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芳
小學生尚處于身心發(fā)育的初級階段,對抽象性和理論性比較強的知識內容既缺乏學習的興趣,也不具備成熟的能力。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學數學雖然主要以基本的運算和數學概念為教學內容,但相比于同階段學科來說,其抽象性和理論性特征卻是最突出的。因此,很多小學生常常在學習數學時感到“壓力山大”,因而逐步出現成績下滑的問題。由此可見,要想真正實現學困生的轉化,小學數學教師要激發(fā)其學習、應用數學的興趣,以此作為學困生對數學的態(tài)度由消極轉化為積極的關鍵點。
一、重視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完善課程內容展示效果
小學生對知識信息的認知和理解還帶有很濃厚的感性色彩,不善于學習需要大量抽象思維投入的知識信息,學困生在這方面的問題則尤為突出。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在信息表現方面所具有的直觀性、生動性、動態(tài)性的優(yōu)勢條件,以圖片、視頻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方式將課程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不必耗費過多的精力和智力資源,改變學困生認為“數學難懂”的刻板印象。同時,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在多媒體材料中添加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元素,讓學困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從而產生良好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簡單的數字認識”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素材和軟件制作或直接下載現有的教學視頻,讓阿拉伯數字以擬人化的卡通角色形象地出現在熒幕上,通過這些角色的自我介紹以及彼此間發(fā)生的趣味故事,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記住它們的樣貌和大小關系,同時還可進一步學會一些簡單的數字計算。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實現生活場景帶入
學困生所欠缺的是牢固的知識基礎和靈活的數學思維,在日常生活方面則和其他學生一樣有著同樣的經驗和感觸。在很多學困生看來,數學學習似乎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沒有多少關聯,因而在學習時總是提不起興趣。針對這個問題,小學數學教師要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在信息獲取和場景呈現方面的巨大優(yōu)勢,結合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以及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出具體而逼真的生活場景,讓學困生在這些場景中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帶給他們“學以致用”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如何認識和使用人民幣”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互動視頻,讓學生首先觀看視頻中的人物來到超市購物的場景,在計算總價時視頻暫停并彈出對應不同總價的選項框,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應該選擇哪一項,進而觸發(fā)不同的劇情;在涉及找零和兌換等行為時,視頻也會出現同樣的選項框,讓學生對課內知識進行更多的應用。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梳理知識和技能脈絡
產生興趣的基本前提是要形成正確而清晰的理解,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學困生之所以對數學提不起興趣,就是由于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框架,無法實現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基本了解。為了幫助學困生解決這個前提性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在信息展示和調整方面的便捷化條件,通過構建思維導圖的方式,將學生所學過的知識點按照教學次序、承接邏輯以及難易程度等標準串聯成若干條知識鏈條,再借助一些經典例題完成鏈條間的串聯,從而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以此來作為提高學困生理解層級的可靠參考。
例如,在教學“乘法”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整數乘法”“小數乘法”“分數乘法”以及“混合乘法”作為元素塊形成思維導圖的節(jié)點,中間添加以教材中的經典例題作為“導線”,將導圖中的元素塊串聯起來,讓學困生通過這種一目了然的方式實現知識和技能基礎的有效夯實。
二、重視對趣味教學活動的設計和組織
(一)利用游戲活動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有著活潑、好動、愛玩的天性,非常樂于參加有趣的游戲活動,且更容易在參加這些活動時表現出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悟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能力層級、興趣取向以及課程內容,設計并組織開展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參與感的游戲活動,讓學困生能夠邊玩、邊學、邊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引導學困生實現對知識和技能自然而然的理解和吸收,進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理想目標。
比如,在鍛煉學生的計算能力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玩一場“速算24”的游戲:由教師準備一些卡片,上面寫有“1”到“13”這些數字;將學生按照“強弱結合”的原則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依次派出一名代表參賽;教師從卡片中隨機抽出4張,學生要根據卡片上的數字利用加減乘除和括號設計出一個算式,算式的計算結果必須為“24”;用時最短且結果正確的代表可以為本組積一分,最后積分最多的一組便為獲勝方。
(二)利用數學實驗優(yōu)化學困生的知識理解
在很多學生乃至部分教師看來,數學不同于物理和化學,是不能通過具象的方式來進行實驗的,這其實是一種片面的看法。小學數學教師在帶領學困生學習一些數學知識和概念時,可以將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象的表現方式,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來驗證或推導出課本中的知識結論和相關概念,使學生能夠完整地認識這些內容形成的過程,從而獲得更完全的學習記憶和理解成果,同時也讓學生產生通過自己努力而獲取真知的滿足感。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三角形時,針對書中所提到的“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這個結論,教師可以發(fā)動學生想一想,如何能夠在實驗中證明這個結論的正確性?并可提供給學生一些紙質的三角模型讓他們自行設計實驗。這個實驗難度很低,學生可以將模型的三個角剪或撕下來,將端點對齊,看看最外側的兩個角的外邊是否呈一條直線,這樣就可以論證教材中的結論了。
(三)利用實踐任務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完成一些知識的講解之后,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校園中,利用大家熟悉的校園環(huán)境布置一些具體的應用任務讓學生去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困生可以感受到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同時借助自己的生活和觀察經驗,有效降低任務完成的難度,進而增強學困生的數學學習和應用興趣。
比如,在講解完“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學校操場,利用專用皮尺等工具,讓學生分別量出操場跑道的直道長度和彎道半徑,而后計算跑道的總體長度以及跑道內區(qū)域的總面積,并可進一步計算如果要完成1000米或2000米長跑訓練需要跑完多少圈。
三、重視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利用和優(yōu)化
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喜歡將內容拆解到最精細的程度,唯恐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無法做到有效吸收。其實這種模式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使他們更感覺數學學習的枯燥感和乏味感。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課時,應當結合學生的水平適當地留出一些“余白”來,讓學生通過結組的方式共同討論、思考、探究,給他們以表現自我、探索知識的機會,從而讓學困生的數學學習更具參與感。
例如,在講解完“直線之間的平行和相交關系”后,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其實,兩條直線之間的關系除了平行和相交外,還有第三種形式。在這種形式下,兩條直線既不平行,互相也沒有焦點。誰能畫出來這種關系形式呢?”這個問題很有挑戰(zhàn)性,但也很符合學生追求表現的訴求,讓學生通過群策群力必然可以得出很多假設。教師則可結合這些成果予以提示和引導,進而共同得出“兩條直線之間不是平行就是相交”需要以“在一個平面內”為前提條件的新知。
四、重視對分層教學理念的優(yōu)化滲透
分層教學法的實行其實并不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然而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對分層教學法的理解還比較粗糙,沒有真正將這一理念運用到具體到學生身上。小學數學教師除了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檔位外,對于總體上處于同一檔位的學困生也要做出詳細的區(qū)劃,針對每個學生的學困程度和短板分布,對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進行出二次劃分,使學困生可以得到更適合自己的教學引導,從而激發(fā)其學習數學、爭取進步的興趣和信心。
比如,同樣是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有些學生的短板集中在計算方面,而有些則是圖形構建能力比較欠缺,還有的則是在學習態(tài)度上表現得不夠端正。那么教師就應當分別從基礎計算強化、圖形具象處理和心理溝通等不同角度入手開展引導。
除了以上幾點策略外,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間的結組互助的方式,讓學優(yōu)生負責對學困生的基礎知識記憶和練習進行指導,使學生之間互相進步,讓學困生在這種更加輕松、平等的氛圍下獲得更良好的學習體驗,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出他們學習數學、爭取進步的興趣和斗志。
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知識、實現發(fā)展和提升的權利,也理應得到這方面的機會和正確引導,這是教育公平性和人性化的核心所在。小學數學教師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中切實關注并保障學困生的學習權益,通過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對趣味教學活動的組織、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利用以及對分層教學法的滲透等手段,切實激發(fā)學困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引導學困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深化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認知和記憶,從而讓學困生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價值,為他們日后進一步學習數學及培養(yǎng)數學核心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紹甫.小學數學學困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6).
[2]倪迎霞.提高學困生對數學學科學習興趣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