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潔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也成為了人們接收信息、發(fā)表言論的重要途徑。在傳統媒體時代,人們依靠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傳播訊息。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因此有必要對新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這一問題展開研究。
新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現狀
報道內容“三俗化”
在新媒體時代下,閱讀新聞報道成為了受眾了解社會熱點事件、豐富生活的重要方式。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各大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一些媒體為了提高受眾的關注度而不惜報道出一些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的內容。這些新聞報道的“三俗化”給媒體行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
新聞報道內容失真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接收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廣,這一現象在給媒體行業(y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電視新聞記者職業(y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就是挖掘新聞、報道新聞,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之下,一些非專業(yè)人士將點擊基作為衡量電視新聞記者專業(yè)水準的標桿。少數電視新聞記者便開始博眼球,發(fā)布一些真實性存疑的熱點事件,這也直接影響到了電視新聞記者在公眾心目當中的形象,甚至還有一些電視新聞記者為獲取經濟利益故意歪曲事實,引導錯誤的輿論導向,使得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存疑。
新聞報道受眾中心化
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新聞記者需要依靠受眾的點擊量與關注度提高矢口名度,于是一些電視新聞記者開始將受眾作為新聞媒體活動的中心,他們在報道新聞時更多的是關注受眾的想法而菲新聞事件本身。例如,在報道熱點事件時,部分電視新聞記者最先考慮到的并不是要還原事件真相,而是受眾最期待和最關注的是什么。雖然受眾中心化能夠幫助電視新聞記者了解群眾需求、傾聽大眾的聲音,但是過度注重受眾中心化也會導致新聞報道的主觀性較強,不利于受眾了解事件真相。
新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存在的問題
語言描述能力尚有不足
電視新聞記者不但要具有靈活把握新聞事件現場、隨機應變的能力,同時也需要具有高超的話語表述才能。生動形象的話語不但能夠使新聞報道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給廣大聽眾傳達了具有現場感的新聞。一些新聞記者的新聞報道方式雖然均重視對現場實際狀況的描寫,但在具體描寫的過程中,卻忽略了對場景細節(jié)的描寫,因此即使有部分新聞記者在完成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也通常都會選擇以“白話”的方式進行報道,比如“我現在身處的位置……這里出現了……”簡單說明后,就對現場狀況做出直接報道,這樣不但導致了報道內容簡單、乏味,而且還削弱了廣大讀者的注意力,而且影響新聞報道的整體效果,非常不利于整個活動場面氣氛的形成。
現場采訪能力急需提升
電視新聞記者必須要具備現場采訪的能力,就目前的行業(yè)情況而言,主要體現出來的問題還是記者從業(yè)人員的現場采訪能力相對不足,具體為以下兩點:首先是記者從業(yè)人員在現場采訪時表現出來的提問方式是模式化的。這就成為了當前記者采訪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播出的新聞節(jié)目中模式化的采訪很常見,例如在對某一事件進行采訪的時候會提問類似于“您對這個事件持怎樣的看法?”“能麻煩您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事情的經過嗎?”這樣的問題。這樣的提問方式是開放式的,在記者采訪提問得以充分發(fā)揮的同時使得被采訪者無法對采訪的問題提起重視。而就記者和采訪的對象來講,記者在進行采訪工作的時候應該以具體的對象和事件為依據展開,提問要有針對性。其次,在采訪中過分依賴模式化的采訪,就會讓采訪的質量無法滿足播出的要求,且對于新聞事件的繼續(xù)深入了解產生不利的影響,同時受訪者的回答也可能無法滿足問題的需要,造成回答不切題、不充分以及缺乏深度等現象。
判斷及應變能力有待提高
就目前的廣電新聞直播節(jié)目情況來看,新聞記者的整體水平參差不齊,且在廣電新聞直播的過程中,僅有少數的記者具備了相當豐富的從業(yè)經驗,能夠從容、冷靜地應對在新聞轉播過程中產生的突發(fā)性問題,但對從業(yè)經驗相對較少的出鏡記者,他們的現場判斷能力與反應能力應進一步提高。
評論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多數情況下經驗豐富的記者會告知新入行的記者們對于新聞的報道要側重于對事實的展現,避免在事實陳述中添加過多的個人情感,從而對事件的真實性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新入行的記者還可能會因為錯誤的個人評論導致輿論向著無法預見的方向發(fā)展。但記者的合理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新聞的采訪內容更加充實,在報道中可以對人民群眾形成良好的引導。電視新聞記者在對于事件進行深入報道的過程中,需要具備非常強的現場收集能力、對事件和信息的梳理能力、對問題的分析和對信息的傳遞能力等。然而縱觀行業(yè)現狀,一些新聞記者的評論能力還非常薄弱,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新媒體時代對電視新聞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提出更高要求
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
新媒體時代加強了受眾與消息發(fā)布者之間的互動性,受眾可以隨著某些熱點事件發(fā)表建議并上傳網絡。如果電視新聞記者政治素質不高,就可能曲解國家的政策方針,甚至錯誤地傳達,誤導受眾的理解。若是電視新聞記者政治素質不高,其在報道中反映民情就很容易出現表達偏差等問題,不利于民生問題的實際解決,也不利于百姓與政府之間信任的建立。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要求電視新聞記者有過硬的政治素質。
更強的職業(yè)道德觀念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不同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愈發(fā)激烈。電視新聞記者在挖掘新聞、報道新聞的同時也會更加關注事件的收視率與關注度。一些電視新聞記者為了謀取更高的關注度會對某些事件進行“加工改造”。身處不同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及關注的重心也會存在區(qū)別,而優(yōu)質的新聞信息往往是能夠滿足受眾獲取新聞的需求、反映整個社會普遍現象的。正因為如此,電視新聞記者只有守住了自己的職業(yè)底線,才能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可。
更全面的專業(yè)技能
在傳統媒體的時代,電視新聞記者的主要工作包括采訪、寫作、編輯等。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途徑已不僅局限于紙媒和傳統的電視媒體,還包括以手機、電腦等為載體的新媒體,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記者還需要具備拍照、攝像、新媒體編輯等能力。同時,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還需要具備深度報道的能力。近幾年,我國自媒體的數量激增,電視新聞記者的行業(yè)競爭越來越大,受眾對于新聞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深度報道能力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選題策劃時的深度與廣度。受眾關注更多的是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話題,另一方面,雖然在新媒體時代自媒體平臺眾多,但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體發(fā)布的信息大多具有分散性,不利于受眾系統性、深入地閱讀新聞。因此,在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還需要具備整合多方資源的能力,為受眾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信息服務。
新媒體視域下提升電視新聞記者職業(yè)素養(yǎng)的措施
強化政治素養(yǎng)
政治素養(yǎng)需要日復一日地積累與學習。在新媒體視域下,電視新聞記者應積極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提高自身政治修養(yǎng)。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電視新聞記者只有自身具備了更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才能更好地選擇信息、傳遞信息,在全社會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應該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在閑暇之余靜下心來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電視新聞記者還應多學習國家政策方針。電視新聞記者應該多閱讀黨報及其他主流媒體的期刊報紙,及時了解國家發(fā)布的各項政策法規(guī),并深入研究、領會國家機關意圖,將正確的思想傳遞給受眾,電視新聞記者只有深刻領會國家政策法規(guī),才能正確地將國家意志傳遞給受眾,完成上傳下達的光榮使命。
增強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對于任何職業(yè)而言,職業(yè)道德都是被經常提及的問題,提高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為新聞記者的工作提供較好的前提和保障,提高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首先,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要避免虛假的新聞信息,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就同一事件而言,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電視新聞記者只有客觀公正地闡述新聞事實,才能引導正確的輿論導向,幫助受眾正確認定事實。同時,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之前還應深入調查,對整個事件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確保所報道出來的信息是真實有效的。另外,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應該秉持正確的從業(yè)態(tài)度。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傳遞信息、接收信息都變得更加便捷,信息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錯誤的言論會在短時間內迅速發(fā)酵,影響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所以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更應該端正態(tài)度,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堅守職業(yè)道德,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理念。同時,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采訪時還應堅定立場,不可被受訪對象的言論左右,更不能在報道當中摻入個人情緒,影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
提高專業(yè)技能水平
新媒體時代中的新聞傳播渠道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讓新聞記者從業(yè)人員在專業(yè)的技能上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電視新聞記者應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新媒體視域之下,新聞信息有著更加多元化的特點,有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有雞毛蒜皮的小事,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應該具備從眾多信息當中搜尋有價值的新聞的能力,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具備更高的新聞敏感性,能夠迅速從豐富的信息庫當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實際上,新聞敏感性與電視新聞記者的基本功是分不開的,需要電視新聞記者加強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了解什么是受眾需要的、什么是時代需要的,從而提高新聞敏感性。第二,電視新聞記者需提高寫作能力。由于媒體平臺眾多而新聞信息的數量有限,各平臺報道的新聞難免出現同質化現象,電視新聞記者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提高寫作能力。最后,新媒體視域之下電視新聞記者還應做到一專多能,加強對攝影、剪輯、新媒體制作等技能的學習。新聞報道的渠道早已不再局限于紙媒、電視報道等傳統媒體,而在新媒體平臺上,只有精美的畫面、流暢的剪輯才能博得受眾的喜愛。因此電視新聞記者除了學習自身專業(yè)知識之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編導技能,從而對自身的專業(yè)技能進一步提升。
新媒體的發(fā)展給媒體行業(y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電視新聞記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正是因為如此,電視新聞記者更應該迎潮流而上,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弘揚正確價值導向,提高受眾的好評度。相關媒體平臺也應加強外部監(jiān)管,有效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優(yōu)化電視新聞記者行業(yè)的從業(yè)環(huán)境。各方共同努力,促進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