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瑋鈺
古詩詞是千年時光構(gòu)建的精神家園,收藏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喜怒哀樂,浸潤著一代代中華兒女的美學體驗。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收集了先民們在勞動生產(chǎn)生活中的原創(chuàng)詩歌,記載著周代先民社會、勞動、愛情生活方方面面的風俗風貌,飽含著中國古人獨特的生活智慧和純粹的美學追求。
《靜女》選自《詩經(jīng)·邶風》,這是一首經(jīng)典愛情詩。全詩三個章節(jié),記敘少男少女相俟、相見、贈物的約會過程,刻畫了活潑美麗的少女和憨厚淳樸的男子形象,借“彤管”“荑草”兩種意象,展現(xiàn)了兩人深摯純真的甜蜜愛情?;谛抡n標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闡述:“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薄鹅o女》一課,教學目標就不僅僅是“分析形象,體悟情感”這樣籠統(tǒng)概括,而是要通過具有明確目標指向的誦讀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去感知音韻節(jié)奏,賞析人物形象,體悟美好愛情。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反復誦讀、推敲、琢磨,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文學意蘊和美學思想,提高自己鑒賞語言文字的能力,進而培養(yǎng)鑒賞詩詞的審美能力。
一、講究節(jié)奏,初讀音韻美
《詩經(jīng)》的語言凝練,富有韻律,蘊含獨一無二的美學特質(zhì)。在《詩經(jīng)》眾多詩歌中,意境的營造、情感的渲染,大多通過重章疊句、回環(huán)復沓的方式傳遞。比如《周南·芣苢》,全詩三個章節(jié),只改變六個動詞,通過一系列采摘動作的變化,來表現(xiàn)歡快喜悅的采摘場景,富有節(jié)奏美,讀起來瑯瑯上口。《靜女》三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以四言句為主,間有五言句。前兩章節(jié)“靜女其姝”,“靜女其孌”,形式相同,只改一字,突出女子的嫻靜美麗,“其”字為形容詞詞頭,用在形容詞前面,有加重、強調(diào)的作用,這也是疊詞的一種變式。重章疊句,不僅能讓詩歌節(jié)奏鮮明,還能增加情感表達的厚度,讓人讀來韻味無窮?!对娊?jīng)》韻式靈活自由,不拘一格。《靜女》屬于兩韻以上的詩章,每一章節(jié)押韻格式多變,句尾韻有一韻到底、句句押韻、隔句押韻等多種形式?!鹅o女》平聲仄聲跌宕起伏,交錯組合,節(jié)奏和諧。這些形式多樣的押韻,不僅能使詩句富有音樂美、易記好背,而且也為我們誦讀詩歌提供很好的切入點。
因此,初讀《靜女》,從獨特的重章疊句、韻式、平仄的角度,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一讀二讀齊讀,把字音讀正,句讀讀清,句子節(jié)奏讀準,感知明快歡樂的音韻美。
二、聯(lián)想推敲,細讀形象美
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最早提出“審美”這一概念,即能辨別、領(lǐng)會事物的美。黑格爾升華這一概念,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模式,他提出審美活動是以審美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的。所謂審美經(jīng)驗就是在審美活動中,主體感受以及與審美對象間的交流、互動形成的結(jié)果。
詩歌重想象聯(lián)想。為豐富學生的審美經(jīng)驗,課前預習我布置了“情景劇改寫”任務(wù):展開合理的想象聯(lián)想,從神態(tài)、動作等方面對“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這個場景進行“情景劇”改寫。課上學生呈現(xiàn)情景?。骸皭鄱灰姟钡呐佣阍诎堤幫悼茨凶拥木綉B(tài);男子如約而至,心上人遲遲未現(xiàn),他忐忑不安,心急如焚,只能踱步徘徊,抓耳撓腮。一動一靜,一明一暗,場景極具畫面感。學生結(jié)合詞句以及觀察表演者的神態(tài)、動作,快速地說出女子調(diào)皮可愛,男子的憨厚性格特點。在表演結(jié)束后,我又加入一個采訪環(huán)節(jié):讓男生說說等待時的心情如何?焦急、期待、擔憂……順勢讓學生帶著自己復雜的心情去讀“搔首踟躕”這四個字,學生的語音語調(diào)、重讀停頓會較之前有變化,這些細小的變化就是學生深入感知體驗過后的新認識,學生與審美對象之間的距離瞬間拉近,學生對男子的憨厚癡情的理解也就更到位。
通過聯(lián)想想象,創(chuàng)設(shè)共情情境,學生仿佛進入男子的焦灼世界,心緒自然外化為直觀動作,并對此細節(jié)推敲,既豐富了學生的審美經(jīng)驗,又能讓學生快速地與審美對象進行跨時空的互動交流,讀出男子的質(zhì)樸與癡情。
三、探究遷移,賞讀情感美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古詩詞中最基本的審美元素。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詩經(jīng)》中的意象比比皆是,鳥獸草木、花果蟲魚,品類繁盛,萬物盡有。在農(nóng)業(yè)社會的背景下,這些可視、可食、可嗅、可觸之物,自然成為醒目的意象符號,為人們表情達意。
“彤管”“荑草”是《靜女》中的主要意象?!巴堋?,有人解釋為:“染成紅色的竹管制成的筆”,有人注釋為“紅色管狀的初生之草”。其實筆也好,草也罷,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彤管”意象,落腳應在“彤”字上下功夫,且“彤”與下句的“煒”呼應。學生自由發(fā)表觀點,說出自己對“彤管”的理解,教師及時點撥,學生明確“彤管”意象別有深意,它既是女子火紅真摯之心的象征,也是兩人熾熱愛情的見證。《靜女》中,還描寫了男子收到彤管的心情,“說懌女美”,四字雙關(guān)句表達男子的喜悅,怎樣才能讀出男子的歡喜?就需要學生在誦讀中,抓住需要重讀的“女”字,反復讀上幾遍,細細體會。如果學生一時找不到重讀的字,可以讓學生逐字嘗試,反復對比琢磨。通過對“彤、煒”二字的咬文嚼字,以及對“說懌女美”四字的賞讀,詩歌借“彤管”意象既寫出女子對男子大膽直率的愛,也見男子對靜女的傾慕和贊美。
“茅之始生曰荑,言柔而白也?!痹凇对娊?jīng)》中僅出現(xiàn)過兩次,《衛(wèi)風·碩人》篇中提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城市生活的孩子對茅草很陌生,探究“荑草”意象,需要教師遷移拓展圖片文字資料補充。據(jù)后人考證,荑又叫“茅針”,是茅草長成后孕育出來尚未破葉苞而出的嫩穗。它渾圓、光滑、白嫩,很像嫩的小竹筍。通過資料補充,學生對“荑草”柔軟、白嫩的特征了解,能更好地理解“洵美且異”四字。此時,老師引導提問:“荑再美,再嫩,它只是一根荑草,男子為何對它愛不釋手?”,學生自然就能聯(lián)系下句。再進一步了解,在古代,荑草不是荒野賤草,而是草中貴族。先秦以前,白茅被視為圣潔之物,來縮酒祭祀。石泉先生《楚國歷史文化辭典》這樣解釋道:“茅,白茅,古代祭祀為求其潔凈,凡祭品均須藉于白茅之上”。潔凈,這是茅草最高貴的品質(zhì)。由此,學生就能領(lǐng)悟到靜女將自己的深情寄予潔白荑草,二人之間的愛情就如這荑草一樣純真、潔白,物雖小意義卻深遠。
子曰:“《詩》,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即通過鳥獸草木等直觀的自然意象,多去觀察社會、理解自然、敬畏生命、頌揚美好。深入探究詩詞意象,增強學生對審美對象的認知、體悟,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認同,構(gòu)建自我成長的詩意家園。
四、淺吟低唱,歌詠人性美
“三分詩,七分讀”,詩歌節(jié)奏和諧、韻律悠長,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會詩歌的人情美和人性美?!鹅o女》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有層次地“三步讀”,能夠基本掌握誦讀教學的重點。但是,要想讓《靜女》烙印在同學們的記憶里,還需要開放式的誦讀吟唱。
朱熹曰:“國者,諸侯所封之城;而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國風就是先民們口中傳誦的民歌?;诖?,我設(shè)置了拓展活動:“假如你是周朝邶地百姓,你會怎樣誦讀《靜女》?”超乎想象,學生表現(xiàn)異彩紛呈:有按照平仄規(guī)律吟誦《靜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讀得雖稚嫩但勇氣可嘉;有拿自己喜歡的現(xiàn)代歌曲來套唱《靜女》的,耳目一新;有學生借鑒《經(jīng)典詠流傳》的“和詩以歌”形式,將說唱和《靜女》的詩歌內(nèi)容結(jié)合,博得滿堂彩。學生喜愛《靜女》,愛的不僅僅是純真美好的愛情,更是美好情感背后隱含的純真、樸素的人性美,它跨越時空,打破地域的限制,歷久彌新,余韻悠長。
經(jīng)典詩詞燦若繁星,匯聚成中華文明璀璨星河?!昂迷姴粎挵倩刈x,熟讀深思子自知”,古詩詞誦讀教學中,開展科學、有層次的誦讀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腦力、筆力,讓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增強審美體驗,提升審美鑒賞、創(chuàng)造能力,傳承詩詞經(jīng)典,讓古老文明迸發(fā)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