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慶周 梁瑞超
《學而篇》是《論語》的第一篇。近來,再讀這一部分時,又得到了新的感悟和收獲。
對于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以學生作為教育活動開展的中心,是永恒的主體。如何教育和引導學生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面對、要思考的問題。何為學生的立身之本,我們在對學生實施教育行為時,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學而篇》第六章中,孔子要求弟子在做到“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后,“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讀到這里筆者便想到了學校校訓中的一個詞語——立德樹人。這個被現(xiàn)代人所廣泛提及和倡導的育人觀念不正是與夫子的觀點相契合嗎?樹人先立德,沒有高尚情操和理想信念引導的學生,能成才,但未必能成人。時代的發(fā)展,更加益于社會進步的觀念也會隨之出現(xiàn);但核心的東西卻是恒久不變的。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將這核心的東西融入到課堂教學和其他活動中,這正是孔子育人思想的一脈相承。
但就課堂實踐來說,一味地說教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有時,反而適得其反。德育方面,筆者所在的學校除開設規(guī)定課程外,還開發(fā)了一系列新穎的、更適合學生特點的教育形式。學生正在習練的《弟子規(guī)》國學操,是一套將《弟子規(guī)》與傳統(tǒng)武術融合的新型廣播體操。學生對武術有著與生俱來的愛好。加之,《弟子規(guī)》本身膾炙人口,韻律十足,學生邊練邊誦,興趣很濃,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而且他們的思想和修為也獲得了提升,可謂一舉兩得。
一些充滿“正能量”的故事也會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遠至子路借米、孔融讓梨這類典故,近如為國家建設奉獻自我的鐘南山、張桂梅等人的事跡,都會讓學生心潮澎湃。他們雖然還不懂得抒發(fā)內心的情感,但閃亮的眼睛已經(jīng)在告訴我們——那高貴的東西,已在他們幼小的心里萌出了嫩芽。
在為人上,孔子以“溫、良、恭、儉、讓”的人格魅力,使列國傾佩,受到萬代敬仰。這不應只是孔子這般賢者才有的品質,更應是每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基石,是不可丟棄的五種準則。今天,我們審視自己,是否都能做到這五點?又是什么讓我們放棄了這些準則?如果我們能把這五個字從嘴上念到心里,進而落實在行動上,煩惱是不是會少一些,遇事又會不會更順利一些呢?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闡述的是孔子的處世之道。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首先關注的是自己,顧及最多的也是自己——摩擦與誤解便不可避免。正如孔子所講,和諧的人際,需要我們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當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時候,首先應該做到的是正確地了解和理解他人,爭取不誤解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當他人不理解或誤解自己時,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不焦躁生氣,不抱怨他人;積極主動地理解他人,多為他人利益著想,這才是君子應有的氣度。你“懂人”了,自然別人也會愿意“懂你”。和諧的人際關系不正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嗎?設身處地、推己及人,人與人才會少一些爭執(zhí),多一些理解,社會才能趨于“大同”。
在生活追求上,孔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貧而樂,富而好禮”。以豁達、超然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態(tài)度,求取內心的安寧與自然,給身處繁亂世界,內心浮躁的我們帶來了一劑良藥。我們拼命追求著有形或無形的“重要東西”,身上的多了,心里的反而少了。從孔子以及諸多先賢的經(jīng)歷來看,與物質、功利相比,精神的高遠和思想的凝結更能帶給人們持久的愉悅。
孔子——這位兩千年前的哲人,用他的智慧影響著、指引著后世大眾。學無境,思無涯。在我漸入迷茫時,總會捧起《論語》,讓那股涓涓不息的清流,帶給我清醒與寧靜。
(作者單位:鄒城市中心店鎮(zhèn)付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