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一、存在的問題
課堂提問是課堂師生互動交流信息的一種方式,是教師在授課中直接獲取學生信息的來源之一。然而目前有很多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由于隨意性太強,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一)無意義或不相關的問題
例如,很多“Yes or No”的隨意性問題并不能檢驗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只能活躍課堂氣氛,這類問題處于師生課堂交流中的較低層次,學生很少能從這些問題中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問題沒有層次性
教師對于問題的設計常常不夠合理,問題過難或過易。過易或過難的題目在某種程度上會削弱學生繼續(xù)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造成教學低效。
(三)開放性問題相對比較少
開放性問題不僅是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展示。但是在當前課堂中,因為時間的限制,教師設置的開放性問題比較少。
(四)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不足
40分鐘的課堂時間對于課堂提問有時間限制,造成很多教師在上課時急于和時間賽跑,提問流于互動形式,并不能有效地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有效提問的基本特征
(一)目的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嚴格按照設定的教學目標來設計問題,能突破教材中的重難點,這是設計問題的依據(jù)。此外,教師在課中提出的問題還要符合授課對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這樣才能達到最基本的語言訓練目的,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品質(zhì),達到想要表達觀點的目的。
(二)層次性
課堂問題要符合本班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英語水平,且問題間的層次應遵循由低到高、從易到難、由簡入繁的認知思維規(guī)律。
(三)有效的問題應伴隨有效的評價
教師課堂提問的評價語言對學生學習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及時有效的評價能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自我評價、自我推動,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改進策略
針對目前中學英語課堂提問中存在的不足,我覺得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應該做到以下五點。
(一)明確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體明確、言語表達清楚,學生能快速理解并反應。與之相反,提問問題時不具體、言辭含糊或模棱兩可,將會導致學生茫然失措、答非所問。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要深研教材,引導提問做到指令到位,言簡意明,學生易于理解。
(二)多樣性
從中學英語課堂提問方式看,提問分為個別提問、全班回答、教師自問自答或只問不答。個別回答方式主要檢驗該生或者與該生處于同一學習水平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應該注意的是,當個別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時,提問方式可引起他本人的有意注意。全班回答就是讓全班學生集體回答教師的提問。這類回答一般基本是回答比較簡單但又較重要的問題,可以幫助全班學生跟上教學步驟。這兩種提問方式是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最為普遍的提問方式。教師提出問題自己回答即教師自問自答,使用這種方式多用于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該知識點,既復習了知識又節(jié)省了時間。教師提出問題暫且不答在聽力和閱讀訓練中比較常用,閱讀教學提問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課堂學習及思考問題的積極主動性。課堂提問盡量交叉使用這四種提問方式,使課堂提問形式多樣化,效果更佳。
(三)針對性
教師根據(jù)整個課程標準學段要求設計好提問內(nèi)容的難易度,選擇好不同的對象?;A內(nèi)容提問面向中等生和學困生,難點提問面向好學生,以此做好課堂提問的梯度。此外,教師還應注意提問時的速度、密度和角度。(四)連貫性
針對不同的班級授課實際情況,問題設計要由淺入深、由簡入難、前后照應,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盡量減少“Yes or No”這類無意義問題的提問。開放性與封閉性提問、展示性與參考性提問合理分配,相互結(jié)合,不同的問題使用不同的提問類型。教師要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思考答案,對于學生的回答要做出及時的反饋。
(五)激發(fā)性
課堂設計的提問應盡量引起學生的求知欲,這樣學生才能被激發(fā)有意注意,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的有意注意,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進師生間的互動與合作,優(yōu)化教學過程,構建高效課堂,活躍課堂氣氛,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達到課堂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