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湖北武漢430030)
肝癌是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肝膽上皮細胞組織病理性改變的肝膽外科系統(tǒng)疾病,常表現為患者機體處于高熱狀態(tài)、右上腹部持續(xù)性脹刺痛及惡心、腹瀉等癥狀,隨著病情逐步推移加重,還會引發(fā)患者出現肝門靜脈壓升高、肝癌破裂出血及肝性腦病等。肝部分切除聯合特殊化療藥物靶向治療,在控制癌細胞轉移的同時,還能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成為臨床治療首選方案[1]。但在以往臨床護理過程中,只是單純應用氣壓治療儀對患者進行護理治療,雖然可以促進患者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暢通,但是由于部分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未及時對患者進行運動訓練指導及心理疏通,導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升,不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行為能力,嚴重時還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因此,實施較為全面、精準的護理干預措施十分關鍵。精準化護理通過詳細了解患者實際病情,實施針對性較強的精準化護理干預,并廣泛應用于肝膽系統(tǒng)疾病患者術后臨床護理領域[3]。本研究通過對肝癌患者實施精準化護理聯合氣壓治療儀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擇取本院2020年6月1日~2021年3月31日收治的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血清甲胎蛋白(AFP)篩查發(fā)現400 μg/L以上、CA19-9及癌胚抗原(CEA)有明顯上升趨勢者;②經肝臟CT、B超及MRI等影像學檢查發(fā)現,可較為直觀地發(fā)現肝臟內部有較為明顯的占位性病變,符合肝癌臨床診斷標準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較為嚴重的聽力障礙、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者;②伴隨糖尿病、高脂血癥、血管性血友病及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疾病者;③近3個月內曾做過大型腹腔探查、胸腔介入及開顱等手術者。將納入研究的9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男26例(55.32%)、女21例(44.68%),年齡(48.67±1.34)歲;體質量指數(BMI)(20.34±1.21);吸煙史31例(65.96%);乙肝病毒陽性(HBV+)29例(61.70%);肝功能分級(Child-Pugh):A級24例(51.06%),B級23例(48.94%);麻醉方式:全麻33例(70.21%),硬麻14例(29.79%);術中放療31例(65.96%);術中輸血29例(61.70%)。觀察組男25例(53.19%)、女22例(46.81%),年齡(48.62±1.31)歲;BMI(20.43±1.24);吸煙史32例(68.09%);HBV+ 28例(59.57%);Child-Pugh:A級23例(48.94%),B級24例(51.06%);麻醉方式:全麻34例(72.34%),硬麻13例(27.66%);術中放療32例(68.09%);術中輸血30例(63.83%)。兩組性別、年齡、BMI、吸煙史、HBV+、Child-Pugh、麻醉方式、術中放療及術中輸血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氣壓治療儀護理干預。為減輕肝癌術后患者下肢水腫,改善血流運行,使用空氣肢體壓力治療儀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操作人員應預先將治療儀的壓力調節(jié)至2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適宜參數范圍之內,將氣套套筒套在患者患側下肢上,啟動儀器開始充氣放期相互交替治療,治療儀壓力檔應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式增加,每次治療時間為20~30 min,2次/d,1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1~2個療程。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實施精細化護理干預。為促進患者快速康復,降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在實施氣壓治療儀的同時,對患者聯合實施精準化護理干預。
1.2.2.1 足踝主動運動訓練指導 為促進患者患側肢體肌肉功能的恢復,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自身實際病情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早期的主動足踝運動訓練。告知患者進行踝關節(jié)20°~30°背部伸展、40°~50°活動跖屈以及內外翻轉30°的距下關節(jié)小幅度活動等,頻率為每分鐘10~15次的主動足踝關節(jié)環(huán)轉運動,每隔30 min進行1次[4]。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協助患者擺放以小腿與大腿呈90°的膝關節(jié)屈曲姿勢,深呼氣時將小腿部肌群進行完全放松,深吸氣時將小腿部肌群進行等長收縮,如此循環(huán)往復,每組5次,2~3次/d,每次持續(xù)4 min。應注意避免過度勞累,足踝關節(jié)運動每次持續(xù)時間不超過20 min。
1.2.2.2 膈腹肌式深呼吸訓練 為增強患者術后心臟功能恢復,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暢通,應指導患者進行緩解通氣換氣功能的膈腹肌式深呼吸練習。護理人員應協助患者取半坐臥位或頭高足低等舒適體位,囑其將全身肌肉進行完全放松,緊閉口腔經鼻進行膈肌最大限度地向下移動深吸氣,保持2~3 s后,告知患者將雙手置于腹部上方,感受在吸氣和呼氣時腹部隆起的幅度,再模擬魚口形狀攏縮口唇緩慢呼氣,將胸腔內部的氣體進行完全排空,持續(xù)訓練3~5 min,以每分鐘8~10次的訓練頻率,練習3~5次/d,持續(xù)1~2周。同時告知患者實時關注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上呼吸道疾病的發(fā)生。
1.2.2.3 冰硝散中藥外敷 為改善患者下側肢體水腫情況,護理人員還可使用適量延胡索、芒硝、紅花、冰片、丹參、黃柏等聯合配伍的冰硝散,在水腫較為明顯的部位使用筒心狀白色雙層棉紗布進行固定外敷。同時,護理人員應準備4~6個中藥外敷袋,以便反復使用,連續(xù)外敷7~10 d。需注意的是,為避免中藥敷袋中的水分過快蒸發(fā),護理人員可在固定好中藥袋后,使用防水薄膜包裹。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靜脈血流平均速度(正常值20 cm/s)、靜脈血流峰值速度(正常值55~70 cm/s)等進行嚴密監(jiān)測觀察,數值越高說明血流速度越好;通過采集患者靜脈血進行血清生化試驗,對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值11.0~13.0 s)、纖維蛋白原(正常值2~4 g)進行檢測,數值越低說明臨床癥狀越好[5]。②應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進行綜合測評,主要包含活動、如廁、修飾、轉移、穿衣等項目,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強。③通過6分鐘步行試驗(6MWT)對患者術后肢體康復情況進行測評,正常距離為400~700 m,距離越遠說明運動能力越好。④采用簡明健康調查問卷(SF-36)對兩組患者從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生理功能、角色職能等維度進行評估,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⑤觀察兩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情況,臨床癥狀越少說明發(fā)生率越低。
2.1 兩組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身體活動能力及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表2 兩組身體活動能力及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比較
隨著現代化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醫(yī)學診療技術水平及信息傳播技術水平發(fā)生變化,醫(yī)學相關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得到普及,人們對醫(yī)療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及自身機體健康的重視程度也逐步提高,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作為肝癌患者術后較為多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因其具有較高發(fā)病率、致殘率,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6]。經相關流行病學顯示,全球每年約有60萬例患者死于肝癌,其中發(fā)展中國家約占82%,在世界惡性腫瘤排行榜中位居第六位,經手術治療后并發(fā)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為10.7%[7]。主要是由于患者術后長期臥床,機體靜脈血流逐漸遲緩,自身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及細胞代謝發(fā)生障礙等,從而使血管腔內部凝血酶原異常聚集,臨床表現為患者自覺下肢有較為明顯的疼痛腫脹感、外表皮膚呈紅腫狀及觸摸順行靜脈走向時可發(fā)現壓痛明顯的索狀物等,若不及時治療,患者還會發(fā)生突發(fā)性呼吸困難、靜脈功能障礙及肺栓塞等并發(fā)癥,不僅造成患者外部形象紊亂,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嚴重時還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8]。因此,實施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預防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尤為重要。
精準化護理作為現階段護理理念,護理方法系統(tǒng)、全面,采用氣壓儀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實施精準化護理,能彌補單純應用氣壓儀護理治療中存在的不足,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靜脈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凝血酶原時間及纖維蛋白原等臨床指標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6MWT距離及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為改善患者術后血液循環(huán),護理人員可對患者進行運動指導,有利于下肢肌群功能恢復,改善胸腔通氣換氣功能[10]。同時,再聯合應用有活血化瘀之效的芒硝及消腫順行、清熱鎮(zhèn)痛的冰片等中藥聯合配伍,外敷于下肢腫脹處,可擴張淤堵的下肢靜脈,增加血流速度,減少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促進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及日常行為能力水平[11]。
綜上所述,對肝癌患者實施精準化護理聯合氣壓治療儀干預,可達到改善臨床各項指標、提高身體活動能力的效果,同時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對推動護理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