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芳
摘要:初中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途徑之一,也是推動初中生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至關重要的部分。同時,新課程也要求初中語文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加強對初中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效率的最大提高。
關鍵詞:思維能力;培養(yǎng)策略;初中語文
語文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和思想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學生發(fā)展的基礎。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但在實現(xiàn)其教育目標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方面面臨挑戰(zhàn),為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改進語文閱讀方面的培訓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模式,促成高效課堂。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而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保持思維的靈敏度,積極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思考以及聯(lián)想,如教學《散步》一文時,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技術進行視頻的播放,讓學生從視頻中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寫作背景,提高其探究的積極性。隨后,老師再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有關背景的描寫,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作者是如何生動、準確地寫出他想表達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成績,使課堂更加有效。
二、營造教學氛圍,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應該教導學生重視思考的整個過程,老師作為引導者,需要營造一個別致的氛圍,讓整個課堂充滿生機以及活力。如果一個課堂的氛圍十分無趣,那么課堂將會毫無生機,所以老師要營造一個跌宕起伏的學習氛圍,讓課堂像河流一樣時刻淌出詩情畫意。所以在課堂開始時,老師就應該創(chuàng)造出一個具有生動活潑、腦力爆發(fā)的學習環(huán)境。語文課堂氛圍的營造,雖然不應該是和工作中面試場景一樣充滿激烈性和充滿競爭性,但是也要讓學生充分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地發(fā)揚內心的活躍性,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開拓思維,不斷努力進取,不斷勇于發(fā)言,不斷勇敢思辨,這樣的教學氛圍才能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升。所以老師在教學時要精心設計課前的導入,以此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思考氛圍,讓學生去認真閱讀文章以及思考老師所提出來的問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力。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先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濟南冬天的雪景圖,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仔細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接著提出問題,濟南的冬天美在哪里?大家有什么感受?這樣,學生的思路就會順著老師的思路進一步發(fā)展,從而進行深入的思考,打開學生的思維。老師由此導入教學內容,然后讓學生閱讀全篇文章,找出文章中描寫濟南冬天美景的句子,接著讓學生思考句子中蘊含了哪些手法,為什么作者筆下的濟南冬天會那么美。可以讓學生接著進行思考,如果自己寫冬天,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手法來進行描寫呢?通過這些教學導論,學生能夠進行仔細的閱讀,通過思考與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三、借用詩歌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前的初中語文課本中,教材選的文本覆蓋了古今中外不同的作品,這些文章都兼具藝術性以及文學性,同時還具有思考性。我們可以實行不同的教學模式,利用詩歌教學來引導學生的思考。詩歌教學很重要,所謂形象思維,指的就是用人、事物等這樣直觀的形象為根據進行塑造和描寫的過程。在語言教學中,我們會通過詩歌文字描寫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乃季S能力,因為詩歌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意過程,是充滿理性思維的,是帶有規(guī)律和節(jié)奏的。在詩歌的創(chuàng)意過程中,很多老師卻偏重于對規(guī)律的教學,如韻腳的設計,卻不鼓勵學生進行整體詩歌靈感的激發(fā)和創(chuàng)意的生成,以至于學生的學習效率很低,限制了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仍是以自己為主。還有在詩歌的解讀過程中,老師通常從頭到尾教條化講解,這樣的課堂只會讓學生固化思想模式,很少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減少思考。以課文《觀滄?!窞槔谶@種詩歌中,詩人描寫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等一些波瀾壯闊的畫面。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老師會逐字逐句地進行詩歌的講解,而錯失了學前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在學前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先為學生展示觀滄海的創(chuàng)作背景、觀滄海所展現(xiàn)的具體的具象場景。很多老師沒有采用多媒體的形式進行詩歌畫面的導入,從而形成了學生思維能力上的空缺,使學生不能有效地體驗到詩人的情懷和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所以,教師僅僅是通過詩歌內容來進行逐字逐句的思考,不能給學生加深印象,也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四、走進生活,豐富課外實踐
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普及,最終要促使學生走進生活,步入社會,進行社會實踐。所以語文知識的應用場所不應限制于課堂的“一畝三分地兒”,應促進學生未來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在傳統(tǒng)的邏輯方式下,語文的學習順序是“聽說讀寫”,但是在新課標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下,應該建立重新的學習順序和學習邏輯,這種邏輯性在于對“聽說讀寫”的重新解構上。語文的學習過程應是從“聽讀”到“寫說”的進步。聽讀的過程是對老師授課內容的理解、吸收和內化過程,而說和寫的過程是對語文知識的運用過程,所以只有秉持這一邏輯理念,才能更好地實施語文的相關教學活動。例如,在莫泊桑的《最后一課》一文的講解中,老師可以訓練學生“說”的能力,通過課前進行大量的聽讀訓練,訓練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yǎng)基本理論知識的積累,通過舉辦讀書交流會、演講大賽和辯論會的方式,對本課內容進行吸收、內化和運用。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不斷的素材來源。在辯論和演講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對這些語文素材的簡單加工,更是以語文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為導向,不斷地表達自身的情感和體驗,不斷地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老師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找到良好的教育資源,以培養(yǎng)學生的演說能力、思辨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學生,而不是考試。閱讀是學生開闊視野、積累知識、提高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必須充分重視閱讀教學,創(chuàng)造一個科學的思維能力訓練環(huán)境,引導學生改變思維方式,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吳竹君.聚焦閱讀品質,巧設閱讀活動——初中語文“樹狀”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J].知識文庫,2020(19):51+53.
[2]郁耀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探索[J].考試與評價,2020(10):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