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旭輝 林綠 黨梅
摘 要:限度,指在固定的范圍區(qū)間內最高或最低的數(shù)量或程度。《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等系列教育政策的出臺,對師生關系間限度的有效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師生關系之間的限度,在內容形式上體現(xiàn)在師生交往、課堂教學及班級管理三大方面,而在限度高低上又分為理想限度和基本限度。本文就良好師生關系的生成機制提出思考。
關鍵詞:師生關系;限度;生成機制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29-0092-02
引? 言
我國師生關系的演進正經(jīng)歷著主客對立到主體間性,再由主體間性到他者性轉變的總體趨勢。進入真實的教育場域之中,師生之間的隱性沖突則成為師生關系異化的主要形式,給教育生態(tài)帶來新的隱憂,更對教師如何把握良好師生關系的限度提出了考驗。
一、良好師生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
(一)師生交往:親密而不失距離
師生關系是教育關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師生日常交往則是此種關系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親密而不失距離的師生交往方式,即“親密而有間”的良好師生關系?!坝H密”的關系表現(xiàn)在師生彼此的信任與賞識,師生教學相長、亦師亦友;而相對的“有間”關系表現(xiàn)在師生情感上不宜過分親近,師生肢體上不宜有激烈沖撞,教師和學生家長在物質方面不宜有交集[1]。
(二)課堂教學:教導而不失引導
課堂教學是師生對話的主陣地,除基本學科知識外,潛藏于學科知識之下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實踐創(chuàng)新等核心素養(yǎng)可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教師在思想層面不應將“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教材”和“方法”、“教導”和“指導”三對關系對立起來。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內在潛質和自我價值,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將由此孕育而生[2]。
(三)班級管理:威嚴而不失民主
在民主多元化的班級管理工作范疇之下,學生兼有雙重角色。一方面,學生是班級管理的對象,需履行學生角色的權利和義務。另一方面,學生也是班級建設的主體,應最大限度地保護他們參與班級管理的能動性與自覺性。在班級管理上,教師運用自身權威和影響力將班級管理權交還學生,既能讓教師從分身乏術的班級日常管理中解脫出來,又能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充分的信任,在管理中鍛煉自己的能力。
二、良好師生關系的限度劃分
(一)師生交往的基本限度與理想限度
1.基本限度:教育規(guī)章
教育規(guī)章是各時期國家或教育部門對教師從教提出的基本要求,從標志教師隊伍法制化建設的《教師法》到《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其核心要旨均指向培養(yǎng)一批師德高尚、學識扎實、技能精湛的新時代教師隊伍。縱觀教育規(guī)章發(fā)展變革史,其基本限度均為教育規(guī)章中所提到的堅定政治方向、愛國守法、關愛學生等方面,而師生交往過程中的一切皆需以此為基石。
2.理想限度:人性關懷
人性關懷作為師生交往中的理想限度,旨在將師生絕對對立的界限抹除,既保持最基本的底線限度,又盡可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性關愛,在學生涵養(yǎng)品行、個性塑造等發(fā)展中烙上人性關懷的印記。以“仁愛之心”育人正是為人師者在師生交往中所應追求和達到的理想彼岸。
(二)課堂教學的基本限度與理想限度
1.基本限度:單向講授
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講授因其最大限度地呈現(xiàn)知識的系統(tǒng)和深刻,最大幅度提高課堂的效率和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長盛不衰。奧蘇泊爾以有意義接受說為講授法提供了積極的理論基礎,單向講授乃其他一切教學方法之基礎,亦是課堂教學之基本限度。
2.理想限度: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倡導創(chuàng)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目標,自主規(guī)劃與自我監(jiān)控,
即學習者既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又是學習活動的客體,能有意識地調動可利用的資源解決學科實踐問題,構建知識結構。
(三)班級管理的基本限度與理想限度
1.基本限度:教育懲戒
教育懲戒是教師以引導學生認識并改正錯誤,而對違規(guī)違紀學生進行訓導的教育行為。教育懲戒帶有懲罰性質。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離不開教育懲戒后適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和情緒疏導。當學生理解教師對自己的懲罰源自教師的關愛時,愛與信任的種子便在學生的心尖破土生根。
2.理想限度:自主管理
魏書生、李鎮(zhèn)西等教育名家分享班級管理經(jīng)驗時均提到建立班級自主管理機制是他們的成功密匙。而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級管理體系背后,體現(xiàn)的是教師信任并賞識學生的生本教育理念、觀察分析與組織協(xié)調的管理能力。
三、良好師生關系的生成機制
(一)提升教師對形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內在意愿
職前的師范院校在學科知識學習、教學技能訓練中應注重樹立師范生的從教信仰,在校園文化中浸潤師風師德教育,使新課程改革下的新型師生觀成為師范生的從教準繩。職后學校應開展師德培訓、新課程師資培訓等教師示范工程,在扎實推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同時,使教師感受到“教師”職業(yè)非貨幣薪酬所給予的激勵。此外,學校應注重創(chuàng)設尊師重教的校園文化,使教師感受到學生對自己的信任與尊重,進一步激發(fā)教師從教的職業(yè)幸福感。
(二)教師形成對良好師生關系的科學理解
良好師生關系應在教育教學中注重情感性與教育性的雙向耦合?!扒楦行浴笔橇己脦熒P系的核心。愛是教師的精神來源,亦是學生的情感訴求。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用充滿愛意的眼光觀察、用敏銳的耳朵聆聽、用開放的胸懷包容每一個學生。“教育性”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出發(fā)點。教師依據(jù)教育規(guī)律,通過約定、要求、激勵等手段進行師生雙向互動,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還能構建師生對話的價值程式,增進形成“有溫度”的師生關系。
(三)優(yōu)化培養(yǎng)良好師生關系的行動策略
1.基于社會期待的策略:恪守職業(yè)底線與紀律紅線
“教師”這份職業(yè)兼具道德對教師的“情”的維系性功能和倫理對教師的“法”的強制性作用,既承載教師教育情懷的社會性規(guī)定,也是教師自身承擔國家育人使命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社會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期待與媒體話語的喧囂,一方面給予教師輿論的壓力,另一方面也督促教師恪守職業(yè)底線和紀律紅線,實現(xiàn)教師職業(yè)理想從他律到自律,從規(guī)范到德性的升華。
2.基于學生發(fā)展的策略:培養(yǎng)教育敏感與教育機智
教育的敏感性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情緒、品德行為、學習狀況等出現(xiàn)的各種變化作出反應的一種能力。而教育機智是教師擇時而教的實踐智慧。教育敏感是教育機智的前提,一位擁有教育敏感性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應關注學生的隱性意義世界,以教育的眼光看待學生個性化的體驗。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既需要教師以教育敏感發(fā)掘每個學生綜合智能的存在方式和發(fā)展?jié)摿?,又離不開教師在尊重學生個性和興趣的基礎上擇時而教的教育機智。
結? 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良好師生關系的表現(xiàn)形式入手,分析了其限度類型,闡述了其生成機制。關于師生關系的研究方興未艾,新時代的師生關系仍需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實踐和理論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張建發(fā).良好的師生關系:親密而有間[J].人民教育,2016(06):8.
陳紅燕.班級管理研究述評[J].教學與管理,2004(31):25-28.
作者簡介:原旭輝(2001.4-),女,山西晉中人,就讀于玉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林綠(2001.5-),男,廣東廉江人,就讀于玉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黨梅(2001.12-),女,廣西北流人,就讀于玉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