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宇
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開始關注文化意識方面的培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升文化根基,拓展文化視野,還要立足于教學實踐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不僅要尊重其認知水平,也要尊重自主學習的訴求,通過激活其學習興趣,陶冶其文化情感,充分彰顯語文學科所具有的文化屬性。就當前來看,一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在自身文化基礎方面存在顯著缺陷,再加上應試教學思維的影響,使得當前的語文教學更多地關注于考試以及知識層面的記憶,很明顯缺乏對語文文化屬性的深入認識,極大地忽視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除此之外,就教學方法來看,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要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這也就意味著,不僅要尊重學生現(xiàn)階段的文化水平,也要了解其學習特點,打破不同的學習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培養(yǎng)目標。可是,仍然存在一部分教師普遍習慣于主導課堂以及直接灌輸,使文化知識的傳授成為語文文化特征的唯一表現(xiàn),這樣的學生大多不具備清晰的文化意識。上述種種都需要教師改變現(xiàn)有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
基于深度閱讀的方式,能夠促進良好語感的形成與發(fā)展,還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以題代讀的不良習慣。培養(yǎng)語感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多元的舉措,例如放大詞語,簡單地說,就是將能夠引起學生敏感的詞語進行標示,并聯(lián)系文本前后進行放大式解讀,進而真正體會詞語背后的深層含義。
例如,在《方山子傳》中,針對“俯而不答,仰而笑”可以對學生進行以下引導,促進深度閱讀。
(1)初讀文本,發(fā)現(xiàn)敏感詞語。(“笑”)
(2)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對“笑”字進行組詞。(苦笑、傻笑、狂笑、嘲笑……)
(3)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組詞結合文本說明原因,并記錄其中的情感。
(4)班級內(nèi)展開匯報交流。
以“苦笑”為例,方山子被貶之后,“苦笑”不僅感嘆自己當前的悲慘境遇,也是對故人蘇軾的同情,所以在苦笑背后,不只是作者內(nèi)心的愁悶,還蘊含了對當時朝廷以及世事的憤懣與不平。
為了能夠成功營造凸顯文化知識的良好氛圍,關鍵就是要基于文化意識的引領展開高中閱讀教學,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文化教學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但是效果卻遠不如預期,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普遍關注的重點在于基礎知識的灌輸和傳授,很顯然忽略了這些基礎知識的教學需要建構于相應的文化知識層面之上,只有聚焦于文化知識,才能夠使基礎知識的學習擁有扎實的落腳點,才能有效避免文化教學和現(xiàn)實生活以及社會實際的脫離,才能再次形成更豐富的情感體驗。所以,教師需要對未來的教學進行突破和變革,立足于文化意識的視角展開引領,也要針對文化教學的形式進行革新,這樣才能架構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體會到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例如,在教學《燭之武退秦師》時,可以結合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為學生架構有利于深入思考的良好情境:(1)秦晉圍鄭涉及兩方面原因,其一是“以其無禮于晉”,這是何含義?在“且貳于楚也”中,究竟涉及哪些歷史事件?(2)燭之武推辭時說“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是否真的確有其事?為何他會這樣說?(3)雖然秦伯退兵,但是為何仍然留下三員大將?這些問題的設計能夠為學生的深入思考指明方向,而且可以使其精準地捕捉春秋戰(zhàn)國階段的文化,特別是其中的微妙之處,使學生就此生發(fā)情感共鳴。
對于當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而言,如果僅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作為教學主導,必然會顯著弱化語文教學所獨有的魅力,甚至會影響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更不可能實現(xiàn)文化意識方面的培養(yǎng)。為了能夠落實文化意識培養(yǎng)這一目標,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以及生動的文化情境,這樣才能使學生置身于其中,才能得到文化的浸潤和熏陶,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其文化意識。
例如,在教學《肖申克的救贖》時,可以向?qū)W生播放電影片段,要求學生一邊觀賞,一邊記錄其中充滿哲理的經(jīng)典臺詞,然后再進行合理分組,由學生針對自己所記錄的語句展開探討。為了能夠顛覆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還可以根據(jù)電影片段進行角色演繹或者進行配音,這樣就能夠?qū)W生置于電影文化的情境中,不僅有利于豐富教學形式,也能夠使學生立足于不同的視角感悟人物角色,體會其中所表達的內(nèi)蘊。
針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應當具有典型的雙向特質(zhì),這也就意味著,不僅包含學生這一主體,還應當涉及教師。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首先是要強化自身的文化學習,不僅要提升文化修養(yǎng),也要提升感悟能力,這樣才能利用高尚的文化對自身進行浸潤和哺育,才能夠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過程中真正有所作為,促進雙向發(fā)展。針對當前所使用的語文教材,教師必須要深入地理解和感知,能夠結合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文化基礎做出進一步拓展以及延伸。日常生活中,教師應當養(yǎng)成多讀書、多思考的良好習慣,不僅有利于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也能夠深化知識儲備,還能夠自覺運用文化意識,使其成為引領學習和教學的重要指導,將自己真正培養(yǎng)成為有文化、有底蘊的高中語文教師。對于高中語文這門學科而言,是與文化緊密關聯(lián)的學科,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是當下最為緊迫的教學任務。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脫離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要結合教學實踐,積極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以文化為紐帶,拉近學生和語文這門學科之間的距離,進而充分展現(xiàn)語文這門學科所獨有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