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麟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理解能力提升的初級階段,也是打好閱讀基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應讓學生博覽群書,并為學生構建一個長效閱讀機制,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群文閱讀是指以一個議題為標準,選擇多篇文章組合,以供學生閱讀、理解,意在提高學生的文字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本文分析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好地對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教學,以期提高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小學;群文閱讀
一、凝練聚合,生成議題
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注意為學生構建一個群文閱讀議題模式,為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夯實基礎。作為群文閱讀的內在邏輯支撐和教學出發(fā)點,合理確定議題是學生開展群文閱讀的重要基礎。教師可以結合小學語文教材為學生構建群文閱讀體系,可以將教材中的某一篇文章,作為主要閱讀內容,以此為依據,為學生選擇更加豐富、多元的閱讀題目,以此形成課內與課外相融合的群文閱讀內容。
例如在閱讀《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由于這是一篇游記,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尋找一些課外讀物與本篇課文組成群文,以供學生進行閱讀。教師也可以根據文章的作者為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內容,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葉圣陶,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爬山虎的腳》《小小的船》等課文,讓學生通過閱讀葉圣陶更多的作品,領略葉圣陶的行文風格。
二、思維轉換,提高能力
對小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引導,其目的在于豐富學生的閱讀內涵,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對閱讀內容進行理解。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群文的過程中,應注意提高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尋找群文閱讀內容中的相同點,也要尋找群文閱讀中的不同點,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物描寫一組》知識內容時,這是一篇引導學生認知不同人物性格特征的文章,比如“初見林黛玉”“胖墩和小嘎子的摔跤比賽”等內容,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內容,然后讓學生進行引申閱讀,可以閱讀原著內容,以此更加深入理解課文中描寫的人物性格特征,并對不同人物的性格進行對比,以此提高學生的群文閱讀分析能力。
三、讀寫結合,強化表達
閱讀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教師應通過群文閱讀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支持體系,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通過量的積累實現質的突破。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群文閱讀內容,也可以鼓勵學生選擇一篇課內或課外自己喜歡的文章,并以此為依據自行尋找閱讀素材,組成群文閱讀內容。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閱讀的所有文章進行歸納總結,寫出綜合讀后感;也可以模仿群文閱讀內容,寫一篇主題作文,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群文閱讀內容,并對閱讀內容進行分類,比如游記類、寫景類、抒情類、人物類、科普類等,如科普類的群文閱讀可以包括《昆蟲記》《科學啟蒙》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選擇群文閱讀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相關閱讀內容的讀后感或小故事,以此提高以讀促寫的教學效率,在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拓展延伸,兼顧內外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曾經提到過,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三分需要依靠課內,七分需要依靠課外。課內教學只是幫助學生走進語文世界的大門,而課外才能真正體現語文學習精彩紛呈、奇觀壯麗的特點,如果能夠有效連接課外學習以及課內學習,學生的群文閱讀也能插上飛翔的翅膀。但是從很多語文教師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在參與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閱讀方法不合理、閱讀種類受限、閱讀狀態(tài)被動等方面的問題依然亟須解決。教師組織的群文閱讀活動不能局限于課內,也需要重視向課外延伸,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的深度以及廣度,提升學生閱讀的厚度,使學生在參與群文閱讀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的精彩體驗,使得閱讀教學的目標能夠真正有效達成。
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就可以合理應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將一些課外的教學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推薦閱讀的篇目可以包括張碧的《廬山瀑布》、范仲淹的《廬山瀑布》以及徐凝的《廬山瀑布》等篇目,同時組織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對課外篇目進行學習,使學生真正能夠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實現知識儲備的豐富,不僅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使課內教學目標有效達成,還能通過課外閱讀的方式拓展學生的視野。
五、點面結合,強化關聯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局限于教材是最為顯著的一個弊端,而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則可以嘗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自身具備一定的文章篩選能力。從長期教學實踐的角度來分析,在組織學生參與群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能夠為學生構建博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群文閱讀教學體系,一方面要能夠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另一方面要避免學生雜亂無章地進行群文閱讀,教師應該充分突出教材的中心地位,依照一定的原則進行文章分類。以上述為基礎,始終堅持以點帶面的基本原則,真正實現逐步鋪開。從具體實施的角度來分析,如果學生在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圍繞的是同一主題,教師則需要能夠從文章的寫作手法、人文內涵以及文章內容等角度出發(fā),確定文章之間的關聯點,并以所確定的關聯點為基礎,組織學生展開群文閱讀。
例如教師在教學《陶罐和鐵罐》這篇文章時,本篇文章屬于一篇寓言故事,文本不僅具有較強的故事性,還具有較強的啟發(fā)性。實際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以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為依托,在文本教學的過程中教會學生閱讀寓言的方法,同時為學生提供一些具有一定啟發(fā)性并且適合他們閱讀的故事,組織學生自主進行閱讀。通過以點帶面的閱讀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強化課內文本以及課外文本之間的關聯,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學生對于寓言這種文本特點的理解,進而為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打好基礎。
六、組織活動,強調參與
群文閱讀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科學化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其中實踐活動形式被教師廣泛運用,并得到了較強的教學效果反饋。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效果,將群文閱讀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教師可以通過活動的形式,促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進行學習。閱讀活動的開展不僅是提升學生理解能力,豐富學生閱讀內容的有效方式,更是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及溝通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小學語文《獵人海力布》一課的教學中,以了解文中描寫人物言行和心理活動的詞句,并體會海力布熱心助人及舍己救人的高貴品質為主要閱讀教學目標。根據本課內容對學生展開活動教學,可以通過多元化的閱讀互動環(huán)節(jié)和內容,促使學生在豐富的閱讀環(huán)境中進一步體會課文的中心思想。充分利用豐富多元的閱讀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學習興趣,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效果,促使學生深度理解和掌握相關閱讀內容,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生核心素質水平的教育目標。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不同題材的書籍,以此豐富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得到突破性提升,也可以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靈活運用文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何達志.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分析初探[J]. 教育教學論壇,2020(49):297-298.
[2]張紅,夏玉鳳. 小學語文教材內外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索[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5):129-130.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