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立強
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
這句世人耳熟能詳?shù)母柙~,蘊涵著說不完的豪情壯志,道不盡的感恩之情,唯有經(jīng)歷過那個歷史階段的國人方能品出個中滋味。
今年是公元2022年,距離1992年,轉(zhuǎn)眼已有三十年。如果將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百年來的歷史分成三個階段,恰好可稱三世。三個世代,代代疊加,孕育世代巨浪,強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安國解釋說:“三十年曰世?!睘楹巍氨厥蓝笕省??宋代的周密在《癸辛雜識別集·必世后仁》中解釋說:
蓋言天下大亂,人失其性,兇惡不可告詔。三十年后,此輩老死殆盡,后生可教而漸成美俗也。
代際更替、世而后仁,這是世代觀念的核心。在《改革開拓與文學理想》中,我提出世代性視野這個概念,主要是因為改革文學的書寫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鮮明的世代性特征,世代性視野有助于更清晰地梳理和闡釋改革文學書寫的歷史演變軌跡。
吾生也晚,沒有趕上《覺醒年代》那一世,也沒有趕上“中國人站起來了”的那一世,但有幸趕上了大國崛起的一世。70年代后期出生的我,在沂蒙山革命老區(qū)長大,現(xiàn)在記憶最清晰的,便是小時候給生產(chǎn)隊割草。那時候田里路邊,干凈得很,仿佛狗啃過一般,沒什么草,往往需要走出十多里路,才能和小伙伴們背著滿滿的一筐草回去。有時和孩子說起當年的生活,恍如白頭宮女說玄宗,唯有和年齡相近的朋友才有共鳴。
有個朋友和我一樣,都是從窮山溝里走出來。我們常常聊起過去的人生經(jīng)歷。和我一樣,他最感激的就是改革開放,生逢改革,使他有了改變?nèi)松兔\的機會。
中國在過去的三十年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最重要的變化之一便是教育。三十年前農(nóng)村孩子最想讀的,不是高中,而是中專,其次是技校。高中不是最后的選擇,如果考不上中專和技校,許多孩子也就不讀書了。讀了高中的農(nóng)村孩子,大都成了手不能挑肩不能擔的二流子,讀高中對普通農(nóng)家來說太奢侈了。朋友說他是自己村子里的第一位大學生,在他讀了大學之后,村子里供孩子讀高中蔚然成風,他一度以為是自己的成功改換了家鄉(xiāng)的風氣,后來才意識到自己是多么自大,家鄉(xiāng)讀書風氣的改變根本原因是改革春風吹綠了大地,高等教育躍進式的發(fā)展圓了莘莘學子們的大學夢。對于朋友的感慨,我亦深有共感。個人的努力,榜樣的力量,都很重要。然而,一切之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國家,更具體地來說,便是改革開放。
南巡講話三十年,心懷感恩看改革?;仨覀兘?jīng)歷過的三十年,恍如隔世。我寫《改革開拓與文學理想》,主要是為了感恩,是改革給了我這樣的來自社會底層的孩子敞開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我想藉由改革開拓的文學書寫,看看改革潮中底層百姓在作家們的筆下呈現(xiàn)出怎樣的形象,也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為我們親身經(jīng)歷的這個偉大的時代及偉大時代里的改革實踐鼓與呼。
把人當成對等的人來愛,這愛首先意味著奉獻。仁者愛人,首先要人能夠愛自己,把自己當人,而后才能愛人如己,把別人也當成人。仁者,人也。人是最復雜的動物,有時候人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餓著肚皮的時候和吃飽了之后,人的理想追求不同。從溫飽到小康再到大同,承認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人的欲望不同,就意味著沒有什么是亙古不變的法則,起碼對于人來說就是如此,這就需要執(zhí)政黨始終都保持改革開拓的精神,直面瞬息萬變的社會形勢,解決新問題。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社會主義中國之所以具有無窮的生機和活力,就在于中國共產(chǎn)黨一直保持著改革開拓的精神。改革,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從未間斷,鄧小平將改革開放視為“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jīng)濟和技術落后面貌,進一步鞏固無產(chǎn)階級專政的偉大革命”。這場改革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停歇的跡象。文學的理想不應局限于書寫改革記錄改革,而應高揚改革開拓的精神,只有堅持改革開拓才有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希望。文學是人學,理想的人的生活便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里的人的生活,故文學理想志當存高遠,所懷抱之仁應與共產(chǎn)主義理想同命運共呼吸。
世而后仁,世而后也可能不仁。世而后仁絕非坐等就能實現(xiàn),仁義從來都是在與非仁義的搏擊中發(fā)光發(fā)熱,而后讓這個世界變得光明起來。世而后仁之所以不可阻擋,乃是因為人心向善。若人心不能向善,普通大眾的心因為種種原因涼透了,世而后仁就是空想,最后出現(xiàn)的只能是世而后不仁。為了能夠世而后仁,就要堅持改革開拓,發(fā)揚美善,抵制丑惡。只要是勤懇的勞動者,都可以靠自己對社會的奉獻吃飯。
人生天地間,不過滄海一粟,要懂得敬天畏地,曉得善惡終有報,陽光總是普照大地。改革開拓需要推動歷史的車輪向著共同富裕的方向前進,以便更快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主義,真正做到讓人民當家作主。
改革文學植根于時代,書寫改革,想象改革,展示中國人大無畏的開拓精神,這是許多作家堅持不懈的追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拓的偉大實踐里,我們的作家從未缺席,改革的書寫有種種的不同,藝術水準也有高低的不同,卻都從自己的角度記錄了改革開拓的某些面相,為歷史留下了寶貴的痕跡。改革書寫的可貴,是因為蘊藉了文學的理想,顯示了人們形色各異的心路歷程。我不是作家,不能像作家那樣通過如花妙筆描繪出心目中的改革藍圖,但我從許多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里得到了共鳴,覺得許多作品都寫出了我心里想說卻又說不出的話?!陡母镩_拓與文學理想》選擇解讀的文學作品,皆可說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為了不拘囿于個人的偏好,我努力地擴大自己的閱讀范圍,盡量客觀地閱讀作品,試圖從長的歷史時間段審視中國的改革開拓,重新厘定改革文學的邊界,討論廣義上的改革文學,詳細勾勒有關改革開拓的文學想象,側(cè)重探討工業(yè)題材的文學書寫,致力于呈現(xiàn)工業(yè)化、都市化進程中無產(chǎn)階級身份、地位及情感體驗等方面的歷史演變軌跡,聚焦于普通工人社會主義主人翁意識的建構(gòu)與解構(gòu),深入思考社會主義國家現(xiàn)代化進程中公有制關系與工人家國情懷的同構(gòu)問題。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