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開始,每一冊都編排了一個習作單元,其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原來“重讀輕寫”的現(xiàn)狀,加大學生語言表達以及書面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有效實現(xiàn)讀寫相融。對于這樣特殊的單元,怎樣施教才能落實語文要素,實現(xiàn)閱讀與習作教學一體化呢?
一、前后觀照,教學內容整體把握
習作單元有別于閱讀單元,在編排上圍繞語文要素層層遞進、逐步深入。對于習作單元的教學,教師要整體觀照單元內容,從整體上建構單元的教學設計。
(一)前后觀照,把握整體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在這一要素的指引下,本單元選編了《太陽》和《松鼠》這兩篇精讀課文,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說明性文章的類型多樣,感受其語言風格的不同?!短枴氛Z言平實、通俗易懂。選編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從不同側面介紹太陽的同時,扎實習得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落實單元的語文要素;《松鼠》內容生動形象。選編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提取信息,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感受語言趣味性的特點。《太陽》的課后第二題緊扣語文要素,讓學生在對話說明方法的同時,感受其使用的妙處?!端墒蟆返恼n后題則讓學生梳理課文的有關信息,并通過比較文本與摘錄句子的異同,感受說明文不同的表達特點。
“交流平臺”通過對《太陽》和《松鼠》這兩篇課文的回顧和梳理,闡述了說明性文章的作用和特點?!俺踉嚿硎帧钡谝活}用電視塔的介紹作為例子,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介紹身邊熟悉的事物;第二題則讓學生將課文《白鷺》的2~5段改寫成一段說明性文字,再與原文比照,從而體會兩種文體表達上的不同。
“習作例文”選編了《鯨》和《風向袋的制作》這兩篇文章,特別是《風向袋的制作》是一篇流程性說明文,其編排的目的是為了拓寬學生視野,了解一種事物從無到有的制作過程中是如何分條、有步驟地介紹的。
習作是“介紹一種事物”,在編排中要求學生充分地搜集資料,選擇自己已經了解并且非常感興趣的一種事物向他人進行介紹,其目的除了讓學生在習作中運用所學的說明方法寫清事物的主要特點,還能讓學生感受說明性文章與現(xiàn)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本單元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相承,教師必須緊扣語文要素,立足單元整體開展教學,一線貫之,才能實現(xiàn)讀寫相融、以寫為主的教學目標。
(二)培養(yǎng)能力,習得方法
習作單元目標與任務的獨特性,決定了整個單元的教學應當以培訓學生習作能力、引導學生習得習作方法、掌握習作技巧為主要任務。在《太陽》《松鼠》的學習及課后題訓練中,引導學生初識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在“交流平臺”的學習中回顧、梳理說明性文章的有關知識;在“初試身手”的訓練中,引導學生明確如何運用這些說明方法寫清楚事物的特點,并進行初步的嘗試;最后在“習作例文”的比照下,綜合運用這些說明方法來描述事物的特點。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恰當?shù)厥褂谜f明方法進行有效表達的能力。
二、要素引領,教學過程精準施教
(一)對話語文要素,開展“精讀課文”的教學
1.“精讀課文”將指向表達確立為核心目標
毋庸置疑,引導學生關注表達方法、學會有效表達是習作單元的中心任務,所以本單元的目標應該圍繞表達,從學段、單元、課文三個層面來考慮和把握。如《太陽》一課,教師應立足課標對第三學段提出的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1]立足單元的重點目標——初步了解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基本的說明方法,能結合具體語句體會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2]立足課文的內容——能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初步了解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基本的說明方法,并初步感受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這樣在語文要素的指引下,設計出的教學目標才有實效性。
2.抓實課后練習,幫助學生掌握表達方法
不管是閱讀單元還是習作單元,課后題永遠都是引領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好助手。習作單元的課后練習題更是直接指向引導學生掌握習作表達的方法,因而教師要用好課后練習題,幫助學生掌握表達方法。如《太陽》一課,課后第二題是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等句子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3]在教學中,如果僅僅讓學生知道作者運用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介紹太陽離我們很遠的特點,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引導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去尋找、發(fā)現(xiàn)各種方法恰當使用的背后有著怎樣的秘密,所以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
在課文中,作者已經描述了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為什么還要寫步行大約需要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呢?
(教師總結)
3.巧用學習支架,引導學生感悟準確表達
學習支架在學習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育智慧,合理的學習支架的建構,既突破了重點,又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愿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太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進行比較如下兩個句子的異同。
句子一:其實,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
句子二:約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的體積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
讓學生讀后談收獲:這兩句話不同之處是一個介紹太陽離地球遠的特點,一個介紹太陽很大的特點。相同點是都運用了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也都有“約”等表示概數(shù)的詞,“約”雖然是比較模糊的詞語,卻是“模糊中精確”的表達,用在這里反而使文本更嚴謹、更科學。
(二)呼應語文要素,開展“交流平臺”的教學
“交流平臺”在回顧課文的基礎上,梳理了精讀課文要教什么的問題。本單元的“交流平臺”主要概括了如下四個方面的內容:為什么要寫說明文;在寫說明文時經常會用到哪些說明方法;說明文寫作時一定要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述;說明文的語言多樣,風格各異。
因為習作單元“交流平臺”的獨特性,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將其與精讀課文交融使用。在學完兩課之后再次鏈接“交流平臺”,讓學生明白,雖然兩篇文章的結構不同、語言風格也各有特色,如《太陽》平實、《松鼠》活潑,但都能夠把事物的特點說清楚,達到科學、嚴謹表達的目的,既呼應了語文要素,也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范例。
在“交流平臺”的學習中,學生既將前面精讀課文中所學的內容進行了梳理,明確了說明性文章就是要用恰當合理的說明方法將事物的特點介紹清楚、明白,又為后續(xù)的“初試身手”及習作做好了鋪墊。
(三)踐行語文要素,開展“初試身手”的教學
1.承接“交流平臺”,做到遷移運用
“初試身手”承接著“交流平臺”,其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寫作中去。本單元的“初試身手”一共有兩個訓練題,第一個是“選擇身邊的一個事物,試著運用多種方法來說明它的特征”,學生通過例句“這座電視塔高368米。大約有120層樓那么高,它的外形像一個待發(fā)射的火箭?!盵4]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了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介紹電視塔的外形特點,隨后進行遷移訓練。第二個訓練題是將課文《白鷺》的2~5自然段改寫成一篇說明性文章,體會它們的不同。[5]此處的訓練已經由句子轉向段落,體現(xiàn)了學習的層階性,在此教師可以適當補充白鷺的相關資料。進而讓學生對照原文進行逐句改寫,形成通順的文稿。最后讓學生交流《白鷺》改寫前后的不同:原文是詩情畫意的散文,其目的是為了贊美事物,抒發(fā)情感,多運用比喻、對比、排比等手法,語言清新淡雅,抒情色彩濃郁。改寫后的內容是以介紹事物、說明知識為目的的說明性文章,多采用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語言準確、簡潔、有條理?!俺踉嚿硎帧敝鄣汀⒉阶有?,能夠讓學生在積極的習作嘗試中暴露問題,從而明確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
2.關聯(lián)“單元習作”,做到難點突破
“初試身手”讓學生大展身手的同時,也敲開了習作單元的大門,嘗試運用說明性文章的表達方法。因而教師要關聯(lián)“單元習作”,讓學生通過“單元習作”中的內容,進行發(fā)散思維,想想自己想介紹什么事物,通過哪些方面來展開描述,可以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使文章內容準確具體、生動形象,從而做好細致的觀察和資料搜集工作。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選題多是身邊熟悉的事物,如菊花、貓、手機等常見的事物。在此,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怎樣泡酸菜、火星的秘密”等題目,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選擇一些新奇的事物介紹,既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落實讀者意識;同時又能拓展知識面,給自己一次學習新知、整合資料、讀寫共長的機會。
(四)回扣語文要素,開展“習作例文”的教學
“習作例文”編排的目的就是為了服務習作。本單元編排了《鯨》和《風向袋的制作》兩篇習作例文,《鯨》是一篇一般性說明文,通過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介紹了鯨的形體、進化、生活習性等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表格填寫,參考批注,即能準確把握作者表達的技巧。而《風向袋的制作》一課是一篇流程性說明文,它按順序、有條理地介紹了作者如何一步步制作風向袋,是一篇寫法比較陌生的文章,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初讀例文,發(fā)現(xiàn)方法——借助批注,領悟方法——遷移訓練,掌握方法”的流程推進教學。特別是“遷移訓練,掌握方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出示“西紅柿炒雞蛋”等微視頻,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再讓學生參考例文進行仿說訓練,從而回扣了語文要素,明確了說明文就是要把事物特點說明白的真諦。
“習作例文”的編排有利也有弊,雖為學生提供習作的樣稿,但教師如果在教學中機械地使用,甚至讓學生逐句、逐段地參考借鑒,就誤解了編者的意圖,極易造成千人一面的結局。
(五)落實語文要素,開展“單元習作”的教學
1.關聯(lián)前后,明確要素
習作單元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寫出符合單元主題、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在授課伊始可以關聯(lián)前后,明確要素。授課時以單元導語作為切入點,點明說明性文章的特點;再讓學生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回顧《太陽》《松鼠》《鯨》《風向袋的制作》的課文內容,明確作者從不同的側面介紹以上事物,同時運用合理的說明方法講清楚事物的特點。這樣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全面把握單元語文要素,為后面的習作做好鋪墊。
2.自主選題,編列提綱
在回顧單元內容,明確習作要點的基礎上,學生參照表格提示,根據(jù)前期自己的細致觀察和資料搜集,選擇自己感興趣并且印象深刻的一種事物來編寫提綱。交流提綱時,提醒學生注意選擇介紹的這些方面要能表現(xiàn)事物的特點,而且這些方面一定不要有交叉重復,要有順序、有條理。
3.用心創(chuàng)作,學以致用
在學生明確習作主題并編撰好提綱后,即可讓學生進入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在此過程中教師盡量不干涉學生,甚至可以提醒學生不會寫的字暫時用拼音代替,保證思緒的連貫性。
4.對照例文,明確方向
在前期扎實鋪墊的基礎上,學生的習作基本上能分側面,用恰當?shù)恼f明方法描述事物的特點,但是也會出現(xiàn)一些方法使用不當,用詞欠妥的現(xiàn)象。如有同學介紹手機:“手機長15厘米,寬7厘米,厚1厘米?!奔纯蓪φ铡饿L》中的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鯨約有一百六十噸重,最小的也有兩噸重?!盵6]明確“約”雖然表示估計、大概的意思,但是用上之后使文本內容更加嚴謹。因而可以將句子更改為“通常手機長約15厘米,寬約7厘米,厚約1厘米?!?/p>
同樣,在流程性說明文的創(chuàng)作中,學生雖然能夠分步描述制作流程,但是具體制作細節(jié)的描述卻不清楚,在此可以讓學生參考《松鼠》中的句子“它們搭窩的時候,先搬些小木片,錯雜著放在一起,再用些干苔蘚編扎起來,然后把苔蘚擠緊,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夠寬敞,足夠堅實?!盵7]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了“先……再……然后……”將松鼠搭窩過程描述得清清楚楚,再參照《風向袋的制作》中的句子“第三,剪下4根長約10厘米的塑料繩,在袋口邊緣分別扎4個小洞。將4根塑料繩的一頭分別穿過4個小洞,綁在鐵絲圈上,另一頭綁在一起,打一個結實的繩結?!盵8]感受到作者將風向袋制作的細節(jié)描述得明明白白。
5.二次創(chuàng)作,以展促改
“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在師生的共同交流下,學生再次進行創(chuàng)作。同時教師一定要做好學生的佳作展評,選出優(yōu)秀的作品及時張榜公示,并且通過班級微信群廣而告之,甚至可以通過各種媒體或平臺予以展示,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讀者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為以后的習作鋪就平坦的道路。
在習作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立足單元整體,關注語文要素,循序而進、有的放矢,就一定能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出文質兼美的佳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
[2]人民教育出版社 課程教材研究所 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義務教育教師教學用書(五·四學制)·語文五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2.
[3][4][5][6][7][8]人民教育出版社 義務教育教科書(五·四學制)·語文五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9-73.
崔玉濤,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新城實驗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