通過逐層引導式提問,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深度探究“小疙瘩”產(chǎn)生的原因和防治方法,能促進幼兒思維有序發(fā)展,建構保護植物新經(jīng)驗。
3.假設猜想式提問,鑄就深度學習之魂
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梢姡瑥牟孪氲津炞C是幼兒進行探究,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進行假設猜想式提問,有助于幼兒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孩子們知道了葡萄是扦插種植后,我又引導他們說:“葡萄插枝就能成活,那地瓜可以嗎?”孩子們有的說會,因為它也有枝條;有的說不會,剪斷枝條地瓜會死……孩子們剪了幾根粗壯的枝條種下,并每日觀察記錄。一周后,地瓜生根成活了!我問:“那還有其他植物也可以嗎?”他們充滿好奇。于是,我讓他們將自己的猜想記錄下來,并進行實驗。通過猜想到實踐,孩子們發(fā)現(xiàn)空心菜、紅背菜、木耳菜都可以扦插種植。
探究始于好奇?;顒又薪處熗ㄟ^假設猜想式提問,能有效激發(fā)幼兒動手實踐探究的興趣,讓幼兒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深度探究,建構新經(jīng)驗。
4.交流互動式提問,鞏固深度學習之本
深度學習的升華是反思性學習,即從淺層開始,逐漸通過知識遷移與運用走向創(chuàng)生。而同伴、師幼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助于習得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新問題,促進或引發(fā)深度學習。因此,基于親自然探究活動中教師難于追蹤觀察、把握提問時機的問題,教師引導幼兒記錄探究過程和問題。教師解讀后,通過交流互動式提問,引導幼兒分享交流,為幼兒探究經(jīng)驗的遷移與運用搭建“支架”。如在“圍籬笆”活動中,我在解讀幼兒的探索記錄后,發(fā)現(xiàn)大部分幼兒在如何把籬笆圍得牢固上存在困難。為此,我引導幼兒圍繞“你的籬笆是怎樣搭的”“搭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怎樣搭能使籬笆更牢固”三個問題,進行交流互動,幫助幼兒進一步梳理解決籬笆不牢固的問題。幼兒在交流中,讓學習向深度發(fā)展。
親自然探究活動能給幼兒的發(fā)展帶來無限可能。而好的問題猶如往平靜湖面投下的小石子,能激起幼兒思維發(fā)展的層層漣漪,支持幼兒走向深度學習。因此,教師如何有效提問,以“問”促“思”,以“思”促“深”,問出幼兒深度探究的精彩,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實踐。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