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擎宇
教學中,常聽專家和一線教師論及“教育機智”這個詞。所謂“教育機智”,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積極應對、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智慧和能力,也是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外在表現。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教育機智”。
“機”常常有,無時不在,是“危機”也是“契機”。
課堂上,隨時都會發(fā)生一些教學預設外的情形。你看到他自信地舉手了,站起來卻把課文讀得磕磕巴巴;你以為問題已很簡單,他卻答非所問,讓你大跌眼鏡;事先預演多遍的課件,關鍵時候掉鏈子;平常不愛發(fā)言的他突然冒出一個你專業(yè)領域以外的問題……這樣的突發(fā)狀況往往會打亂教師的上課節(jié)奏,影響環(huán)節(jié)的連續(xù)性和流暢性,分散師生注意力。處理不當,還會使教師和教學陷入尷尬境地。
換個角度想,卻也是“契機”。你看到了學生的困難所在,可以“借機”找到幫扶切入點;你洞察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可以“趁機”修煉彌補;你改變了思維和認知方式,獲得了更多合理有效的“機宜”;你跳脫了慣常的教學生態(tài),讓課堂煥發(fā)靈動光芒。
因此,我們不要懼怕“機”的出現,那正是你成長的拔節(jié)點。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智”對。
“智”由“心”生,學以“智”用。
智慧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完全取決于天賦。用心觀察,用心學習,用心思考,不斷反思,不斷研究,總能從最初的笨拙趨于老練,進而游刃有余。
勤學之而得“智”??斩吹念^腦中是沒有智慧可言的。擁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廣博的知識儲備、高雅的道德情趣,才能智珠在握,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得宜。
“智”是教師對學生大愛之心的真情流露,是教師對教育敬畏之心的最好演繹。澆樹澆根,育人育心。把學生真真正正放在心上,時時處處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考慮,才會摒棄簡單粗暴、敷衍應付,才會極智窮思,“機”中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