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意濃
一百多年前,隨著門戶的洞開,中國迎來了千古未有之變局,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紛紛涌入,中國近代音樂也在借鑒西方藝術風格的基礎上,開始了新的探索。一位名叫蕭友梅的人,早在年少時踏上前往東瀛航船的那一刻起,就決心背負起振興國樂的使命,為中國音樂的發(fā)展奉獻終生。
之前的中國音樂教育,大部分還停留在所謂的“學堂樂歌”上,五四運動開啟了一場新的文化革新,自此,中國現代專業(yè)音樂文化開始全面建立起來,出現了最早的一批專業(yè)音樂教育機構,而被譽為“中國現代音樂之父”的蕭友梅,正是這一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高等音樂院校,他是民國國歌《卿云歌》的譜曲者,他組建了中國第一支管弦樂隊,他是音樂學研究領域獲德國大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第一人……
1884年1月7日,蕭友梅生于廣東香山縣石岐鎮(zhèn)(今屬中山市),他原名乃學,字思鶴,別號雪朋,這“學”“鶴”“雪”三字,分別對應“進取”“賢能”與“高潔”之意,恰好概括了他的一生。
蕭友梅的父親蕭煜增,原是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師為生。1889年,蕭友梅5歲時隨父親移居澳門,入傾向新學的儒生陳子褒所設的學?!肮喔萏谩睂W習。在那里,蕭友梅接受傳統(tǒng)的“四書”和算術教育,同時學習英文和日文,從小就打下了較好的國學和外文基礎。
當時,隔壁住著一位葡萄牙神父,他既是傳教士,又是音樂家,時常用風琴彈奏宗教音樂,這深深吸引了少年蕭友梅。某日,他在庭院隔墻欣賞時,不禁隨著風琴的音樂哼唱,神父發(fā)現后把他叫到家來。蕭友梅初見樂器雀躍不已,他后來曾回憶說:當時自己對風琴“羨慕不已,然未有機會學習也”。音樂理論家廖輔叔這樣評述:“蕭家本來就是書香人家,加上灌根草堂的教育,蕭友梅從小就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文史知識。他提交給萊比錫大學的博士論文之所以能夠引經據典,左右逢源,是與早年所受的教育分不開的?!?/p>
1892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yī)書院畢業(yè)后,來到澳門行醫(yī),與蕭家比鄰而居,由于都是廣東香山同鄉(xiāng),因此兩家過從甚密。那年孫中山已26歲,時常來往港澳,與楊鶴齡、陳少白、尤列結成小團體,被外人稱為“四大寇”,經常大膽議政。蕭友梅耳濡目染,受孫中山民主思想影響很深。
蕭友梅15歲時,考取了廣州的一所新式學堂——時敏學堂,所學課程,除中、英、史、地、算術外,還有圖畫、唱歌、體操等課程,門門成績優(yōu)異。次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激發(fā)了新學堂學子們強烈的愛國熱情,都希望出國去尋求救國救民的方法。1901年,蕭友梅作為時敏學堂的首屆畢業(yè)生,在校長鄧家仁的帶領下,東渡日本,自費考取了東京高等音樂學校選修鋼琴和聲樂,正式圓了他與音樂結緣的夢。
對于自費生來說,經濟是個大難關。為了維持生活費用,蕭友梅以純熟的日語口語,為來自廣東的教育旅行團及其他留日學生擔任日文翻譯賺錢維生,且在余款中為自己購置了一臺鋼琴。
1905年,蕭友梅被選為留日學生會會長,其時,他在東京和孫中山重逢,內心十分歡喜。當時的孫中山正組織“中國同盟會”,蕭友梅很快加入其中,成為會員。不久,蕭友梅搬到革命黨人廖仲愷寓所的樓上居住,以學習音樂的留學生身份,掩護革命活動,分散日本警察及清廷的注意。他們的住所成為了秘密集會的地點,每逢舉行會議,蕭友梅總是帶著廖仲愷與何香凝夫婦的孩子在屋外玩耍,實際上是在給開會的人放哨,一有動靜可立即通知眾人。
1906年,蕭友梅考取廣東省官費留學生資格,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攻讀教育學,并繼續(xù)在音樂學校學習鋼琴。同年12月,同盟會準備在江西萍鄉(xiāng),湖南瀏陽、醴陵策劃起義事宜,因風聲走漏,清政府知會日本派出密探加緊緝捕孫中山。此時蕭友梅已搬到東京郊外大九村的樂廬居住,遂將孫中山密藏在他的臥室很長一段時間,每天三餐與起居全由蕭友梅照料。蕭另外負責與廖仲愷等人的聯(lián)絡工作,直到次年3月孫中山安全撤至越南河內為止。孫中山對蕭友梅的膽識與為人深為贊賞。
1909年夏,蕭友梅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yè)后回國。翌年,他參加清廷在北京保和殿舉行的留學生殿試。學部發(fā)給他的證書,稱蕭友梅“留學生畢業(yè)考試取得甲等,奉旨賞給文科舉人”,被清廷學部任命為“視察官”。
不久后,武昌起義槍聲響起,辛亥革命爆發(fā),大清王朝轟然倒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蕭友梅任“總統(tǒng)府秘書”,他從北京趕往南京,開始新的人生。可惜好景不長,同年4月1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盜取,南京政府被迫解散。
解散前,孫中山詢問各位成員的志向,蕭友梅表示,還是愿意繼續(xù)學習音樂,并且想去德國深造,因為日本現代音樂教育的來源地就是德國。孫中山當即批準了蕭友梅的請求,還將此事交由教育總長蔡元培辦理。因經費問題,蕭友梅等待數月,終于在10月收到好友蔡元培的來電:已籌得款項,即可放洋。
1913年,蕭友梅開始進入由門德爾松一手創(chuàng)辦的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攻讀音樂理論和作曲;同時又在萊比錫國立大學攻讀哲學與教育學。在這些高等學府里,不僅有樂壇泰斗任教,還有舉世聞名的合唱團。其時,蕭友梅已步入中年,他倍感光陰寶貴,把別的同學上舞廳、泡咖啡館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同時他生活非常節(jié)儉,曾在一所修道院住過一段時期,專心鉆研學問。
1916年夏,蕭友梅用德文寫出《十七世紀以前中國古代樂器史的研究》論文,以“CHOPIN”為別名(以示對波蘭音樂家肖邦的崇敬),將論文提交給萊比錫大學哲學系。蕭友梅在論文的結尾部分指出,他為清廷未能促使音樂院成立感到惋惜,因而“我個人的愿望是除了推廣一般科學技術外,在中國還更應注重音樂,特別是積極培養(yǎng)系統(tǒng)理論與作曲人才”。由此可見,蕭友梅在德國學到的不僅是鋼琴演奏技術和作曲理論,還有對音樂學術態(tài)度和對音樂教育事業(yè)的信念。不久后,蕭友梅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萊比錫音樂學院授予的結業(yè)證書上,對他的評語是:勤奮好學,品行、才能與成績三項均佳,總評:道德上“無懈可擊”,他也成為了中國首位音樂博士。
此時正值一戰(zhàn)時期,海上交通已斷,蕭友梅一時無法回國,他便于這年10月,轉入柏林大學,繼續(xù)選修哲學、教育學、倫理學、兒童心理學、音樂、美學等課程。
由于戰(zhàn)事關系,當時德國都市食物短缺。某日,一群外國來的留學生在用餐時談起自己國家的情形,蕭友梅自稱是中國南北朝時代梁朝蕭統(tǒng)皇帝的后裔,引來眾人注目,于是后來大家都叫他“蕭王子”,早餐時房東甚至為他準備了一塊當時十分珍貴的牛油。后來蕭友梅住在波蘭波森的農村,他靠種植馬鈴薯解決缺糧問題,并且在小學里教鋼琴和法語賺錢維生,與當地農民相處融洽。由于生活貧困,蕭友梅身體虛弱,曾因營養(yǎng)不良住院治療,就此落下了病根。
除了忍受身體上的病痛,蕭友梅也在苦苦思索祖國音樂教育的未來?!拔逅摹币郧埃袊鴤鹘y(tǒng)的音樂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娛性音樂方面,彈琴等音樂活動只是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手段。從事表演的活動,是由社會底層的“戲子”們擔任的,這些活動與“國民音樂教育”并不是一回事。
那時音樂的整體地位低,質量也不夠高,音樂專業(yè)不受重視,在高等學校里不過是附庸,有的與美術合在一起稱為圖音系,有的與體育合在一起稱為音體系,有的更是大雜燴稱為“圖工操練”。蕭友梅認為中國音樂無論民歌、民間器樂曲或者戲曲,多建立在五聲音階調式基礎上,音調缺少雄壯剛強的氣勢。他所作的曲子中,大部分都用七聲大調音階,并且極為注重曲調的高昂,以表民族氣節(jié)。
等到交通恢復,他帶著這些想法,馬不停蹄地回到了祖國。
以蕭友梅淵博的學識和早年的革命經歷及同國內政界高層人士的關系,要謀得一個薪位高的職務并不困難,但他毅然選擇了開創(chuàng)音樂教育事業(yè)的艱苦道路。
1920年3月,蕭友梅回到當時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北平。碰巧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從歐美考察教育歸來,他非常欣賞蕭友梅的為人和才能,蕭友梅也很贊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于是蕭應邀擔任北大中國文學系音樂講師兼該校音樂研究會導師。在北大,蕭友梅的課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每當他開講,“聽者幾近千人,極北大校園一時之盛”。
由于蔡元培的發(fā)起與倡導,北大率先成立了音樂研究會,蕭友梅加入了蔡元培任會長的“北大音樂研究會”,并在該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刊物《音樂雜志》上發(fā)表多篇音樂啟蒙性文章。這些成果無疑是在中國發(fā)展音樂的好兆頭。蕭友梅曾分析中國音樂發(fā)展緩慢的原因,覺得要使中國現代音樂發(fā)揚光大,首先必須立足于辦好音樂教育,培養(yǎng)出中國自己的音樂人才。
此外,他還想在中國創(chuàng)立曾在德國看見過的合唱團,把音樂作為文娛活動以一種更為親民的方式普及,才能引起大眾對音樂的興趣。
1922年冬,蕭友梅召集清末海關總稅務司署管樂團的16名成員,成立“國立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管弦樂團”,由他擔任指揮,組織成員每個禮拜到家里排練。
樂團的第一場演出安排在北大。在當時的中國組織管弦樂隊,仿佛在美國街頭唱二人轉,對當時思想不算開放的人來說,多少是有點文化沖擊的。聽聞演出的消息,男女老少倍感新奇,都好奇地往北大第三院的大禮堂走去。樂隊隊員一上場,人們就交頭接耳議論開了——他們手里拿的是提琴、洋號,身上穿的卻是長袍馬褂,樣子滑稽又古怪。
蕭友梅帶領樂團氣定神閑地完成了表演,表演結束的那一刻,獲得了滿堂喝彩。這支樂隊并不是曇花一現,從1922年底到1927年將近5年的時間,帶來過40余次的精彩演出,演奏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等音樂大師的作品,為北京群眾介紹了不少西方音樂藝術知識,掀起了一陣社會新風潮。
有一回,徐志摩在北京大學給學生們講述英國詩人濟慈的《夜鶯歌》時說,“沒有聽過夜鶯的歌唱是很難了解,北京有沒有夜鶯,我不知道”。他提出一個補救辦法,就是建議學生們去聽蕭友梅先生指揮演出的貝多芬第六(田園)交響樂,“那里面有夜鶯的歌聲,好吧,我們只要能同意聽音樂——自然和人為的——有時候可以使我們聽出神”??梢姽芟覙逢犜谀菚r的勢頭之盛。
那幾年,大概是蕭友梅最愉悅輕松的幾年,除了辦管弦樂隊之外,他還開始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作。
1919年12月4日,北洋政府設立“國歌研究會”,辦理審定新國歌事宜。翌年,章太炎提議采用《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卿云歌》作為國歌,歌詞僅四句:“卿云爛兮,乣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毕笳髦袊鴩\昌盛。蕭友梅從德國回國來到北京不及一周,就被聘為國歌研究會會員,并獲委任創(chuàng)作國歌。他用西洋作曲的技巧譜成一首E大調、曲調莊嚴流暢的曲子。后經北洋政府國務會議通過,并于1921年7月正式頒布定為國歌。但這首《卿云歌》由于歌詞過于深奧古樸,后被廢止(后來成為復旦大學的老校歌),蕭友梅卻因譜寫國歌名氣大增,北大音樂研究會的聲望也隨之提高,吸引了眾多青年學子前來習樂。
1920年9月,蕭友梅與楊仲子共同創(chuàng)辦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內設音樂、體育專修科,蕭友梅兼任科主任。楊仲子早年留法攻讀化學,副修音樂,后在日內瓦音樂學院學習音樂長達十年之久,與瑞士女子結婚,1920年回國成為蕭友梅得力助手。
1922年8月,經蕭友梅提議,北大音樂研究會改組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以養(yǎng)成樂學人才為宗旨,一面?zhèn)髁曃餮笠魳?,一面保存中國古樂,發(fā)揚而光大之”。傳習所由校長蔡元培兼任所長,蕭友梅做教務主任負責實際工作。
但北洋軍閥的教育部以“有傷社會風化”“浪費國家錢財”為由,下令停辦北京所有國立院校的音樂系科。蕭友梅苦心經營了5年的北大音樂傳習所也被迫解散。蕭友梅憤而辭職,隨蔡元培南下尋求發(fā)展。
蕭友梅沒想過放棄,也沒想過在身世浮沉的時代明哲保身,就算有一絲希望,他都會奮力爭取。
1927年10月1日,蔡元培就任南京政府大學院院長,經蔡元培力爭,政府終于通過了蕭友梅創(chuàng)辦國立音樂院的計劃。不過,計劃雖然通過,之前說定的6萬元經費,財政部卻要等“戰(zhàn)爭結束后即籌劃撥給”。說是“戰(zhàn)爭結束”,實際上就是不會再給了。這時,多虧好友楊杏佛出面為他力爭,蕭友梅才拿到3000元不到的“開辦費”。
拿著這筆少得可憐的錢,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專業(yè)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它就是今天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
幾尺小弄堂內,大的房間全都用作教室,校長室就在陽臺上,在欄桿上面裝上一排玻璃,擋風遮雨。
蕭友梅同大家擠住在一起,每天穿著一套普通的舊西裝上下班。他既沒有專用汽車,也沒有校長專用黃包車,外出辦事,近處就靠兩條腿,稍遠就乘電車。學校甚至連員工都請不起,門房、打鈴、傳達、清潔……等等雜務都由一名“校工”兼任——那就是蕭友梅。
辦學時,蕭友梅已年近五十,身體狀態(tài)堪憂,他從早到晚像臺連軸轉的機器,沒空停歇。而上海國立音專,就是他苦心經營的一個家。1927年下旬,經考試篩選,學校先錄取了19名學生,繼而又有從外地趕來的,后補錄學生4名。
條件雖苦,但蕭友梅依然心懷希望。他在11月27日的開學典禮上鼓勵學生:“倫敦皇家音樂院1823年成立時,只有20個學生,80年后增加到500人以上。大家共同努力,10年后就可以有500個同學了……這是對音樂院的唯一希望?!笔捰衙吩O想以后每年招收50名學生,10年500人,這也是蕭友梅對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前景的期待。
國立音專這張藍圖,蕭友梅很多年前就開始籌劃,其中滲透了許多得來不易的經驗。它的許多辦學特點,至今值得我們借鑒。
首先是師資力量。1927年,中國正處于被列強蠶食的水深火熱之中,蕭友梅只是一介錢袋空空的窮教師,要是想請到在國際范圍內有聲譽的教師,怕是難上加難。可蕭友梅偏偏就是憑著一份求賢若渴的精神,聘請到大量水平極高甚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音樂教育家。
那時,蕭友梅初到上海,并不了解當時當地的音樂狀況。當他首次聽到有東方第一美譽的工部局交響樂團的演奏后,寫下了一段感受:“當戰(zhàn)云彌漫全國,人民感受的痛苦無處可訴的時候,真教人千萬想不到這個孜孜為利,俗氣不堪的上海租界地方,居然可以找到一個安慰靈魂的圣樂與一個極難得的領略藝術的機會,這不是好看的衣飾,好吃的飯菜,卻是上海公共租界的市政府所主辦的交響樂音樂會?,F在我敢對人說‘上海市政府的管弦樂團,是上海唯一的寶貝?!痹摌穲F的成員,均來自于歐美各國一流音樂學院,并有相當的教學與演奏經驗。蕭友梅爭取到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富華(意大利人),大提琴首席余甫磋夫(俄國人)等名家多人來院任教,大大提高了學院的教學水平。
1929年,極富盛名的鋼琴大師、俄國人查哈羅夫旅居上海,這是個難得的好機會。蕭友梅初次慕名登門,請他到音樂院任教,竟遭冷拒:“中國學生如同剛學步的嬰兒,哪能用得著我去為他們上課呢?”蕭友梅三顧茅廬誠懇邀請,最后許出優(yōu)厚條件,答應給他像校長待遇級別的400元月薪,當時音樂員教師薪俸為200元,最高也不過280元,另外還同意他只教7名學生,而其他鋼琴教師每人至少教授12名學生。最終,查哈羅夫被他的誠心打動,改變了當初的傲慢態(tài)度,忘我地投入到教學中。
國立音專在1927至1937十年間,聘請教師總數曾達41人,其中外籍教師28人,中國教師13人。這樣一種集中國內外一流師資隊伍進行辦學的思路和模式,為蕭友梅專業(yè)音樂教育事業(yè)的成功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
其次,蕭友梅堅持用蔡元培提倡的“美育”教育學生。
蕭友梅對學生的愛護是眾所周知的,他從不以“錢財”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蕭先生曾感嘆地說:“一個學生在音專上了幾年學, 領到一張證書, 只是添了一份嫁妝?!睘榱烁淖冞@種狀況,向全國普及招生,蕭友梅特意向各省教育廳發(fā)函,讓各省選送一些學生來音專學習,畢業(yè)后再回到原地,實行定向培訓。這樣一來,來自邊遠省份的孩子也能受到正規(guī)的音樂教育了,他們學成回鄉(xiāng),等于在全國遍播了音樂的種子。廣西的陳傳熙、山東的李士釗等均因此機會入校。
蕭友梅尊重每一個前來報考的學生,對于千里馬來說,無疑是最好的伯樂。1928 年,冼星海由北平來上??既雵⒁魳吩?,見他家境貧寒,蕭友梅便讓他在音樂傳習所里管理音樂書籍和抄寫樂譜,用工作所得補貼他學習生活費用。國立音樂院在上海成立后,蕭友梅讓冼星海、熊樂忱等原北大音樂傳習所和北京藝專的學生免試入學, 并安排冼星海以半工半讀方式維持學習與生活,還曾親自陪冼星海到上海工部局樂隊報考黑管演奏員, 可惜未被錄用。
同年,丁善德以自學的一點琵琶知識從昆山前來報考,蕭友梅慧眼識英才,將其招入學校悉心培養(yǎng),日后果成大器。
第三,蕭友梅在學習西樂的同時兼顧對國樂的培養(yǎng)及發(fā)展。
無論在北京或國立上海音專時期,蕭友梅始終規(guī)定學生必須要學習一種民族樂器,而聲樂學生期末考試的曲目中,一定要有國語獨唱歌曲。古文與詩詞更是各科學生必修課程,足見他對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視。他寫的一本重要著作《普通樂學》,其特點是將中國古代樂制與西歐學制詳盡地敘述分析與比較。
十余年間,學校培養(yǎng)了一批日后赫赫有名的音樂家,理論作曲有賀綠汀、陳田鶴、江定仙、劉雪庵;鋼琴有李翠貞、李獻敏、丁善德;聲樂有喻宜萱、周小燕、斯義桂等人,多為我國近現代音樂界支柱式的人物。
然而,輝煌的成績背后,也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因為貧窮,國立音專自辦學以來經歷9次搬遷,如此高的頻率空前絕后。蕭友梅在1937年12月18日補行的開學典禮上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搬家是音專的家常便飯。”學校資金不夠運轉,就不能給予學生低廉學費。他一邊想體恤學生,一邊又不得不抬高學雜費。這樣一來,個人經濟利益和校方全局發(fā)展往往很難取得一致,引發(fā)了部分學生的不滿。
其實蕭友梅是位清廉的老師,曾有學生回憶:“有一年底,學校也像別的大學一樣, 有了一點結余。別的大學都用那筆錢買了汽車,蕭友梅考慮到學校還缺少一臺開音樂會用的三角琴,于是把它用到節(jié)骨眼上。不久,一臺嶄新的伊巴赫牌三角琴從德國運到了上海?!?/p>
蕭友梅為人嚴肅,不茍言笑,事業(yè)心極重,常公而忘私,無暇成家,在他的傳記里,甚至找不到一段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朋友問起這個問題,他總是淡淡地說:“我已經同音樂結婚了?!敝钡?932年48時,經周淑安教授(聲樂系主任)介紹,蕭友梅才與滬江大學畢業(yè)的戚粹真小姐在杭州結婚,名畫家林風眠擔任證婚,婚后育有子女各一。
在莫干山的那些年,蕭友梅依然惦念家國大事?!熬乓话恕笔伦兒?,蕭友梅寫下《從軍歌》,這是我國第一批以救亡為題材的愛國歌曲之一。早年就患有肺結核病的他,因長期積勞成疾,結核菌侵入腎臟,引起腎出血,醫(yī)治無效,于1940年12月31日逝世于上海體仁醫(yī)院,享年56歲。
蕭友梅離開的那一天,仍不忘叮囑前來探病的人回學校時,記得把鋼琴課室朝外的門縫用硬紙條塞緊,以防吹進冷風,凍壞學生的手指。
北京,餑餑房8號是蕭友梅的故居。這座深藏于鬧市之中的四合院,是蕭先生早年買下的。他和父母、姐姐、弟弟等10余人都住在這里。
冬天,蕭友梅常穿件厚棉長袍,外罩布衣衫,戴頂毛線帽,圍長毛圍脖,端坐在大書桌前寫講義、編書、作曲。一般是晚上9點以后工作至深夜2點鐘。
蕭友梅每天都要練琴2個多小時,還教授其妹妹、侄女等學習,并不時將新作的歌曲拿給她們試唱。音樂,不僅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態(tài)度,是他近乎偏執(zhí)的信仰。每到周末和假日,蕭友梅即邀請從各國留學回來的教授和同事們來家聚會,吟詩誦詞,唱歌彈琴,趙元任、李四光、張奚若、黎錦熙、林風眠等都是???。
如今,上海音樂學院校園里,有一座蕭友梅的半身銅像,它出自美術家劉開渠先生之手,據說這是中國第一座音樂家的雕像。周圍風景優(yōu)美,綠樹圍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蕭友梅在北京寓所的琴室里,除了他崇敬的貝多芬、肖邦、巴赫、孫中山及父親的相片外,還掛有一副對聯(lián):“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币魳费车勒呤捰衙罚松瞎M瘁,無愧于心。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