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水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思政課的一部分,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是一門立足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性課程。其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學校,家庭氛圍的熏陶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而學校是實現(xiàn)學生系統(tǒng)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素質能力的重要場所,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共同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眰€人的成長發(fā)育和發(fā)展過程,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綜合作用的辯證發(fā)展過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社會性和生活性也說明這是一門比其他學科更重要的實踐和檢驗家校共育情況的綜合性課程。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家校共育的實踐中,家校溝通的聯(lián)系方法有多種,如家委會、家長會、家訪、家長到校訪談、電話、線上通訊工具等。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一半以上的家長教師選擇用電話或微信溝通,30%以上的教師、家長選擇家長會溝通,還有的20%左右的家長和30%左右的教師選擇訪談、線上交流等方式。但是家長會、教師家訪、家長訪談等傳統(tǒng)家校溝通方式受到時間、地點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溝通效率低,溝通不及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提高,各類線上交流平臺已成為教師和家長公認的便捷的溝通交流方式,但這類方式在溝通時間、溝通時長、情感表達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所以單一的溝通方式不能滿足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需要。家校溝通互動不足,會直接導致學校、家庭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各行其是,最終難以形成教育合力,影響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經過調查和實踐交流,發(fā)現(xiàn)家委會、家長會、訪談等傳統(tǒng)方式受人員和時間因素影響,召開一定要提前準備好方案,做到有的放矢;電話、微信、QQ等在溝通交流時要考慮好訪談對象的個人因素和環(huán)境條件,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溝通方式相組合的辦法,取長補短,多種方法助力家校共育。
另外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日常教學中,家校溝通還經常遇到一些問題,教師和家長溝通存在分歧,使家校合作育人效果不明顯。在實踐中,筆者主要從家長和教師兩個方面進行了調研分析。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家校合作溝通中出現(xiàn)的問題分析
(一)家長的常見問題
家長過分依賴學校,學生送到學校就不管不問。有的家長工作忙,有問題不積極主動與學校聯(lián)系,甚至由祖輩代管。有的家長責任意識不強或沒有耐心,認為學生送到學校,教育就是學校的事情了。更有甚者,直接對教師說:“老師,孩子我就交給你了,你該打打,該罵罵?!被蛘哒f:“我們說十句也頂不上你一句,孩子不聽我的,就聽教師的,你得多費心。”這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家庭實踐部分內容無法正常完成,這是家校溝通中較困難的部分。
有的家長對教師、學校有抵觸情緒,認為教師不是告狀就是偏心,他們甚至站在了學校的對立面,對學校工作求全責備,也不允許學校和教師有絲毫差錯。這樣的家長人數(shù)較少,只要教師轉變策略,與家長溝通好,教育合力還是明顯的。
還有的家長過分關注學生成績,忽視了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忽視了德育。這類家長只要求學生做與成績掛鉤的作業(yè),不讓學生做實踐性的作業(yè)以及家務勞動等,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家庭作業(yè)完成不了,導致教師不能正確認知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課堂教學無法正常評判教學德育效果。
(二)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常見問題
有的教師對個別調皮學生產生膩煩心理,輕視家長、一味指責家長,請家長來就是受批評的,打電話給家長就是發(fā)泄情緒的。這樣導致家長不愿與教師溝通,產生了抵觸情緒。
二、如何解決道德與法治教學家校合作溝通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轉變思想
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認識到家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家長看成是合作伙伴,相互尊重、責任共擔,通過多種溝通方式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來,參與管理和監(jiān)督,形成家校合作。
(二)注意溝通技巧
1.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平時要多與家長聯(lián)系溝通,每學期先進行普遍的家訪,最好是面對面家訪,了解學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和家庭教育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平時可以通過家庭訪問、定期舉行家長會的方式以及電話、微信等渠道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互通情況,取得家長的理解支持,與家長交流溝通次數(shù)多了,處理問題相對就容易了,切忌等出了問題才想起請家長。
2.要變“訓”為“導”
教師要試著站在家長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家長著想,不能盛氣凌人。要改變與家長的交流方式,以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家長,教給家長教育方法,指導家長正確教育學生,引導家長看一些相關書籍等,特別是要結合道法課本教學內容及時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做好以德養(yǎng)人的榜樣。
3.變“孤軍作戰(zhàn)”為“多方合作”
教育是一個合作的過程,教育學生不是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個人的事情,要取得班主任和其他教師以及學校的通力配合。比如與各任課教師一同去家訪,家長來學校時,讓各科任課教師談一談學生各門學科的情況,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有更全面的了解。
4.變“說”為“看”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家長開放日、線上傳遞圖片視頻、家長群交流家庭作業(yè)等,讓家長親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學校和家庭里的表現(xiàn)。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边@些真憑實據(jù)要比教師“一面之詞”的可信度高得多,可以提高家長參與共育的積極性。
總之,道德與法治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課程,離不開家庭的支持、社會的配合。教師只有潛心聚力,運用多種方式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平原縣文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