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俊杰 孫喜和
“綜合”是布魯姆提出的認知教學目標的一個要素,與分析、評價一起構成高級認知目標層次。[1]認知目標是體育課時目標制訂時不可或缺的要素。有關認知目標的描述往往以“了解”“明白”“認識”等規(guī)定認知目標,如讓學生們記住動作,認識某項運動的價值等,這種規(guī)定方式有一定局限性,屬于布魯姆所說的“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認知,是低級認識層次,在初學階段和感性認識階段具有教育意義。但僅對教學目標進行簡單定義或低層次的定義,造成的結果是教學的低水平循環(huán)。隨著教學的深入和學生認識能力的提升,諸如“分析”“判斷”“綜合”等高層次的認知就應成為教學目標制訂的重點,使學生通過高層次認知,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本文以籃球大防小技術為案例,通過解析籃球大防小的具體過程,提出籃球大防小的教學實踐方法,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為教學的深入展開提供可借鑒經驗。
一、“綜合”認知的認識與實踐
在接受教師繼續(xù)教育培訓時,培訓教師與受訓學員的對話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培訓教師先提出:“你作為一名教師或者學生,是否知道‘老鷹捉小雞這個游戲”,所有的受訓教師回答的都是“知道”。
培訓教師:“大概是在什么時候知道的?”
學員:“大概是在幼兒園或小學一、二年級?!?/p>
培訓教師:“為什么到更高年級就不使用了呢?”
學員:“大一點的學生認為‘老鷹捉小雞是小孩子們的游戲”。
培訓教師:“如果我說‘老鷹捉小雞在球場上無處不在呢?”
學員:……(沉默)
培訓教師:“如果是一個跑,一個堵呢?”
學員:“進攻與防守?”
培訓教師:“從運動文化發(fā)展的角度來講,‘老鷹捉小雞游戲實際上是個人攻防技術的一種低級階段的意識訓練?!?/p>
然后,授課培訓教師給學員們看了從“老鷹捉小雞”游戲發(fā)展到NBA的針對勇士隊球員庫里所形成的Box-and-One戰(zhàn)術中的各種攻防變化(圖1)。
從培訓教師與受訓學員的對話和圖1來看,同樣是“老鷹捉小雞”,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體育教師認為“老鷹捉小雞”是1項游戲,NBA的教練員則認為這是1個防守體系。之所以有認知上的不同,是因為不同的人對事件認識不同,而這種認識的形成是每個主體在思考他們的工作對象時分析和綜合能力的體現,是基于更高層次的認知形成的新的認識。
在教學時,應把握運動的精髓,并將其貫徹到教學實踐中,才能以“大”看“小”。筆者在籃球攻防教學時的具體原則是“守得住、攻得出”,做法是抓“守字當頭”。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
1.強調防守的重要性,強化學生防守意識
防守既可以限制對方得分,又可轉為己方的得分機會。認識到防守的重要性,就可以避免重攻輕守的片面教學觀念。具體做法是制訂“提示員”制度和專職“防守隊員”機制。在訓練過程中,設定“進攻員”“防守隊員”和“提示員”,要求“提示員”在進入防守狀況下,要連續(xù)2次提醒“防守隊員”:“盯住人”“注意對方特長”等?!胺朗仃爢T”則是只在己方半場活動,不參與進攻,對對方的進攻進行第一道防線攔截。具體練習方法為當“進攻隊員”運球過對方半場時,“提示員”大聲提醒“防守隊員”做好防守,并根據“進攻隊員”的特長進行2次提醒“防守隊員”做好防突破,并做好防投籃等防守動作。攻守轉換,反復練習,以此提升學生的防守意識。
2.防守基本動作的“課課練”實施
側步、滑步、進步、退步等步法是每課必練的內容,且需要教師連續(xù)記錄時間,掌握學生的進步情況。并采用將搶斷、換位、掩護、轉身等動作組合練習的方式,代替普通身體素質練習,提升對位應對能力。在教學中,可采用敏捷梯提升學生的移動步伐,通過滑步、交叉步、前進碎步和后退碎步等練習提升學生下肢的協(xié)調性,每次課后進行1次滑步折返測試,間距5米放2個標志桶,受試者側向滑步折返觸摸2個標志筒,共練習8個來回,并記錄成績,每周對比成績,了解其進步情況。在教學中,還可以組織3名學生1組進行2名學生的行進間傳球,另外1名學生搶斷,斷球后輪換角色繼續(xù)練習。
3.培養(yǎng)預判能力,“搶先移動”練習
如,在2名學生1組的對位練習中,進攻隊員手持1塊紅色的乒乓板,當進攻隊員向左伸乒乓板時,防守員立即向右滑步防守,當進攻隊員向上舉乒乓板時,防守隊員要向上跳起做防投籃動作。
以上練習從“理”“情”“動”的角度將防守的基本要素傳授給學生,既合情合理,又難易適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防守意識。
二、籃球個人防守能力——大防小的典型教學案例
上述防守教學理念和做法保證了“防守”意識和“防守”的行為,使具體的戰(zhàn)術和技術有了可靠的保證。如果暫且不考慮全隊的技戰(zhàn)術變化,僅設定持球隊員要進攻,防守隊員要制約其進攻的教學情境,教學的性質就會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這種1VS1的攻防教學的所有要素都將會體現出來,簡單的“動作”教學的所有弊病都會被克服(當然不是說不教動作,而是避免執(zhí)教動作的方式),防守隊員要做出各種可能的判斷之后才可能阻止進攻隊員的進攻,這時,諸如“分析”“判斷”“綜合”等高級認知形式就會發(fā)揮重要作用。那么籃球的1VS1攻防教學可能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常見的情況有:小打大、小打小、大打小、大打大、同等身高的學生對抗等情形。而在這些情形下,進攻方與防守方的個人能力不同,攻與守又要如何進行?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教學,否則想真正做到學會籃球只能是一句空話。以大防?。ㄐ〈虼螅槔?,具體分析可能出現的各種高認知層次要素。
(一)案例呈現
1.進攻、防守隊員的特點
防守隊員特點:身高優(yōu)于進攻隊員、卡位及時、防守意識強、動作穩(wěn)定、爆發(fā)力強、移動速度到位、轉身及時。
進攻隊員特點:身高與防守者有差距、運球能力強、速度變化明顯、左側運球突破能力強、左右假動作逼真、右側突破+后撤步投籃命中率高。
2.對進攻、防守隊員的分析
綜合進攻隊員的特點來看,其優(yōu)勢在于動作快、假動作逼真,又由于其左側突破能力強和右側的后撤步投籃準,其可能采用左側突破投籃或右側運球后后撤步投籃。綜合防守隊員的特點來看,卡位及時、防守意識強,動作穩(wěn)定爆發(fā)力強,其對位特點占優(yōu)勢。
3.對防守隊員的可能判斷
根據對防守隊員的分析,其防守難點在于防守隊員不要被對方的假動作迷惑,如果能做到,進攻隊員向左突破投籃時,防守隊員可以利用自己卡位及時的特點迅速卡住進攻隊員的進攻路線,達到有效防守的目的。而進攻隊員向右側后撤步投籃時,又可以利用身高、動作穩(wěn)定、爆發(fā)力強等優(yōu)勢,封蓋進攻隊員(身高劣勢)的投籃。由此來看,從運動原理的角度出發(fā),只要盯住對方的核心區(qū)域(重心移動的可控范圍),就可以判斷對方是向左還是向右移動,以防止被對方的假動作迷惑。
4.防守策略
防守隊員從進攻隊員接球(持球)開始,就要緊盯對方核心區(qū)域,判斷其可能移動的方向。如果進攻隊員核心區(qū)域向左側,防守策略就是右手在側左手在上及時卡位,目的是擋住其進攻路線又防止其突然急停投籃,當其運球靠近自己時,左臂守住進行強對抗阻止其進攻。當其身體核心區(qū)向右側移動時,要碎步緊靠其不要讓其輕易后撤步投籃,當其繼續(xù)做假動作時,避免隨意起跳被騙(利用身高優(yōu)勢)。
(二)案例改進
1.初步的防守嘗試
以有跟隨跑為例,防守隊員站在進攻隊員的后方,跟隨進攻隊員做不規(guī)則跑動;防守隊員站在進攻隊員對面,用手或身體感知對方的移動,快速跟進并移動(進攻隊員向左,防守隊員則向右)。以此初步建立學生的主觀體驗和經驗,樹立防守意識,豐富防守經驗。
2.緊盯對方核心區(qū)域的教學嘗試
為了幫助學生較好地判斷進攻隊員的移動方向,在進攻隊員的核心區(qū)域設立醒目標志(如,紅色標記、特殊背心等),防守隊員要緊盯對方的核心區(qū)域,避免被假動作干擾。
3.防守成功“加分”方法
教師可改變比賽規(guī)則,如,防守成功也可得分。此方式不僅豐富了得分手段,還調動了防守隊員的積極性。
三、教學改進與思考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思考,得出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其根本原因在于認識層次不同。在合理分析、判斷、綜合的基礎上,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是保證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改進后的案例則說明,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學效果也不同。1VS1攻防案例有不同的組合形式,而每個組合的2名學生的特點又不同,因此只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獲得適合學生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同時,在體育教育教學時,傳授學生什么樣的思考能力和認知能力,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思考1:體育教師在培訓中可對教學案例的主體特征進行提煉。如,本文提到的“老鷹捉小雞”案例,這并非1項簡單的游戲,其對運動文化中的攻防對立矛盾的觀點有一定啟發(fā)作用。
思考2:要對主體典型特征分析。只有對對方可能發(fā)生的變化了如指掌,才能采取應對措施,否則只會流于形式。
參考文獻:
[1][美]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M].羅黎輝,丁證霖,石偉平,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