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榮慧
摘要:微課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已被廣泛地運用于課程的教學中。從實際應用的效果上講,微課對于解決課本上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是非常有用的。同時,還能突破時空界限,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這樣,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更為靈活。在高中課程的學習中,生物是一門非常關鍵的學科,但因其過于抽象,對于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而微課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它在課堂上可以將抽象的問題相對直觀化,對于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積極性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為此,文章分析了微課在生物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并對其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運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物;微課程;教學應用
引言:目前,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隊伍的實力越來越強大,手機、平板電腦、MP3、MP4、 iPad等信息設備的日益豐富和成熟,多媒體教室和多媒體設備的建立,推動了翻轉課堂、微課教學、問題教學等嶄新教學觀念的逐步推廣,引發(fā)了以計算機技術為主導的課堂變革、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觀念的變革。微課教學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依靠新穎的教學模式,豐富的教學手段,健全了過去的教學系統(tǒng),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其越來越受高中生物學老師的歡迎,并已逐漸成為教學的一種主要教學方法。
一、微課的具體內涵
微課是在課堂上當有一些知識點老師很難用一兩個字或者一個話題來讓同學們理解時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新的課堂學習方法。它可以通過一個短篇視頻講解,也可以是圖畫,甚至是歌曲,可以是一些重要的內容的補充,也可以是書本內容、典型題型等等。比如,當涉及到細胞器結構與功能的課程時,當涉及到細胞器的基本結構、主要功能以及它們的相互聯(lián)系時,若將這些知識以圖形的方式呈現(xiàn)在課堂上,則會讓抽象的生物學知識更加直觀,更容易讓人明白。運用微課可以緩解課堂的緊張感,充分展示課堂的重點,同時也能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在高中生物學課堂上,微課最大的功能在于它可以創(chuàng)建一種生動的課堂,讓老師和學生進行合作,使師生的思維與教學內容在不斷地發(fā)生碰撞。
二、運用微課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微課是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學科知識的傳授。所以,利用微課程的教學資源不再限于教師教學。比如,利用微課的教學資源,可以幫助同學在任何地方進行學習。因為學習者的學習水平和接受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后期的復習中,他們可以利用這段視頻進行更好的教學鞏固復習。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微課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自學和自我發(fā)展。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比起枯燥乏味的課堂,現(xiàn)在的學生更傾向于用錄像機制作的微課。微課在聽力和視覺上都是同步的,這種方法更能體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運用微課,能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可以在講解“細胞分裂”的時候用微課輔助教學,藉由這種方式,同學們能更直接地了解到細胞是怎樣分裂的,同時也能增進同學們對于學習了解細胞分裂的興趣。
(三)加強課堂科學性
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科創(chuàng)新價值、智力價值、人本價值的一種高度濃縮。在課堂上,老師必須重視課堂的嚴格,不能因追求興趣而偏離科學,造成錯誤的結果。在課堂上進行課堂教學(板書講解、課堂提問、交互式研討),要認真學習,認真地進行論證,對于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要用微課進行科學的辯證和解答。在此基礎上,老師要充分理解微課的教學內容,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清晰地傳達課堂的內容,達到課件、學生、老師三者合一的效果,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探究的積極性。
(四)在特殊時期發(fā)揮重要作用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許多學校的教學秩序,“線上教學”成為了學生在疫情下“停課不停學”的一種重要而特別的學習模式。但隔著屏幕進行學習遠不如面對面更加實在,很多學校網(wǎng)課學習狀況不佳,因為老師不能像在教室一樣密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正是因為這樣,一些學生會出現(xiàn)懈怠的學習態(tài)度,認為網(wǎng)課自由性高就可以罔顧紀律,在上課期間經(jīng)常走神做其他事情。這時候微課的優(yōu)勢就顯現(xiàn)了出來,微課時間較短,講解多為重點知識點,讓學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掌握重點知識。在課后,讓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對于認真學習的學生無疑是更為有效的鞏固,對于上課沒有認真聽講的學生或者對于重點未能明白的同學有著加強學習的效果。同時微課能將主題更加突出,使問題更好的聚集,對教師而言是非常好的教學輔助工具,對學生而言學習的難重點更突出,花較少時間卻可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高中生物課實施微課教學的具體措施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開展微課程教學,需要系統(tǒng)、全面、個性化的構建教學體系實現(xiàn)教學前、中、后三方面的全面覆蓋。
(一)在課前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導入新課
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老師要按照教學的要求,制作簡潔有趣的教學錄像,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力求營造一個適合教學環(huán)境的教學氣氛,從一開始教學就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感。通過運用生活情境、熱點問題、問題串等方式,利用新課程的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好奇心,為新課程的教學做好準備。這種微課可以讓同學們在課前或在新的課程導入時看。比如“基因指導蛋白合成”,僅憑語言闡述合成的過程的是很難做到的,并且很抽象,但通過微課的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結果。老師要在上課之前,先播放一段動畫,讓同學們能夠清楚地理解蛋白的整體結構,解旋過程,轉錄和轉換過程。而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觀看的錄像,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減少對課程吸收的接受時間,從而快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利用一套微課的錄像,使老師在進行授課時,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依靠微課體系分析關鍵問題
高中生物課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補充了許多前沿科學和微觀領域的知識,使其在課堂上的教學更加困難。所以,在教授生物規(guī)律、生命現(xiàn)象和生物化學現(xiàn)象的過程中,需要借助微課程的錄像來創(chuàng)造一個多媒體、立體化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減少了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的困難,并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例如,在“光合作用”部分,老師要運用完整的微型錄像課件,向學生展示其作用原理、化學方程式及應用分析等,以建立起以此為基礎的基礎。利用微型錄像技術,對光合作用的成因、水的光解性、氧氣的轉換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建立了光合作用的實驗模式,以達到高效應用的目的。
(三)應用微課堂進行實驗教學
在實驗教學中,運用微課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要把微課的內容做成相應的錄像,通過動態(tài)的畫面、特寫的畫面和不斷地重復的回放來再現(xiàn)生化的反應,使學生去認真觀察試驗的過程和試驗結果,科研填補實驗教學的空缺,實現(xiàn)微課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三維教學與實驗操作并重,增強實驗課堂教學效果。以“根尖分生組織的有絲分裂”為例,將實驗原理、材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制作成微課,供同學們在課堂上或實驗之前觀摩,節(jié)約課堂授課環(huán)節(jié)時間,使實驗課能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和動手操作,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對實驗結果的討論和深入探究。此外,老師也可以在課后安排同學們在課后的空閑時間做一些試驗,把一些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記錄下來,作為課堂上的示范和探討,提高實驗的效果。
(四)在課后擴展中運用微課
許多同學對教科書中的科學探究活動感興趣,例如:探究生物體的結構、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卡爾文與小球藻的關系、基因本質的早期推測、艾弗里的肺炎雙球菌的轉化等。通過課程設置微課程,可以針對這些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科學工作者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艱苦過程,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科素養(yǎng)。比如艾弗里的諾貝爾獎,就不像教科書上描述得那樣成功,1944年,他在《實驗醫(yī)學雜志》上寫了一篇名為《感染性肺炎桿菌的化學性質》的文章,在生物學領域并不認可這一點,所以后世的學者們都認為,艾弗里沒有拿到諾貝爾獎,只是一個諾貝爾獎的失敗者。老師可以把這些科學歷史的小故事編入微課堂,讓同學們在課外擴大自己的知識范圍,擴大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學習熱情。
(五)教學結束后,利用微課構建完善的考核制度
高中生物學的課程內容豐富,理論性較強,40分鐘的課堂講授難以實現(xiàn)內蘊的融合。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后及時發(fā)放課后作業(yè),包括課堂上的微課錄像,課后測試網(wǎng)站,師生互動信息平臺等,然后,通過復習視頻、進行自測,最后通過網(wǎng)絡平臺將學習的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運用微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科教學的發(fā)展。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利用微課的資源,運用科學的方法,創(chuàng)造有趣的課堂環(huán)境,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嗎,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yǎng),進而推動其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建漢.淺談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7):79-80.
[2]劉杰.高中生物教學中微課程的應用和設計簡析[J].考試周刊,2019(A3):139-140.
[3]樂素娟.高實效,微課堂——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