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鵬飛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有四點: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首要任務就是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而學習古詩詞就是加強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的有效途徑。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祖國燦爛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優(yōu)秀材料,是小學生接觸古典文學的最佳啟蒙教材。加強古詩詞教學,對培養(yǎng)小學生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小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的積累與運用方面淺談我在平時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多種途徑,増量積累
1.利用網(wǎng)絡,拓展積累
每周定一個主題,主題盡可能與本周課文同步。如:學完《山雨》后,讓學生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雨”的詩句。這樣既復習了曾經(jīng)學過的有關“雨”的詩,又拓展出其它的與“雨”有關的詩,如:“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等等。這樣的積累因人而異,可多可少。
2.利用筆記,鞏固積累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勤動筆的習慣,引導學生看見感受深刻的詩句都用摘錄本摘抄下來。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也就達到了一定量的積累。
3.利用班級文化,共享積累
在“班級板報”留一處專門用來書寫詩句,每天一人書寫一首,內(nèi)容不能重復,這樣既鍛煉了書寫,又共享了資源并進行了固定量的積累。
4.利用競賽等活動,刺激積累
通過舉辦詩歌朗誦會、詩詞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基礎上能更積極、主動地地去學習積累古詩詞。
二、多種方法,高效積累
1.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分類積累
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自己感情之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入之間感情綿綿不絕“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督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tǒng)“逐首教學”“逐環(huán)教學”的模式,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主題中相互借鑒,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把握同題材的作品,遷移積累
以題材為紐帶,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后,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詩有一種“傲氣”,后一首詩有一種“霸氣”。此時,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場失意時寫的,而王士禎仕途得意,當時任刑部尚書。這樣,讓學生比較閱讀,學生調(diào)動了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人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三、升華積累,激活運用
“胸中萬卷風雷動,無端直奔筆下來?!彼蜗蟮孛枋隽苏Z言由“積累”到“運用”這樣一種最高境界。事實上,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也是一個從發(fā)現(xiàn)到積累到運用的過程。語言的學習,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無疑是在量儲備中逐漸形成。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活學活用自己積累名言警句和優(yōu)美詩句,在語言實踐中不斷地運用,從而建立起新的知識塊,這樣才能真正把積累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把積累到的古詩文不斷地運用激活,建立知識塊,以達到積累的最高境界呢?可在如下三種實踐中進行運用:
1.課堂中的運用
課堂上,教師時常有意識地提醒學生運用古詩詞對文章進行批注,把古詩積累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這是最有效的運用。如,在教學《短詩三首》一課時,可以跟學生說:“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寫下了許多有關母親的千古絕句,你能給我們吟誦幾句嗎?”學生略加思索,便想起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薄耙娒鎽z清瘦,呼兒問苦辛?!钡仍娋洹=o學生提供一個運用的平臺,經(jīng)常運用這些積累的古詩詞進行口語交流運用,學生的消極積累就會轉化為積極的有效積累。
2.生活中運用
古詩是古人的作文,是古人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后的表達。古詩從生活中來,我們應該讓他回歸到生活中去。一次我走進教室跟一個孩子碰了個滿懷,原來孩子們在玩“捉迷藏”游戲,玩的非常人迷。于是我大聲吟誦:“兒童急走追黃蝶,飛人菜花無處尋?!碑敶禾煜掠陼r,可以引導學生即景吟誦“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蹦切┍痴b過的古詩詞悄悄地走進了學生們的生活,猶如一場春雨滋潤著他們,激蕩著他們的情感,升華著他們對生活的認識。
3.習作中運用
古詩詞走進了學生的生活,有心的學生便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是詩。在他們的習作中也會出現(xiàn)很多詩詞的蹤影。有學生在《清明記事》中運用了“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等詩句。這樣的運用,就能讓積累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教學中有意加強小學生誦讀古詩文,積累古詩文,運用古詩文,就能使學生得到古詩詞的浸潤,達到人格和能力的升華,對學生成長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