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鋒
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授課,有次期末考試結束后,助教小心翼翼地問:“博士,你為什么給同一班學生出的考題,跟去年的是一樣的?”
愛因斯坦爽然作答:“答案變了?!?/p>
“答案變了”禪機無窮。人還是那批人,事還是那些事,但是過程和結果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重走舊路就等于抱殘守缺。
無獨有偶,筆者有次去聽教學公開課《月光曲》,執(zhí)教教師剛一板書課題,學生們就直言不諱:“這課已經學過了!”
“《月光曲》還是《月光曲》,課文未變,人還是我們班這些人,人也未變。”教師話鋒一轉,“但是,答案變了。”
“嗯?”學生們滿臉疑惑。
“這節(jié)課再讀《月光曲》,‘答案就要不同于上一節(jié)課,”教師說,“你一定要有新的發(fā)現(xiàn)?!?/p>
學生恍然有悟,每個人都開啟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之旅,教室內很靜,只聽見書本翻動的聲音和筆尖在紙上跳舞的聲音……
25分鐘之后,學生開始分享各自的“發(fā)現(xiàn)”——
生1:“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zhèn)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結合網上閱讀,我發(fā)現(xiàn)貝多芬喜歡散步,尤其喜歡在幽靜的森林中散步,他說,“在森林中我感到狂喜”“每株樹都在同我竊竊私語,傾身交談”。顯然,他很喜歡靜,“幽靜”可以讓人深入走向自我、走向內心、走進靈魂。由此可見,“幽靜”可以讓人產生力量和智慧,有了力量和智慧才有可能譜就《月光曲》。
生2:上節(jié)課初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我們得到的答案是皮鞋匠此時產生了聯(lián)想。這次再品味,我發(fā)現(xiàn)這段描寫蘊含著一種崇高的境界—— 以天地為音節(jié),以波浪為律動,以宇宙為襟度。這種境界就是貝多芬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即興彈奏的樂曲。
生3:我發(fā)現(xiàn)崇高是有級別的,樂曲穿透的空間依次是月光所在的天空、高山、大樹、教堂的尖塔。所以,“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聽貝多芬的曲子,能給我崇高的美感。也許,這就是窮兄妹倆聽了貝多芬的彈奏而陶醉的緣由吧。
“答案變了”的教學思路,是“考題”的創(chuàng)意,也是《月光曲》教學的創(chuàng)意?!翱碱}”與“課文”不變,但是答題的思路要變,尋求的答案要變,閱讀感受要變,標準答案要變。教育不是灌輸,不應該只知道標準答案?!按鸢缸兞恕笔且环N考試的評價藝術,也是一種閱讀的探究藝術。
“答案變了”,不是要逼著學生和教師一樣,而是要讓學生跳脫出來,和以前的自己不一樣,逃出樣板的束縛。“答案變了”,是要教師喚醒學生思考,會思考才是標準答案。教師要想方設法給學生機會表達自我,要讓學生有興趣尋找答案,不斷逼近答案。“答案變了”不是要追求變成什么結果,而是要讓學生尋找并陳述自己所見、所聞、所歷,獨立思考?!按鸢缸兞恕笔且寣W生成為一個“對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負完全的責任,不怕權威,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利害”的人。
“答案變了”,解放的是教師與學生的行動。師生用行動改善現(xiàn)狀,用行動探索未知、解決問題。師生以行動連接這個世界,以行動在這個世界留下不可磨滅的文明印記。
“答案變了”,答案究竟在哪里?愛因斯坦留下這樣一句話:“所有困難的問題答案都在另一個層次。只有當你的認知提升后,才能解決低層級的問題?!薄?/p>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