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圣 劉芳榕 成雪 程曉 彭麗麗 陳麗 陳仕恒 凌智
【摘 要】 在中醫(yī)臨床(含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專業(yè)大二年級學生中,招募“中草藥野外識別興趣小組”學員,開展田野中草藥識別第二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周期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田野第二課堂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成績及中醫(yī)“知、信、行”狀況影響。調查結果顯示,興趣小組成員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中藥識用水平以及中醫(yī)藥臨床應用能力明顯優(yōu)于非興趣小組成員,并明顯提升了學生的中醫(yī)藥文化自信。
【關鍵詞】 田野教學;問卷調查;學習興趣;學習成績;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R2-4【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2)05-0110-06
基金項目:2019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9-380);2016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6-345)。
作者簡介:劉朝圣(1977-),男,漢族,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結合教育。Emali:57846224@qq.com
通信作者:凌智(1987-),男,漢族,醫(yī)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yī)結合教育。Emali:604186809@qq.com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ield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LIU Chaosheng1 LIU Fangrong2 CHENG Xue2 CHENG Xiao2 PENG Lili2 CHEN Li2 CHEN Shiheng3 LING Zhi2*
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007,China;
2.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208, China;
3.Lil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ling 412200, China
Abstract:We recruit the student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ield identification interest group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to develop the second classroom teaching of field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At the end of the course,we fill in 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s which the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fā)ea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confid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of the second classroom teaching of field identification.According to the survey,group members have better learning interest、academic performanceare、Chinese herbal medicine knowledge and “l(fā)ea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confid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 ” than non-group members.Besides,it is obvious that the second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self-confidence、theory self-confidence and road self-confidence of students.
Key words:Field Exploration;Questionnaire Survey;Learning Interest;Academic Performance;Cultural Confidence
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基和本分,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義務和職責。筆者曾在教改課題“七年制中西醫(yī)結合高年級醫(yī)學生醫(yī)學素養(yǎng)調查及臨床主干課程教學改革對策研究”中對150位大四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64.03%的高年資學生中醫(yī)臨床思維及應用能力明顯不足,對中草藥識用水平很低,亟待加強對學生中醫(yī)藥臨床思維及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1]。為此,筆者組織了多學科師資隊伍,開展了為期兩年的“中草藥野外識別第二課堂”教學實踐,旨在通過戶外采藥、識藥等“走向田野、回歸自然”的教學方法,突破當前中醫(yī)藥院校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專業(yè)學生“知醫(yī)不懂藥”“醫(yī)藥分離”的教學瓶頸,以激發(fā)中醫(yī)臨床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興趣,提升其本草識用水平。3FA4C0FF-2B1A-47A8-BBFA-EB7E822326D4
“中草藥野外識別第二課堂”的主要方法是由中藥學、臨床醫(yī)生組成的跨學科師資團隊,在結合臨床系統講解的基礎上,每月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開展一次野外中草藥的識別和采挖,同時通過“微信學習群”鼓勵興趣小組同學分享中藥本草相關知識,專業(yè)教師在群內給予指導答疑。為充分了解這種教學改革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到底有沒有促進作用,筆者從基本情況、中藥識用水平、中醫(yī)臨床思維、中醫(yī)藥文化自信等方面設計問卷,進行問卷調查,獲得了一些有益的資料和數據,茲報告分析如下。
1 調查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對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8級中醫(yī)臨床專業(yè)(五年制、八年制)、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專業(yè)(五年制)學生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300名調查對象,其中抽取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本草沙龍和中藥講解隊第二課堂活動的學生100人(以下稱為興趣小組),未參加該活動的學生200人(以下稱為非興趣小組)。利用“問卷星”發(fā)布線上調查問卷,收回問卷300份,其中中醫(yī)臨床五年制學生106人(35.45%),中西醫(yī)結合臨床五年制學生158人(52.73%),中醫(yī)臨床八年制學生36人(11.82%)。
1.2 調查方法 自編《關于中藥基本知識和中醫(yī)藥“知、信、行”的調查問卷》,主要從基本情況、學習成績、中藥基礎知識、中醫(yī)藥“知、信、行”狀況4個方面設計37個問題(詳見表1)。所有問題均采用選擇題方式,根據不同問題形式設計了相應的備選答案。
2 調查結果
2.1 學生基本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中男生為129人(43.00%),女生為171人(57.00%);戶口為城鎮(zhèn)的學生109人(36.36%),農村學生191人(63.64%)。表示有野外采藥識藥經歷的學生有83人(27.67%),無野外采藥識藥經歷的學生有217人(72.33%)。有中藥房見習識藥經驗的學生有116人(38.67%),無中藥房見習識藥經驗的學生有184人(61.33%)。
2.2 學習現況 調查結果顯示,從學習成績總體來看,參加野外識別第二課堂興趣小組的學生中有63.64%的學生學分績點提高,67.87%的學生參加過中藥相關比賽并取得成績;非興趣小組中有43.00%學生的學分績點提高,僅有5.96%的學生參加過中藥相關比賽并取得成績。其中,興趣小組成員大二學分績點在3.0以下、3.0~3.5、3.5以上這三個階段的百分比分別為29.36%、47.71%、22.93%,非興趣小組的學生學分績點分別為28.98%、48.11%、22.11%;經過大二一年的學習,興趣小組成員大三學分績點在3.0以下、3.0~3.5、3.5以上這三個階段的百分比分別9.56%、56.24%、34.20%,非興趣小組的學生學分績點分別為26.69%、50.30%、23.01%(如圖1所示)。興趣小組內成員對比大二、大三的學分績點有63.64%的學生表示成績明顯提高,非興趣小組內成員對比大二、大三的學分績點僅有30.00%的學生表示成績明顯提高。此調查結果表明開展“中草藥識用野外第二課堂”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學習成績大幅提升。
2.3 中藥識用水平 在問卷調查中,筆者發(fā)現,能熟記中草藥的來源地、產地并能自行采集常見中草藥的學生僅有2.29%;熟記常見中藥炮制方法,并能自行炮制的學生,也僅有3.67%。26.61%的學生表示了解常見中藥的貯藏及養(yǎng)護方法,73.39%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對于中藥用藥禁忌,81.65%的學生表示僅能背誦“十八反”“十九畏”歌訣,5.05%的學生表示能熟練掌握并應用,13.30%的學生表示不熟悉。對于中藥常用的劑量及用法,2.29%的學生表示能熟練掌握并應用,53.21%的學生表示熟練掌握但不能熟練應用,44.50%的學生了解較少或不了解。57.25%的學生表示學習《中藥學》的原因是出于興趣,認為醫(yī)藥本為一體,中藥知識的掌握對自身未來發(fā)展有幫助,36.79%的學生表示學習《中藥學》是專業(yè)需要,5.96%的學生表示只是為了應付作業(yè)及考試的學習。
筆者發(fā)現在中藥識用水平的調查對比中,興趣小組成員相較于非興趣小組成員中藥基礎知識更豐富、自主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更強。如關于對中藥的理解,有88.03%的學生認為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藥物,2.92%的學生認為是民間采集的藥物,9.05%的學生認為是天然生長的藥物。對中藥的藥性、功效及臨床應用僅有3.21%的學生表示能熟記200種以上,能熟記100種以下的學生占72.02%;表示掌握并能熟練運用常見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毒性)的學生有4.59%,81.19%的學生表示僅限于書本知識的了解,14.22%的學生并不熟悉中藥性能。大學期間35.23%的學生表示通讀過《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等中藥相關古籍,64.77%的學生沒有通讀過類似古籍。有16.42%的學生能識別100種以上常見中藥,21.01%的學生能識別80~100種常見中藥,26.15%的學生能識別40~80種常見中藥,有36.42%的學生能識別40種以下常見中藥;關于中藥飲片的識別,有16.42%的學生能識別100種以上常見中藥飲片,17.80%的學生表示能識別80~100種常見中藥飲片,22.94%的學生表示能識別40~80種常見中藥飲片,40.84%的學生僅能識別40種以下常見中藥飲片。對比分析調查問卷中興趣小組成員與非興趣小組成員識別常見中藥及中藥飲片種類的百分比(如圖2所示),可以看出“中草藥野外識別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的開展有促進學生中草藥識別水平提高的作用。
2.4 中醫(yī)藥“知、信、行”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在非興趣學習小組學生中,18.72%的學生表示自行利用課余時間積極豐富中醫(yī)藥知識內涵,熟知中醫(yī)藥文化,56.51%的學生表示僅從課本及課堂了解中醫(yī)藥文化,24.77%的學生不了解中醫(yī)藥文化且對專業(yè)知識掌握度欠佳。70.74%的學生表示中草藥野外采識教育激發(fā)其中醫(yī)藥學習興趣,僅有29.26%的學生表示中草藥野外采識教育不能激發(fā)其中醫(yī)藥學習興趣。92.20%的學生表示相對于書本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喜歡實際采挖和辨識中藥,7.80%的學生表示更喜歡書本理論知識的學習。關于中醫(yī)臨床專業(yè)(包含中西醫(yī)臨床專業(yè))教學的不足,54.68%的學生認為缺乏實踐相關活動,20.64%的學生認為缺乏多樣化途徑堅定自身中醫(yī)藥文化自信,7.34%的學生認為學校內對應專業(yè)的專題講座較少,17.34%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跟不上時代步伐。83.03%的學生認為中醫(yī)藥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88.99%的學生認為中醫(yī)藥在抗疫過程中的成效非常顯著。55.96%的學生表示會通過觀察自然界,來了解中藥的藥性與藥植物生長環(huán)境的相關性,44.04%的學生表示不會仔細觀察。在熟練掌握中藥基礎理論知識后,45.41%的學生表示有運用新鮮中草藥解決常見疾病的經歷,54.59%的學生表示沒有運用新鮮中草藥解決常見疾病的經歷。39.91%的學生表示有開方治病的經歷。60.09%的學生表示沒有開方治病的經歷。81.28%的學生很擔憂自己當下“知醫(yī)不懂藥”“醫(yī)藥分離”的狀況,18.72%的學生表示不擔憂。經過大學三年的學習,40.83%的學生對中醫(yī)藥的態(tài)度是很喜歡并會繼續(xù)堅持,51.83%的學生對中醫(yī)藥的態(tài)度是逐漸了解并開始感興趣,5.5%的學生對中醫(yī)藥的態(tài)度是不感興趣暫無轉專業(yè)想法,1.83%的學生有轉專業(yè)的想法。3FA4C0FF-2B1A-47A8-BBFA-EB7E822326D4
在興趣學習小組成員中,58.68%的學生表示自行利用課余時間積極豐富中醫(yī)藥知識內涵,熟知中醫(yī)藥文化,29.85%的學生表示僅從課本及課堂了解中醫(yī)藥文化,14.47%的學生不了解中醫(yī)藥文化且對專業(yè)知識掌握度欠佳。95.15%的學生表示中草藥野外采識教育激發(fā)其中醫(yī)藥學習興趣,僅有4.85%的學生表示中草藥野外采識教育不能激發(fā)其中醫(yī)藥學習興趣。98.70%的學生表示相對于書本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喜歡實際采挖和辨識中藥,1.30%的學生表示更喜歡書本理論知識的學習。關于中醫(yī)臨床專業(yè)(包含中西醫(yī)臨床專業(yè))教學的不足,68.39%的學生認為缺乏實踐相關活動,19.33%的學生認為缺乏多樣化途徑堅定自身中醫(yī)藥文化自信,2.28%的學生認為學校內對應專業(yè)的專題講座較少,10.00%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跟不上時代步伐。91.16%的學生認為中醫(yī)藥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94.53%的學生認為中醫(yī)藥在抗疫過程中的成效非常顯著。89.27%的學生表示會通過觀察自然界,來了解中藥的藥性與其生長環(huán)境的相關性,10.73%的學生表示不會仔細觀察。在熟練掌握中藥基礎理論知識后,83.25%的學生表示有運用新鮮中草藥解決常見疾病的經歷,16.75%的學生表示沒有運用新鮮中草藥解決常見疾病的經歷。91.61%的學生表示有開方治病的經歷。8.39%的學生表示沒有開方治病的經歷。79.28%的學生很擔憂自己當下“知醫(yī)不懂藥”“醫(yī)藥分離”的狀況,28.72%的學生表示不擔憂。經過大學三年的學習,71.34%的學生對中醫(yī)藥的態(tài)度是很喜歡并會繼續(xù)堅持,26.43%的學生對中醫(yī)藥的態(tài)度是逐漸了解并開始感興趣,2.23%的學生對中醫(yī)藥的態(tài)度是不感興趣暫無轉專業(yè)想法,無學生有轉專業(yè)的想法。
3 分析與對策
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中藥識用能力和中醫(yī)“知、信、行”的調查結果來看,在“中草藥野外識別第二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增強,興趣小組成員學分績點提高率達63.64%,非興趣小組成員學習成績明顯提高率僅有40.00%,二者相差23.64%之多,其中興趣小組成員學分績點在3.5以上的百分比明顯高于非興趣小組成員,大部分興趣小組成員學習成績在此實踐教學課程明顯提高。
比較兩組同學的中草藥識別核心技能,結果顯示興趣小組成員識別常見中草藥及飲片的能力明顯高于非興趣小組成員。比較兩組學員中醫(yī)藥興趣、信心、踐行狀況,結果顯示在自行開方治病這一點上,興趣小組成員實踐率45.46%,非興趣小組成員實踐率38.92%;運用新鮮中草藥解決常見病癥,興趣小組成員實踐率63.64%,非興趣小組實踐率42.16%,由此得知興趣小組成員的中醫(yī)藥踐行能力優(yōu)于非興趣小組成員,且興趣小組成員的中醫(yī)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高于非興趣小組成員。
除此之外,結果還顯示,興趣小組成員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在“中草藥野外識別第二課堂”里,要求學生積極將生活中遇到的中草藥拍照,與群內同學積極探討,共同分析如何辨明中藥、闡明用藥部位,同時列舉出與相似中藥的鑒別要點,培養(yǎng)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
“中草藥野外識別第二課堂”的開展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成績,同時對中醫(yī)“知、信、行”狀況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yī)藥文化枯燥晦澀難懂,且中藥種類繁多,傳統課堂教學不能滿足現代《中藥學》的教學需求[3],很多學生處于“知醫(yī)不懂藥”“醫(yī)藥分離”的狀況。通過野外實踐小班化教學,讓學生回歸自然,更真實地感受中藥的特性及生長,避免了學習的枯燥乏味,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4]。
4 總結
筆者認為通過開展“中草藥野外識別第二課堂”課程教學,切實激發(fā)了學生對中醫(yī)藥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中醫(yī)藥文化自信,引導了學生在臨床中的對中醫(yī)藥的運用,讓其在回歸自然、中醫(yī)藥“天人合一”觀念的沉浸式體驗中,真正做到“學中醫(yī),信中醫(yī),用中醫(yī)”[5]。與傳統教學比較,學生對輕松、有趣的“中草藥野外識別第二課堂”的教學模式接受度更高[6]。本課題僅為在學校內小范圍的創(chuàng)新教學,由于教學資源和教學課時的限制,暫不能廣泛應用于《中藥學》教學中,但本課題可為開展《中藥學》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劉朝圣,申夢潔,楊彤,等.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專業(yè)高年級學生學習現況及專業(yè)素養(yǎng)調查結果與對策分析[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31(5): 154-155.
[2]曹慧娟.中藥學教學改革與實踐探討[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22):156-158.
[3]周青,高瑞松,周興,等.案例式教學在《中醫(yī)外科學》中的運用[J].中醫(yī)藥導報,2017,23(24): 131-133.
[4]劉朝圣,鄧常清,何清湖,等.“本科教學工程”建設視角下中西醫(yī)結合本科教育的審視與思考[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20): 92-94.
[5]楊春梅,陳繼華.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中醫(yī)養(yǎng)生學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0,18(13):165-168.
[6]柳海艷,鐘贛生,陳紹紅,等.將“醫(yī)藥圓融”理念應用在本科生中藥學教學中的思考[J].中醫(yī)教育,2020,39(6): 71-73.
(收稿日期:2021-07-02 編輯:黃麗君)3FA4C0FF-2B1A-47A8-BBFA-EB7E822326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