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睞城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詩詞是中華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拔〞猩?,艷于西子;唯文有華,秀于百卉。”學習詩文,能完善、陶冶、堅定人的性格、情操、志向?,F(xiàn)代網(wǎng)絡流行語風生水起,不免有人說古詩詞落伍。殊不知,今天很多人盡皆知的大白話,古人早就用過,還說得比我們形象、帥氣。例如下面的流行語。
其一:yyds(永遠的神)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甫《贈花卿》
其二:小丑竟是我自己
本是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高明《琵琶記》
其三:我emo了(指陷入頹廢、抑郁等消極情緒)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唧浮督鹆晖硗?/p>
……
古詩詞韻味無窮,不僅使人靈秀,更能使人脫離庸俗和低級趣味。高中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所占比重較大,但其與現(xiàn)實迥異的語言組織方式、豐富多樣的體式加大了高中生閱讀鑒賞的難度,艱深晦澀的內(nèi)容加之捉摸不透的應試靈活度,打擊、降低了高中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這對教師而言無疑是更大的挑戰(zhàn)。
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曾習慣在“以教評教”的標準下取得進步,但事實證明此種視角下取得的進步如滾芥投針:教師為主演、學生成觀眾顯然是錯誤的。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笨梢娊虝乔疤?,育人是目的,學生是關鍵。近年來,“以學評教”的課堂評價方式蔚然成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將教學關注點從教師的“教”轉向了學生的“學”,不以評定教師教學質量好壞為目的,而是讓教師系統(tǒng)地聽取學生的意見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入職兩年,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筆者積極貫徹“以學評教”的課堂評價標準,據(jù)此總結了自身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三大不足,反思優(yōu)化策略,取得一定的教學成果。
(一)弱視“篇性”,克隆教學環(huán)節(jié)
什么是篇性?篇性是指文本中體現(xiàn)作者獨特的言語表現(xiàn)個性和智慧,這是在同文類視域下區(qū)別不同作者的不同文本,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表現(xiàn)力特色、差異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詩詞領域,李白和蘇軾的言語表現(xiàn)個性顯然是不同的,實際上李白在《將進酒》和《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文本表現(xiàn)力也不同。抓住篇性實施古詩詞教學,可以實現(xiàn)長文短教,短文精教,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然而在筆者的古詩詞教學實踐中,往往缺乏此類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閱讀指導,甚至由于缺乏對文本篇性的足夠認識,導致教學環(huán)節(jié)千篇一律??沼写罅康慕虒W實踐,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仍得不到培養(yǎng)。貪多嚼不爛,學生也心知肚明。
(二)過度追求形式,錯設教學情境
近年來,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成為語文課堂的主流。所謂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設計和使用與教學內(nèi)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涵,提高教學效率。
事實上,高中古詩詞教學課堂中杰出的情境設計比比皆是。然而筆者對此方式還缺乏理性的思考:過度追求形式,在設計上耗費大量的心血,實際操作卻未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用學生的話說,課堂占比大,解讀卻還是停留在表面。
(三)拓展不當,忽略讀寫遷移
語文學科是具有人文性的學科,課外學習資源的拓展自然必不可少。然而在筆者的多數(shù)古詩詞教學拓展實踐中,學生反饋無度拓展,無效拓展。教師無選擇地挑選拓展材料,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
無效拓展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師對遷移目的的模糊認知。常言道,教師是“為遷移而教”,學生“為遷移而學”。那么,拓展內(nèi)容至少應該把讀寫遷移這項常見訓練作為部分參照維度。然而沒有具體的方法指導,徒增讀寫環(huán)節(jié)以潤色課堂的行為比較常見,甚至因屢戰(zhàn)屢敗而忽略讀寫結合……
這一部分旨在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基于學生課后反饋對不足進行優(yōu)化。
(一)從“篇性”出發(fā),一針見“血”
[課例簡述]以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研讀環(huán)節(jié)教學為例。教師要求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傾向,引導其從意象、手法、用詞、描寫等角度分組討論并展示。結果學生們對情感的分析浮于表面的“愁”——一種寬泛的心理情緒,沒有具體的賞讀。
[問題反饋]教師在分析文本時沒有找到串聯(lián)全文的關鍵點,過度關注鑒賞詩詞的手法、技巧,讓鮮活的文本變得索然無味。
[教學對策]從“篇性”出發(fā),一針見“血”。從古代文藝理論視角切入,打開學生的審美視野。將詩人的文本創(chuàng)作心理作為解讀方向。教師首先需要引導學生關注一組矛盾:感覺晝短夜長、心懷愁緒的詩人往往不愿度過漫長黑夜,為何李清照在此處發(fā)出了“獨自怎生得黑”,即盼不到天黑就好傷心的嘆息。實踐證明,從矛盾出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會被調(diào)動并主動在文本中尋找蛛絲馬跡。后續(xù)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反常”卻“合情”的篇性特點,效果顯著。
(二)情境以輔助,重文本細讀
[課例簡述]以《桂枝香·金陵懷古》導入環(huán)節(jié)為例。教師首先以“金陵”為切入點,補充相關的地理歷史知識,再分享“金陵四十八景”圖片,要求同學以導游身份介紹景點以期營造古都氛圍。上課初,學生飽滿熱情,后續(xù)興致不高。
[問題反饋]“導游情境”是片面追求導入的新鮮感,未能從根本上把握詠史懷古詩詞教學的特殊性:物當為依托,析情是本質。從“金陵”本身導入已經(jīng)拉遠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講開去,不利于走進文本。
[教學對策]情境以輔助,重文本細讀。文本細讀是教學活動有效的核心,學生的思考要以文本為依托。《桂枝香·金陵懷古》作為一首懷古詞,既有其他懷古詞的共性又有其個性,讓學生回憶此前學過的懷古詩詞,先嘗試自己去歸納懷古詩詞的共性,再品味這一首詞的相關特點和特殊性。實踐證明,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以言語智慧為抓手來設計活動能得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巧用留白,有效拓展
[課例簡述]以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學為例。教師先給同學們播放詩詞改編的歌曲,接著讓學生結合所學聯(lián)想想象,當堂繪出一幅“洞庭山水”圖,依托繪畫成果鑒賞語言。
[問題反饋]教師對拓展延伸的內(nèi)容有誤解,豐富教學的形式并不能稱之為拓展延伸。語文課反變成音樂欣賞課、繪畫課。雖然詩詞是用文字繪出的圖畫,但用圖畫代替文字,反而會簡化情感內(nèi)涵。
[教學對策]巧用留白,有效拓展。古詩詞具有鮮明的跳躍性,不少留白給予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讀《念奴嬌·過洞庭》時,教師可以詢問同學們是否能夠轉換視角,運用想象幫助詩人用白話表達情感。學生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是理解文本的前提,之后才有話可寫。另外,古詩詞中的許多表現(xiàn)手法與寫作手法相通:比興、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用典……對學生的寫作都非常有實用價值。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隨機選擇寫作手法讓學生在即興作文中練筆,加深印象,鞏固課堂所得。
綜上所述,基于“以學評教”的課堂評價標準,高中古詩詞教學尤其要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告別對字詞句的機械理解,培養(yǎng)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真正走進古詩詞,體驗、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語文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可以通過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理念的換新、內(nèi)容的更新有效突破古詩詞教學的重難點。當然,教師的知識素養(yǎng)也需要不斷地提高,這樣在今后的教學中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所收獲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