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花
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漢字就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隨著近幾年素質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在要求高素質人才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也需要對我國漢字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特別是小學生群體。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具有極具特色的性格特征和學習興趣,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研究表明,以形象的教學方法引導小學生識字是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漢字的高效教學手段。小學生正處于語文學習啟蒙階段,學習漢字是其小學教育階段最基本的課程內容,如何從字源演變引導小學生識字是教師現(xiàn)階段需要探索的問題。本文以分析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現(xiàn)狀為基礎,討論字源識字教學的實踐意義,并提出將字源融入小學識字課堂的策略。
一、小學語文字源識字教學課堂現(xiàn)狀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識字教學的課堂中,教學方式枯燥缺乏創(chuàng)新,教師沒有思考適合小學生接收的教學策略,而是常常選擇從課文中挑出重點詞匯,并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開始學習生字:第一步,標注拼音,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發(fā)音;第二步,拆分字體的結構,認識偏旁部首并區(qū)分字體結構類別;第三步,形近字辨別,區(qū)別相似易混字詞;第四步,引導學生組詞,加深印象。而在小學生心中,學習是充滿趣味并且具有非常大吸引力的過程,如果只是乏味地將漢字教給學生,形成一種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其實并不能達到預期中的教學質量。根據皮亞杰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可知,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采用適當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趣愛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特別是在認識漢字的過程中教師更要主動發(fā)現(xiàn)教學趣味性的意義并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因為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趣味性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在目前的識字課堂中存在著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教師的教學方式枯燥并且機械化,使得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影響了學生認識漢字的能動性。除此以外,語文課堂教學的設計不夠合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壓力。漢字的教學要在滿足學生認識漢字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漢字的演變和起源,形象化的教學方式是最適合小學生學齡階段的需求的。
二、字源識字教學模式的實踐意義
將字源識字的教學模式融入到語文課堂中,具有非常高價值的實踐意義。首先,可以引導語文教師更深刻地體會教材內容的思想情感和引申的含義,因為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教師對文章的理解直接地決定著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知識的吸收,在教師充分了解到字源識字的教學方法后可以選擇更適合學生接受能力的漢字教學方法,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課堂學習成果。通過上述方式,教師對教材進行熟讀精讀,再充分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種教課形式,對教案進行修改校正,以便在課堂上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得師生合作更加默契。
其次,字源識字教學方法可以使得學生感悟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油然而生驕傲之情。不同的漢字有著各不相同的起源歷史,更代表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教師通過介紹字源的識字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對我國的漢字文化有更深刻的認知和更多的好奇心,以此促進學生對語文課堂的熱愛。
三、開展小學語文字源識字教學的策略
1. 溯源,從部首開始
我國的漢字是象形字,每一個字的結構組成都有它獨特的歷史含義,當學生充分了解漢字的部首是如何起源時,學生學習漢字的好奇心就從此產生了。
漢字和甲骨文有著不可脫離的關系,如今我們所熟悉的漢字是甲骨文的簡化版本和改良版本。教師需要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個別漢字的甲骨文書寫方式以及小篆書寫方式,在發(fā)現(xiàn)字體的部首有著非常形象化的來源時,教師可以著重將這類漢字單獨為學生進行介紹,主要的教學方式就是結合甲骨文和小篆書寫。教師可以采用聯(lián)想和想象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漢字部首在簡化之前的書寫方式以及它代表的含義。在這樣充滿趣味性和探索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會將漢字的書寫方式熟記于心,同時還學習了漢字偏旁部首的來源。因此,教師帶領學生探索偏旁部首的來源時,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認識和了解,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例如,在教育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當中常常出現(xiàn)需要學生辨析形近字名字的課后練習要求:“襪”的偏旁是學生容易犯錯的一點,因為學生沒有了解到偏旁的含義對整個漢字有著不可缺少的決定性作用。在這時教師需要將“襪”的偏旁部首拆開即“衣”和“末”,并引導學生領會“衣”在作為偏旁部首的時候需要在字形上做出一些改動。既然“襪”是和衣服相關的,那么在書寫的時候就要寫成“衣”字旁而不是“示”字旁。再以“馬”為例,可以播放《羋月傳》中秦王教羋月七國的“馬”字的書寫,通過視頻加上教師在黑板書寫,使得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樣生動又形象的漢字教學方式下,學生一定能夠充分地熟記生字并且對漢字的結構組成牢記于心,不容易將結構相似的漢字混淆。
2. 溯源,注重詞匯語境
在實際的學習漢字過程當中,由于小學生處于學習漢字的啟蒙階段,不熟練的漢字書寫使得學生往往將漢字的偏旁部首寫錯,特別是在聽寫訓練時將形聲字混淆。
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漢字時,除了重點學習漢字的來源,還需要注重詞匯的語境以及詞匯的來源。只有充分了解詞匯在語境中的使用情況并且對于詞匯的出處來源典故熟悉之后,學生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為什么一個詞匯是由特定的兩個字組成的,進而減小錯別字出現(xiàn)的概率,讓學生把漢字徹底地認識透徹。因為在眾多的漢字中,每一個漢字的代表含義都有著特別的歷史文化背景。當學生一邊學習漢字一邊了解詞匯的來源時,不僅提高了學生對于課堂的注意力,也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
例如,在教育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當中,“鍛煉”二字常常被學生錯記為“緞練”,有一部分原因是“練習”中“練”較為常見,所以它的書寫方式會誤導學生的記憶,更主要的原因是學生不知道“鍛煉”二字的來源。因此,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考慮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問題的根本原因。教師可以教給學生“鍛煉”在《論衡 率性》中的含義是冶煉鍛造,因為鋼鐵的鍛造需要在高溫下進行,因此“煉”字的部首是火字旁?!板憻挕弊畛醯囊馑际菍Φ逗蛣Φ拇驌翦懺?,后來人們慢慢給它賦予了體育運動的含義。而人們平時的體育運動是為了讓身體更加強壯,也是一種需要長時間作用的過程,所以學生就可以牢記體育運動的“鍛煉”是火字旁。只要教師尋找合適的策略向學生介紹詞匯語境,并從中追溯字源,學生一定能夠將形近字區(qū)分開。
3. 溯源,注重課堂靈活性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漢字學習課堂,教師除了從教材中選取相適應的生字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還需要借助其他工具為學生形象地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和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
在小學生語文課堂中,圖片和圖畫等有直觀性的教材用具能夠激發(fā)學生大腦皮層記憶,讓學生將漢字的結構和含義通過形象記憶的方式充分理解并達到記憶背誦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就可以選擇使用圖片來引導學生學習象形字,比如和人身體器官相關聯(lián)的漢字:眼、口、鼻;需要手去參與其中動作的漢字:推、拉、拖;需要腳去參與其中動作的漢字:踢、踹、踏。教師在向學生介紹生字時,將多媒體信息應用技術和課堂聯(lián)系起來,并且用多媒體屏幕向學生展示圖片,圖片可以設置為將象形字拆分為兩個部分的樣式。比如:“踢”就可以將足字旁變換為一個腳的圖畫,但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圖畫的結構形狀必須要和原始字體的筆畫相似,這樣才能保證學生不會受到圖畫的影響而忘記漢字的正確偏旁部首。
除了通過圖片展示加深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口訣背誦的方式讓學生充分記憶漢字的結構和書寫順序,因為小學生在初次接觸漢字時,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識字記憶系統(tǒng),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些適合小學生記憶和學習特點的教學方式深刻的引導學生識字,圖畫聯(lián)想記憶法就可以被推廣至小學語文課堂中。比如:“人靠樹——休、三人堆——眾、眼睛水——淚”,也就是將兩個或是兩個以上的漢字結合成一個新的漢字,教師需要借助小學生對圖畫有更高的興趣和更敏感的記憶力這一特點教學生字。例如:帶領學生設計口訣或兒歌來充分地調動小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將字體結構充分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可以增加學生的漢字積累。
4. 溯源,注重適度性
在部編版語文教材內容中有幾千個要求學生掌握的漢字,但是教師應該要清楚選取字源識字法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更多、更好地學習漢字。引導小學生學習漢字不僅需要教師具備優(yōu)秀出色的教學技能和充分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同時也需要教師擁有鉆研和探索的職業(yè)精神,對目前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和完善,并不斷找尋適合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漢字教學策略。
字源識字法是一種與小學生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相匹配的識字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擴大參考資料范圍,尋求相關課內外學習資料,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資源識字的課堂學習模式,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也會存在局限,因為任何一種教學手段都具有兩面性。教師絕不能為了字源識字而不知變通地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尋找相關的學習資源上。漢字本身就是在很多復雜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并演變的文化符號,不可能每一種漢字都適合于字源識字。因為小學生的學習習慣處在啟蒙狀態(tài),如果教師刻意地將不合理的字源背景知識強行地灌輸于學生,會干擾學生正常的學習狀態(tài)并將不科學的學習思維傳遞給學生。
因此,在使用字源識字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入資源的歷史背景時要控制好“度”,理性地思考字源識字法是否適合某課堂學習內容,雖然小學生字源識字教學模式具有相當高的實踐價值和意義,但教師在課堂中需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思維角度科學合理地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構造課堂流程,充分活躍學生對于識字的主動性,明確教學目標,注重教學的“度”。
結語
漢字是我國的文化名片,漢字教學應從娃娃抓起。在社會文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教師需要不斷地摸索適合小學生識字學習的教學方法,不斷地探索字源識字在教學課堂中的科學運用,為小學生群體學習漢字做好啟蒙工作并為日后學習奠定扎實的漢字積累,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此外,還需要讓學生知曉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能夠學好中國字、講好中國話,做一名符合新時代特征的優(yōu)秀的共產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