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琴
為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光谷二十五小制定了“百花工程”青年教師培養(yǎng)規(guī)劃,依托“百花課程”對中青年教師進行分層、分級培養(yǎng)。
一、“百花課程”的架構體系
學校結合“和雅教育”辦學理念及《“百花工程”青年教師培養(yǎng)規(guī)劃》,將“百花課程”分為“花之根”“花之脈”“花之莖”“花之葉”四大板塊。各板塊分別對應教師職業(yè)道德、教育管理、教學技能、教師基本功。每個板塊下分門類開設具體課程,如“花之葉”課程,學校聘請專家設計了針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三字一話”培訓課,要求參與培訓的教師每天練習一次“三筆字”,每周寫一篇教學隨筆。
其他板塊課程設置如下:“花之根”板塊設置了“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規(guī)劃”“藝術生活”三門課程;“花之脈”板塊設置了“學生管理”“班級管理”“家校溝通”三門課程;“花之莖”板塊設置了“課堂教學與反思課”“課程建設課”“課題研究課”三門課程。
另外,依據教師教學實際,學校在“百花課程”中還設置了普及性課程和生長性課程。普及性課程面向全體教師,包括師德教育課程、信息技術培訓課程、班級管理課程、基本功訓練課程等;生長性課程則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注重課程的學術性,下設“研磨課堂教學課”“信息技術融合課”“教科研專項培訓課”“校本教材創(chuàng)編與實踐課”等具體課程。
二、“百花課程”的實施策略
學校成立了“百花課程”領導小組,組建了“百花團”。學校教師發(fā)展中心組建了由校外專家、校內名師、校級骨干教師等組成的“百花課程”講師專家?guī)?,以此保證“百花課程”的落實。
“百花課程”的教學對象是教師,學校動態(tài)了解每名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按照教師的需求推送相應的課程內容。
新班主任缺乏班級管理經驗,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不足。學校據此聘請相關專家來?!皞鹘浰蛯殹保以谛榷ㄆ谂e辦“班主任論壇”,為班主任分享治班經驗提供平臺。對于那些需要提高“三字一話”水平的教師,學校開設了“王老師書法課”,促進教師的“三筆字”書寫水平,并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請這些教師上臺講話,以此提高他們用普通話表達的能力;針對青年教師教材解讀能力不強、單元學科要素把握不準的實際,學校每學期都開設新教師教學培訓課,給青年教師提供各備課組精心梳理的有關教材和單元學科要素解讀的資料等教學資源。學校還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幫助教師落實、鞏固學習成果,如常態(tài)化的“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新教師首先進班聽師傅講課,借鑒教學經驗;接著模仿師傅上課,將師傅的教學經驗轉化為教學行為;最后,師徒同上一節(jié)課,從師徒教學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各自的長處和不足。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面授式教學與線上網絡教學相結合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鞍倩ㄕn程”開設后,因為學校教師眾多,很多課程需要重復上兩次甚至三次,教師頻繁換課,一定程度上打亂了教學秩序。為此,學校將線上網絡教學和線下面授教學有機結合,實現(xiàn)了“線下支持線上、線上賦能線下、二者優(yōu)勢互補”的教學目標。
比如,“王老師書法課”開始招收30名學員,授課時間是周四,間周上課。后來,參加的教師越來越多,即使增加了旁聽座,也滿足不了所有教師的學習需求。學校和主講教師據此情況,將面授教學改為面授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教學形態(tài):主講教師在書法室面授教學,學校錄播室進行現(xiàn)場錄播,生成線上課程,上傳到“王老師書法課”微信群,讓不能參加面授的教師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進行課程學習。
“百花課程”突破了傳統(tǒng)培訓課程的瓶頸,實現(xiàn)了教師的協(xié)同發(fā)展、資源共享。學校正努力將所有課程網絡化,將每節(jié)課生成一個二維碼,完善“碼課”體系,實現(xiàn)“碼上”學習?!鞍倩ㄕn程”還打通了各部門、各學科的壁壘,實現(xiàn)了部門、學科的協(xié)作。
三、“百花課程”的評價方法
為保證“百花課程”實施的效果,學校針對“百花課程”制定了相關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下面,筆者僅以“花之脈”和“花之莖”課程評價為例談談評價指標。
“花之脈”課程主要針對教育管理,具體包括學生管理、班級管理和家校溝通等評價內容。學校將三年作為一個評價周期,對教師及課程進行綜合評價。
第一年評價指標如下。學生管理——循規(guī):能正確制定班規(guī),營造良好的班風,關注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班級管理——會治:能打造合格的班級,班級衛(wèi)生、紀律等符合學校常規(guī)要求。家校溝通——搭建橋梁:初步了解每名學生家庭的構成情況及學生在家表現(xiàn)情況,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搭建家校溝通的基本橋梁。
第二年評價指標如下。學生管理——好學:能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校園集體活動,班級凝聚力強,班風良好,學生行為習慣好。班級管理——優(yōu)治:能打造優(yōu)秀的班級,班級各方面工作在學校處于優(yōu)秀水平。家校溝通——創(chuàng)造平臺:合理利用家委會、家長會、家訪、家長進校園等活動平臺,實現(xiàn)家校攜手,共促學生成長。
第三年評價指標如下。學生管理——熟知:關心、關愛學生,熟悉學生家庭情況,有行之有效的班級管理策略,有鮮明的班級特色,班級管理經驗值得推廣。班級管理——善治:能打造特色鮮明的優(yōu)秀班集體。家校溝通——共繪藍圖:家校合力,優(yōu)勢互補,把家庭教育的盲點變成教育社會化的亮點。
“花之莖”課程主要針對教學技能,具體包括課堂教學與反思、課程建設、課題研究等評價內容,仍然以三年為一個評價周期,對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進行綜合評價。
第一年評價指標如下。課堂教學與反思——樂學:教學流程完整,目標較清晰,能較好地完成學科教學目標,積極聽課,不斷進步,吸收好的教學方法。課程建設——了解:熟悉并了解國家課程資源,基本掌握現(xiàn)有課程資源。課題研究——樂研:有一定的教科研意識和能力,能主動參與課題研究。
第二年評價指標如下。課堂教學與反思——善思:教學思路清晰,流程設計完整,有新意,教學目標落實到位,善于總結和思考課堂上的不足,并能加以改進。課程建設——分析:研究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明確課程發(fā)展目標。課題研究——專研:有較強的教科研能力,能形成一定的教科研成果。
第三年評價指標如下。課堂教學與反思——精讀:把握教材的能力突出,教學設計巧妙,能打造高效課堂,能承擔學科示范課教學任務,教學質量高。課程建設——嘗試:立足本校實際,選擇合適的課程,進行校本化的開發(fā)與整合。課題研究——精研:精心研究教育教學,教科研成果能被專業(yè)雜志錄用,相關成果能被推廣。
這樣的評價標準和評價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百花課程”的實施效果呈螺旋式上升狀態(tài),既提升了青年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學校整體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