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飛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每冊都選有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含蓄凝練,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情感。然而,小學生受年齡特點和知識局限,對古詩詞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意思上,不能深入理解感受其內涵與魅力。筆者認為,古詩詞教學要樹立大單元教學意識,改變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模式,將單一的一課一首詩改為一課多首詩,將傳統(tǒng)的逐字逐句分析講解改為朗讀品味、自主感悟,從而更深層次地領悟詩人的情懷,探尋古詩詞教學的深度。
本文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中《浪淘沙》(其一)一詩的教學為例,來談談做法與體會。
一、著眼大單元,彰顯詩人風范
結合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古詩詞教學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詩文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熱愛古詩詞文化,逐步提升其品析能力、鑒賞能力。
《浪淘沙》組詩共9首,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貶任夔州刺史時所作。劉禹錫剛剛被貶時也曾有過沉淪,然而,他很快就從愁苦的情緒中跳出來,這組詩作為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精神。因此,同時代的白居易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苯虒W中,怎樣幫助學生感受到這位“詩豪”的魅力呢?
經過認真思考,筆者以“領悟‘詩豪風范”為主旨,跨越教材局限,著眼大單元教學,認真甄選多篇文本進行有效組合。最終,將劉禹錫的《浪淘沙》(其一)與他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和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三首古詩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
“自古逢秋悲寂寥”,文人筆下的秋天往往充滿了感傷,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以極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柳宗元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則表達了被貶謫的憤慨與思鄉(xiāng)的悲愁。兩人同時被貶,一個斗志昂揚,一個苦悶感傷,形成明顯的反差。
三首古詩對比閱讀,學生自然感悟到劉禹錫的樂觀豁達、不屈不撓、積極豪邁,認識到“詩豪”這一稱謂的實至名歸。
二、融入多文本,彰顯詩詞厚度
古詩詞言簡意豐,教學不應該停留在品味古詩、理解意境這一表層解讀上,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融入多文本,延伸拓展,彰顯詩詞文化的厚度與深度。
1.融入多篇詩詞,感受詩詞厚度
在賞析“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這句時,筆者拓展了南北朝詩人范云的《渡黃河》、王之渙的《涼州詞》和李白的《將進酒》,與劉禹錫的《浪淘沙》進行對比閱讀。把描寫同一題材“黃河”的名家名作放在一起,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劉禹錫的想象瑰麗、另辟境界,也感受到詩人們不同的詩詞風格,更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2.融入背景資料,感悟詩人風骨
指導學生品讀“黃河”這一文化意象后,筆者再次融入背景資料,鏈接歷史上著名的“二王八司馬”事件,讓學生跨越時空,感受當時的社會,體悟作者的處境、心境。最后,出示《劉禹錫評傳》的內容,“叔文敗,坐貶連州刺史,在道貶朗州司馬。落魄不自聊,吐詞多諷托幽遠。蠻俗好巫,嘗依騷人之旨”。
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學生走進作者生活的年代,了解作者的心境,真正讀懂古詩,尤其是《劉禹錫評傳》中的話,讓學生領略到一代“詩豪”在逆境中積極昂揚的人生態(tài)度。
多文本的拓展增加了詩詞的厚度,積淀了詩詞的深度,從而使讀者產生與作者情感的共振。
三、著力品深度,彰顯文化傳承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瑰寶,學習古詩詞,領悟其厚度、深度,學生心中就會留下中華民族的文化烙印,這就是民族文化傳承。
1.詩詞拓展,品味深度
在執(zhí)教《浪淘沙》一課時,我首先利用《游玄都觀》《再游玄都觀》這兩首詩指導學生感受劉禹錫“響當當一粒銅豌豆”的錚錚風骨。課堂上,我這樣提問:“同學們,劉禹錫曾經因《游玄都觀》一詩嘲諷當朝權貴而再次遭貶,你猜猜劉禹錫10年之后回京,還會再寫詩諷刺當朝權貴嗎?”學生熱烈爭論。這時,我出示《再游玄都觀》一詩,讓學生感受劉禹錫不屑與那些得勢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真切感受到詩品即人品,感受詩人的人格與風骨。
2.感悟人生,傳承文化
如果僅僅把劉禹錫的一些詩作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還顯得不夠。如何增加詩詞教學的深度呢?在《浪淘沙》(其一)教學設計中,我又帶領學生一起回顧劉禹錫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一生:“劉禹錫生于唐大歷七年,自幼好學,精通諸子百家。19歲,他游學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21歲,與柳宗元一起考中進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學宏詞科,當上監(jiān)察御史。23歲,授太子校書,可謂風光無限。33歲,他積極參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同年變法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43歲,與柳宗元奉詔回京,作詩《玄都觀桃花》諷刺朝中得勢的奸佞小人,再度遭貶,這一貶又是12年。54歲,奉詔調回洛陽。從初次被貶到這時,前后共歷二十余年,回首當年,恍如隔世。命運多舛,他樂觀面對;經歷種種磨難,他從不言棄;一次次的政治壓迫和打擊,他依然堅持真我風采,這就是英雄本色!”
隨后,我出示了彰顯劉禹錫“詩豪”風范的名句,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等等。
結合前面與柳宗元詩作的對比閱讀,加上好友白居易的評價,以及對劉禹錫人生的回顧,學生真正感受到劉禹錫失意不失志、受挫不低頭、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積極樂觀的人生境界與精神風貌。
總之,古詩詞教學需要教師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重組教材,根據詩詞文化的獨有特點,拓展延伸,探尋詩詞深度,品味詩詞魅力,引領學生邁入古詩詞的神圣殿堂。教好古詩詞,更需要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yǎng),帶學生享受詩詞文化,讓古詩詞這一傳統(tǒng)文化精華融于學生的血脈中,使其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