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飛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跟學生的生活貼得很近,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育至關重要。要落實減負提質增效的要求,切實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需創(chuàng)設知行合一的實踐途徑,引導學生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成人成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活動中編排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小調查”是學生參與實踐的很好途徑。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本學科中特有的“小調查”,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激發(fā)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達成教育目標。
一、“小調查”的定義
所謂“小調查”是指通過觀察、訪談、收集、比較、查閱、體驗等方法了解身邊的人、事、物等,從中獲得知識、能力、認知等,進而提高調查者的道德與法治的認識、修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綜合素養(yǎng)?!靶≌{查”重點是“小”,通過小活動、小議題,構建學生不斷獲得、豐富、擴大道德生活經驗的過程,引導、幫助、支持學生自我發(fā)展。
二、開展“小調查”的目的
小調查不同于具有系統(tǒng)、科學的調查,而是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設計各種實踐活動,盡量讓學生去分析、理解、體驗,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合作探索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成長、文明素質的養(yǎng)成。此外,通過小調查活動,減少教師的說教,增加學生的體驗與領悟,無需在反復地練習、誦讀、說教中升華認識,從而達到減負提質增效的育人目標。例如在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3課《做學習的主人》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對自我學習潛力的認識,根據(jù)本班學生自信心不足的特點,筆者設計了“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學習潛力,但有時候我們自己卻不知道,請同學、老師、家長幫忙找找看”這樣一份小調查,通過與別人的交流,明確自己的學習潛力,獲得別人的鼓勵,重拾信心。這樣的活動勝于說教,勝于不著邊際的客套的鼓勵,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和學習他人、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優(yōu)點的文明素養(yǎng)。
三、開展“小調查”的要點
1. “小調查”目標要精確化。
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這是我們思政教師必須要明確的總目標。分課時目標是這個總目標體系內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完成課時目標,策略、途徑是多樣的,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材施教,更要有的放矢。有鑒于此,教師可用好“小調查”,同時注意調查目標要精確化。目標精確化的“小調查”是道德與法治教學減負提質增效的重要因素。所謂目標精確化,是指根據(jù)教材中列舉的“小調查”,放到“我”這所學校、“我”這個班級,甚至班級中不同的學生中時,都要把它精確化。各地學校差別很大,即使在同一個城市,校際差別也很大,做同樣主題的“小調查”,重點也不同。目標精確的“小調查”在題目設定上要緊扣課程教學目標的需要、緊扣當下學生道德品質發(fā)展的需要,出好題、出精題、少出題,讓學生以最少的時間、精力去參與“小調查”活動,去獲得信息與體驗、感受,減輕學生的負擔,達到最好的效果,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服務,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服務。例如,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學習伴我成長》一課中調查“大人們還在學什么”,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人應該不斷地學習,初步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根據(jù)這個目標,教材在“小調查”中設置了“調查對象”“調查內容”“我的發(fā)現(xiàn)”這三個項目內容。教師在指導學生調查實踐時,重點要引導學生思考“我的發(fā)現(xiàn)”這項內容,緊扣德育目標精確指導、精準發(fā)力,讓學生領會“學無止境”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意識。這樣的調查目標精確,可使調查效果事半功倍,勝于說教。
2. “小調查”內容要生活化。
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情感層面,也有理性和行動方面的經驗。然而,自發(fā)的經驗往往具有模糊、不明晰、片段化的特點。生活化的“小調查”站在兒童的立場,引導兒童回顧生活經驗,能夠幫助學生自覺地、有意識地再現(xiàn)生活情境、提煉其生活經驗,是學生和生活開展“對話”的橋梁,是道德素養(yǎng)走進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它克服了單一刻板的呈現(xiàn)方式,注重兒童內心感受,通過感知、比較、反思,使這種生活經驗納入力行層面,為進一步促進兒童的道德發(fā)展奠基。生活化的“小調查”著眼于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學校生活的調查了解,可以是家庭中的人或事,也可以是校園生活中的物和人,還可以是社會生活的現(xiàn)象、話題等。這樣學生做起“小調查”就有興趣,更容易得心應手。例如,按時間順序列成一份表格調查爸爸、媽媽一天中所做的事情,這樣一份小調查,學生可以通過自主觀察父母一天的活動,也可以通過問詢父母本人,還可以通過家中的老人等來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與生活。如此,學生做得到、問得來、查得著,更容易了解爸爸、媽媽的工作的辛苦、家務的繁雜,產生感恩之心,培養(yǎng)愛勞動的習慣。這既能拉近學生與家長的親情,又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
3. “小調查”過程和方式要多元化。
落實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關鍵是看過程。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的不同情境、學生的實際情況,用好多種多樣的“小調查”方法,把教材轉化為“小調查”的教學過程。這個過程要在了解學生上下功夫、要在了解不同的調查情境上下功夫,靈活多樣地開展“小調查”,才能讓學生在不同的方式下產生興趣,在調查活動過程中達成立德樹人的目標。同時,多元化的過程、多樣化的“小調查”能激發(fā)學生的調查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如此便擺脫了說教的風格,讓教師成為學生“學德”的輔助者、指導者、組織者,使學與教在具體的調查活動中互動共生。
“小調查”的方式有采訪式小調查、觀察式小調查、體驗式小調查、查閱式小調查、比較式小調查等。采用哪種方式開展“小調查”要因材施教、因事而異。例如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下冊第8課《大家的“朋友”》,教師可在“善待我們的‘朋友”這一課時前開展公共設施小調查,從“公共設施”“是否損壞”“委屈”這三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用“觀察式小調查”,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公共設施損壞情況,去聯(lián)想公共設施受到的委屈,從而產生人物共情,了解公共設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愛護公共設施的意識。當然,此處的“小調查”還可以用“采訪式”。有些學生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中公共設施之前多有損壞,而目前卻比較良好,那就可以通過采訪長輩,以長輩之口描述其所見公共設施的過去與現(xiàn)在之差距,來感受公共設施的變遷,人民文明素質的提升,從而反哺學生提高愛護公共設施、感恩社會的意識。可見,選擇什么樣的小調查方式沒有定式,教師要充分貫徹有教無類的原則。只要能減負提質增效,我們就可以積極采用。
思政課的根本任務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過程是知行合一的過程?!靶≌{查”無疑是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較好途徑,是學生踐行真知灼見、減負提質增效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要重視“小調查”的意義與運用,以之促進學生發(fā)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廨院小學 ? ? ? 本專輯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