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初引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的教學制度正在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其中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也更加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展開教學。小學時期正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作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黃金時期。因此,本文將圍繞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來展開分析。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策略
一、新課標下注重和培養(yǎng)學生自身語言積累能力的分析
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葉圣陶也曾說:“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積累”的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各種形式,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語言積累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背誦自己認為優(yōu)美的詞語和句式,讓學生間接獲取經驗、積累語言。通過這種反復的練習來感受語感以及形成寫作技巧。但是,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適當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和幫助。
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寫日記,從而達到練筆的目的,本身日記的內容是比較廣泛的,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想象力,將自己看到的事物和想法寫下來,擁有一個表達自己的空間。教師也可以多加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因為每個學生都擁有多彩的生活,但是學生卻不能將自己的多彩生活書寫出來。那么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種將自己生活和想法表達出來的能力,不管學生寫什么、學的質量怎么樣,教師都應當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鼓勵,學生才會有勇氣和信心繼續(xù)寫下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習作能力。
二、新課標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觀察手段的分析
學生習作的重點主要是對事物的觀察。觀察,在學習中可以證實某些題材和章節(jié),更重要的是,觀察作為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是發(fā)展智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新課標背景之下的習作教學必須從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例如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有要求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觀察的習作,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這一類寫作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的觀察更加真實,可以在實際的教學中詢問學生自己想觀察的事物是什么?打算怎么去觀察?也許在這時就會有很多的學生回答“小狗、螞蟻、小貓、大樹”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學生想觀察的事物是什么,只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想法和條理,教師都應當適當地鼓勵和支持學生,然后讓學生在課下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觀察,并且在下一次上課時和教師及其他同學一起分享自己的經歷和在觀察中發(fā)生的趣事,這將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的求知欲源于觀察。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問題,而發(fā)現問題又是興趣的源泉。只有面臨問題,兒童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知識才能作為一種手段,在運用中被不斷豐富,學生的抽象思維也才能得到培養(yǎng)。也就是說學生要通過觀察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非本質屬性,但是依然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這種合理的引導需要在相同的材料上開展,求同可謂是求異的前提和保障基礎,只有實現同和異兩者的有效滲透和融合,才能在本質上提升學生習作教學效果。
觀察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又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初學寫作的學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仔細觀察,積攢素材,才能有話可說,有物可寫。仔細觀察是學生寫作文的先決條件,著名作家茅盾講過:“為初學者設想,凡技巧上諸問題,固然不可不下一番功夫,但尤其不能不下一番功夫的,是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師,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首先要讓學生體驗到觀察的樂趣,享受到觀察帶來的成功的愉悅。其次,要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耐心指導學生靠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留心觀察身邊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從中抓住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一個個“為什么”的答案。學生從小養(yǎng)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并通過日記形式記錄觀察內容,將終身受益。
三、新課標背景下采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工作的分析
根據相關心理學研究,小學時期是形成良好學習興趣的黃金時期。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才會提升學生的習作興趣,將被動習作教學轉變成為學生主動學習。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前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也應利用多媒體來開展教學工作,實現將抽象的習作知識點以一種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并且在習作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視頻還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學習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裝滿昆蟲的布袋》這一篇文章時,就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比較喜歡的小動物,并且要求學生充分了解某種小動物的外形和動作。在這種教學背景下,將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使之能夠主動融入學習過程。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安排實踐任務,要求學生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拍照,然后根據照片觀察動物的主要特征,再用記錄本記錄下來。與此同時,教師可以積極地采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有針對性的視頻,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中對昆蟲的描寫手段和方式,為學生積累更多的素材。對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來說,注意力不可能保持高度集中,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應合理采用問題教學模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觀看多媒體視頻的過程中,為學生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視頻,通過這種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積累專業(yè)的習作素材,為提升自身的習作能力提供保障。
四、新課標背景下積極融入生活習作素材的分析
教師應當積極融入學生生活中的習作素材,學生的家庭是其主要的生活環(huán)境,而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教師,在實際的生活中到處都是習作的素材,學生家長一定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合理利用身邊的環(huán)境作為寫作的素材,從而引導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顯著提升學生自身對素材的分辨以及認知能力。而對教師來說,可以根據學生自身具有差異性的家庭情景來合理設計習作教學。例如教師在為學生開展“話說我們的零花錢”“我的父親母親”等實踐學習活動時,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同學平時零花錢使用的方式、思考怎樣正確使用零花錢;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都會做些什么,并且在生活中有哪些習慣和特點,然后再運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全面地表達出來。教師還應當積極地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體驗活動,從而促進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生活化的順利開展。鼓勵學生參加學校開展的實踐活動和社會活動,不僅讓學生豐富自身的生活體驗,增加自身的情感積累,還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觀博物館和文化館等,通過這一學校活動來讓學生增長自身的見識,積累更多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和教師相互交流溝通,豐富情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公園或者圖書館做志愿者等,增強學生自身的社會能力,不僅讓學生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良品德,還在實際的活動中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
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教師要及時更新和優(yōu)化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手段,順應社會的發(fā)展,積極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在提升語文習作教學質量的同時,激發(fā)學生自身的文學思維以及寫作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積極融入生活中的習作素材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體驗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張燕青,徐華軍. 笑聲連連 樂趣無限——特級教師方利民《千姿百“笑”》快樂作文課賞析[J]. 小學教學參考,2005(28):13-14.
[2]楊軼. 思維導圖輔助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實證研究[D]. 天水:天水師范學院,2019.
[3]陳曉雪.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的第三學段習作教學策略研究[D]. 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