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好英語語言并加以運用一直是英語課程最主要的任務,但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國際交流的加深,英語語言開始承擔輸入和輸出的雙向功能。所謂跨文化交流是指中西方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傳播與碰撞。對大學生而言,既要學習借鑒外來的文化,也要傳播傳頌本國文化。從當前大學英語教材編排來看,內(nèi)容大多涉及的是英美國家文化及其人文價值觀,因而需要英語教師加強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guān)鍵詞:中國文化;傳播;傳頌;中國故事
作者簡介:彭錦(1986.03-),女,湖南岳陽人,昆明理工大學津橋?qū)W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一、引言
新形勢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高校英語課程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語言平臺,使其能參與國際社會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傳頌中國故事,進而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語言學習的目的不再僅是輸入更需要輸出。蔡基剛提出,外語界這幾年一直堅持自身學科發(fā)展,輕視社會需求,強調(diào)外語需要“回歸人文學科屬性”和“人文教育價值取向”,因而大學英語課堂絕不再僅僅是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西方文化的學習,更需要學生通過學習對中國文化進行詮釋,需要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能夠?qū)⑺鶎W的內(nèi)容服務于中國文化的傳播,自主運用國際通用語言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
二、大學英語課程特點
大學英語是一門實用性的公共基礎課,這一階段的英語學習是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語言能力的關(guān)鍵時期,有利于提升學生畢業(yè)后的就業(yè)競爭力。大學英語課程的最大的特點是覆蓋學生廣——涉及全校各專業(yè),開課時間長——一般為四個學期,教學內(nèi)容涵蓋英語語言知識和中西方文化,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門素質(zhì)教育課程。大學英語的教學內(nèi)容包含詞匯、句型、語法、篇章,同時也細化為聽、說、讀、寫、譯等模塊,側(cè)重于語言知識以及西方文化。近年來,外語教育工作者也開始重視要將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工具來向世人呈現(xiàn)中國文化。然而英語教材的編排多錄用英語國家相關(guān)文章,很少涉及中國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內(nèi)容。因此要想在授課過程中輸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活動當中融入中國文化相關(guān)內(nèi)容,進行對比講解,同時要鼓勵學生對中國文化內(nèi)容展開挖掘和講述,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
三、《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中的文化內(nèi)容
英語教材的編寫要將語言和文化融合,英語教師需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Cortazzi和Jin曾從地域上把教材文化分為母語文化,目的語文化和世界文化。當把英語作為目的語進行學習時,世界文化則泛指英語及非英語國家所使用的各種英語。Byram從文化教學角度把文化內(nèi)容分為以下九大類:社會身份與社會集體,社會交往,信念與行為,社會與政治體系,社會化與生活圈,國家歷史,國家地理,定勢與國家認同,國家文化遺產(chǎn)。依據(jù)這樣的劃分,《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的內(nèi)容編排如下:第一、二、三、單元通過名人奮斗故事,展示信念與行為相關(guān)內(nèi)容,第四單元涉及日常行為和宗教信仰相關(guān)內(nèi)容;第六單元涉及社會化和生活圈相關(guān)內(nèi)容,引申到職業(yè)道德;第六單元講述二戰(zhàn)故事,涉及國家歷史;第七單元談論國家時政,講述全球經(jīng)濟危機對美國的影響;第八單元則是中美教育文化對比。
從教材編排可以看出,文章多引自英美國家,內(nèi)容多是關(guān)于英語語言國家的故事和文化習俗。對大學生而言,多了解和認識目的語文化,顯然能拓寬國際視野,增強知識儲備,提升交際能力。然而跨文化交際應是雙向文化的傳播、碰撞和交流,英語課程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教材基礎上適當補充引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發(fā)揮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橋梁作用。如在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中國人自己通過奮斗取得成功的故事,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為我國的發(fā)展作出貢獻;在第四單元講述旅行的意義的基礎上探討中國作為東方文明古國,哪些文化名城承載著中國的歷史根脈,傳承著中華文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第八單元,從中西教育方式的差異對比中探討孔子的教育理念對中國教育的影響等。
因而,教材內(nèi)容中的西方文化是引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中國文化輸出作為語言學習的目的,通過學習豐富語言表達,做好中國文化的傳播。
四、案例分析
本文將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3》第一單元的教學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內(nèi)容的同時學會傳播中國文化相關(guān)內(nèi)容。課文是對國外名人堅持不懈、努力奮斗、不屈不撓的故事進行闡述。教師應結(jié)合中國先進人物的事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局觀。
本次案例課分為兩節(jié)課,共80分鐘。
第一課時:
導入文章主題“成功的秘訣有哪些”。教師通過引用袁隆平、鐘南山等人物事跡來激發(fā)學生思考:成功需要具備哪些品質(zhì),什么才是成功的秘訣?開展“頭腦風暴”,激發(fā)學生用已有語言知識進行表達。
閱讀技巧的訓練過程要求學生通過泛讀快速理出文中提到四個名人的事例,找出他們遭遇困難卻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以文中短語“preclude sb. from doing”的表達學習為例,筆者引入中國俗語“有志者事竟成”的翻譯“Nothing can preclude a willing heart from achieving success”。這是“有意義輸入”。故事講述輔以品質(zhì)宣揚,能使得學生語言記憶更深刻,同時“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勤奮的品格,永不放棄和堅強的意志也正是成功不可或缺的秘訣,很好地契合了文章主題。
舉一反三,筆者引導學生以故事講述作為語言輸出的橋梁來進行思政德育。國內(nèi)無數(shù)的名人志士,每個人的成功都經(jīng)歷了曲折艱辛,耳熟能詳?shù)墓适?,如項羽的破釜沉舟、匡衡的鑿壁借光、中國女排取得奧運冠軍等。借用上一環(huán)節(jié)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這一環(huán)節(jié)將由學生進行自由表達,同時總結(jié)分析他們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品質(zhì),如項羽成功的秘訣是堅定的決心,匡衡靠的是勤奮, 中國女排的“不放棄”。這一環(huán)節(jié)既實現(xiàn)了語言的有效輸出,同時引導學生回顧了我國一些人物的優(yōu)秀品格,傳播了中國故事。
最后,進行中外名句的翻譯活動。句子的選擇仍然要貼合成功的品質(zhì)這一主題。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Hard-working is the boat to the endless sea of learning”“有志者事竟成——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本次課從閱讀文章開始,首先對文章內(nèi)容和框架進行分析,然后進行語言輸入,再到語言輸出,整個教學過程做到了英語授課中的三大要素:文章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解析,語言儲備以及語言應用。本次課的思政元素就是了解成功道路的艱辛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品質(zhì)。
第二課時,利用文中中國外名人故事為引子,來講述傳頌中國故事。
第一步,用中國俗語翻譯活動進行導入。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中體現(xiàn)了perseverance,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折射了accumulation的,“業(yè)精于勤荒于嬉”中傳達了hardship,這些智慧都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日常生產(chǎn)作息中積累下來的財富。
第二步,進行寫作拓展——講述中國故事。展示《長津湖》中的冰雕連、袁隆平、張桂梅、中國女排等人物圖片,要學生用英語歸納他們身上的共同品質(zhì),即吃苦耐勞、積極向上、堅持不懈,這些本就是中華民族寶貴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使得他們的故事值得在時間和地域范圍上永遠傳頌。英語課堂要賦予學生是用另一種語言來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精髓的能力。
接下來,結(jié)合原文,進行寫作。先做語言、技巧和觀點的輸入,從篇章細化到段落,再到句子、意群、詞匯。原文是舉例議論文,這需要進行范例的選擇和排列,從而搭建篇章的框架。從輸入原則出發(fā),精讀是讀詞讀句讀意義。通過精讀引導學生做好語言上的儲備,為中國故事的講述打好基礎。結(jié)合上節(jié)課泛讀中學生已學習到的詞匯知識,挑選一些做語言講解和擴展。寫作以分組進行,每組圍繞一個中國英雄人物的故事,進行模仿寫作,要求運用課文中出現(xiàn)的語言表述。
五、結(jié)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庇⒄Z教材的編寫一直是以語言為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然而隨著社會發(fā)展,當代大學生更需要承擔起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故事”,這需要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探索,做到舉一反三。因而大學英語教師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意識到英語課堂中中國文化輸入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不同文化的差異和價值,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學習和交流,同時在跨文化交際中保持文化自信,做好中國故事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李韶麗.論英語教學中不可忽視中國本土文化輸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1):95-96.
[2]劉長江.談外語教育中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兼容并舉[J].外語界,2003(4):14-18.
[3]江海云.文化導入對高校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J].校園英語,2018(29):20.
[4]劉蓮東.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J].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職業(yè)教育),2020(2):61-62.
[5]陳慧.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8):119-121.
[6]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nèi)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外語研究,2021(3):52-57.
[7]Byram M, Morgan C. Teaching-and-Learning Language-and-Cultur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4.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程式化語言應用于大學英語寫作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22J108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