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法律論題學的方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提供了理論支撐。法律論題學的論證思維、論證模式可以將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觀有機統(tǒng)一于司法裁判之中,增強裁判文書說理性,促使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輔相成。在融入路徑上,要以問題思維為導向確定案件類型與爭議焦點,并視12個價值觀為具體的論題目錄,通過價值提純的方法揀選適合的價值依據,在滿足價值定序的要求后,結合法教義學完成最終的裁判工作。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司法裁判;法律論題學;問題導向
中圖分類號:D9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11-0094-03
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提道“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實踐中,落實到立法、執(zhí)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個方面”。司法審判作為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既要自覺地貫徹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要塑造和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法律論題學作為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不嚴格追求法律體系化推理的論證模式似乎可以為此提供一個新的切入點,因而本文擬借助法律論題學的方法,為司法裁判釋法說理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理論上的可行路徑。
一、論題學與法律論題學
(一)論題學
就論題學的起源來看,一般認為,亞里士多德是論題學的首創(chuàng)者,在其《工具論》中的《論題篇》開篇就提出:“本篇意在尋求一種方法,借此方法,關于我們面對的任何話題,我們就能從有名望的意見進行推理,而且我們自己在提出論證時,也能避免說出矛盾之辭。”[2]他區(qū)分了四種推理,即證明、辨式演繹、爭辯推理和謬誤推理,①而論題學與辯式演繹最為接近,是從有名望的意見出發(fā)進行的推理。有名望的意見包括三種:受到所有人的認可;大部分人的認可;最有名望的顯要人士的認可。令人費解的是,在此著作中亞里士多德并未對什么是論題給出明確定義,也未提供可以直接索引的論題目錄。此后將論題學引入法學范疇的是西塞羅,他在逃亡西西里途中憑借記憶寫成了一本如何在法律領域尋找論據的著作,即《地方論》(也稱《論題術》),西塞羅在《地方論》第2章6段指出:“每一認真的論述理論都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尋找,二是判斷”[3]。而他主要討論的是第一部分,即尋找確定事物本質的前提,“一旦指出并知曉了其位置,發(fā)現其中隱藏的東西就很容易。相應地,當我們深入探討一個論據時,我們必須知曉其地方,事實上,它們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能引申出論據的地方。”根據這一點,他將“地方”定義為:“論據的淵藪?!逼鋵嶊P于什么是論題在西方也一直處于爭論狀態(tài)。舒國瀅教授對論題的界定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簡明的認識,“所謂‘論題就是辯證式論辯雙方(回答者和提問者)就某個辯證的命題或辯證的問題進行論證(立論或反駁)所尋求的論點(觀點)、事例或數據之所在地或儲存的位置?!盵4]
(二)法律論題學
1.以問題為思維導向。菲韋格認為:“法學應當被看作是一種恒久的問題爭論,也就是說,它的總體結構由問題來確定,人們反復地尋找觀點來作為問題的解答,如果上面的說法是切合實際的,那么法學的概念和命題必然以特殊的方式與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一點在具有法律內容的命題上相對容易看得出來?!盵5]因此,從法律論題學的角度看,法學勢必以問題的解決為崇高使命,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不以既有的形式推理為唯一的解決方案,也就是不只在預先確立的體系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說體系性的法學解決方法是從固定的體系A中尋找答案,那么法律論題學的解決方法就可能從體系B、體系C中選取依據,只要有助于化解糾紛就有充分的理由被引用到法學體系當中,它是為每一個問題量身打造的解決方案,避免在應對疑難案件時發(fā)生進退維谷的情況。
2.“一階論題學”與“二階論題學”相結合。菲韋格采用“一階論題學”與“二階論題學”相結合的方式確定案件可能適用的論題目錄,“一階論題學”是法官秉承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針對案件爭議,全方位思考可能適用的解決方案,且每個方案都有被平等采用的機會,這一階段的論題選擇因極其富有開放性和直覺性,不能都作為案件的審判依據,為此需要“二階論題學”來篩選合適的論題,它是對“一階論題學”所形成的論題進行匯編整理,通過論辯雙方的據理力爭,以及司法系統(tǒng)的審核認定,逐步打磨出可以信賴的論辯基點,而后將案件事實與該基點相互關聯(lián)、相互印證。
3.法律論題學論證的展開。首先,依據案件類型劃分訴訟雙方理性論辯的場域,如合同糾紛或婚姻糾紛,以便控辯雙方及司法機關可以在相互理解、充分溝通的環(huán)境中就案件所引用的論題進行闡釋論述。其次,論題目錄的確定要經過“一階論題學”與“二階論題學”相結合的篩選過程,這一過程可以確保案件的審理依據獲得民眾的普遍認同與理解,同時論題目錄的確定要有合理時限,既保證當事人擁有準備論點論據的充分時間,也不至于延宕司法案件的審理期限。最后,在完成前幾個步驟后,將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對應到揀選出的論題,完成最終的審判工作。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法律論題學方法融入司法裁判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一)融入司法裁判的可行性
1.法律論題學的思維模式可以接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道德層面的價值追求,與成文法系國家的司法審判天生具有拒斥性,成文法系國家以法制適用的明確性為目的,如果混雜具有道德性質的規(guī)范標準會影響甚至破壞已構建的法律體系大廈,但法律論題學的思維模式從前提上緩和了這種沖突,減輕了法官審理斷案時嚴格追求事實與法律規(guī)范的嚴格對應,化解了法律與道德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界限。
2.法律論題學的論證模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提供形式邏輯。法律論題學的方法是對可能引用的論題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論辯,因此是“論題”更是“辯題”,這種“辯題”由訴訟主體憑借樸素的法感提出單向度、非確定性的命題,而后通過層層論辯,不斷貼合案件事實,不斷接近爭議焦點,最終形成效力最強、最具普遍說服力的觀點、原則和規(guī)范等確定性的命題。這一過程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嚴密的理性論辯后才能獲得。
(二)融入司法裁判的必要性
1.促進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觀有機統(tǒng)一于司法審判之中。法律論題學的介入可以就當前個案找準可以援引或適用的具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在遇到沒有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可以依據時,規(guī)范法官論證過程,幫助法官在尊重事實與規(guī)范的基礎上充分闡述自由裁量權。這樣不僅可以最為公正妥當的定分止爭,也能使案件當事人心悅誠服地信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司法裁判中所發(fā)揮的影響與意義,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權威形象,促進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觀有機統(tǒng)一于司法審判之中。
2.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司法裁判文書中的說理性。釋法說理是我國司法裁判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不僅呈現了怎樣將抽象的法律規(guī)范涵射于具體案件的過程,更是幫助當事人及人民群眾了解司法判案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推理邏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司法裁判中普遍存在著形式上的適用,而沒有對其進行充分的說理論證。為此,法律論題學的方法可以合理闡釋法律價值理念,提升法律實施效果,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司法裁判中的適用,避免出現生搬硬套的情況。
3.促使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輔相成,維護社會公平正義?,F今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然形成,為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但法律永遠不可能像數學一樣精確,不能為化解社會矛盾提供細致入微的方案,誠如考夫曼所言,精確的法律認識,根本不曾有過而且將來也不會有,它永遠只是一種烏托邦[6]。因此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具有時滯性的特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正是緩和了法律的此種特性,增強了司法機關在應對疑難案件時的靈活度,而法律論題學的方法可以在更加深入地探究法律內涵的基礎上,打通法律與道德屏障,使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闡釋法律規(guī)范的目的與精神,實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目的。
三、初步構想
(一)以問題為導向明確案件類型與爭議焦點
問題意識是法律論題學論證的核心動力。在案件事實清晰、證據確鑿充分的前提下,經控辯雙方舉證質證后,使得案件類型與爭議焦點逐漸浮出水面,在這時,就可以圍繞爭點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闡述說明,從而達到解決案件爭議的目的。具體言之,第一,在司法判案中首先需辨別的是民事案件還是刑事案件抑或是行政案件,是一審案件還是二審案件抑或是再審案件,案件的不同類型與不同階段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同。例如,在民事糾紛中適用簡易程序就可以簡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適用,如果是二審案件、再審案件或疑難案件,就必須對所運用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充分的解釋與說明。第二,在確定案件類型后應對其產生的糾紛爭議進一步梳理與提煉,例如在民事案件中是合同糾紛還是侵權糾紛抑或是人身關系糾紛。此后在大的糾紛類別中篩選出具體的、核心的爭點,針對該爭點盡可能地檢索可以涵射到案件事實中的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同時提前判定可能適用到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某些具體價值觀。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可理性論辯的論題目錄
法律論題學作為一種尋找前提論點的“個別化思考”,強調發(fā)現可以援引的“論題庫”,從方法論意義上講,該“論題庫”的尋找存在或然性的特征,雖然擴充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但也隨之帶來了效率低下、無規(guī)律可循,最終造成同案不同判的后果。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由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構成的價值體系,它是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最根本的看法,是處理各種價值問題時所持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它在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起主導作用[7]。因此我們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完整的價值體系作為司法裁判論證說理部分的論題目錄,從該論題目錄中的12個具體的價值觀出發(fā),為案件爭點尋找最具說服力的論點論據。也即是說,從法律論題學的視角來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目錄已然形成,可以作為我國司法審判中援引道德準則的論題范圍,任何擬在裁判文書中適用的風俗習慣與倫理道德都必須符合上述核心價值觀中的價值要求,不能突破已有的價值目錄,這框定了法官對爭議問題進行道德評價的范圍,進而起到以案釋法、以案釋理的社會效果。
(三)對論題目錄進行價值提純
上述已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們提供了理性論辯的價值目錄,但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12個價值理念過于抽象,在司法審判中難以直接適用,所以必須對其進行解釋和說明,菲韋格“一階論題學”與“二階論題學”相結合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化解思路,順著這種思路,我們可以對已有的價值目錄進行多次數的提煉,而不必嚴格按照“一階”與“二階”兩分式的推演過程,筆者稱這種過程為“價值提純”,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始終圍繞案件爭議焦點盡可能地檢索出可以適用的價值準則,而后對已形成的價值準則域進行多次的細化和凝練,目的是為了獲得能夠使案件當事人及司法系統(tǒng)都普遍接受的解決方案,這一過程極為重要,因為其決定了案件的審判依據,左右著案件最終的審理結果。
(四)價值沖突與價值位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由多種價值觀組合而成的體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第8條的規(guī)定,刑事訴訟中的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和民事、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等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參考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訴辯理由,這意味著不同的訴訟主體都可以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自己的訴求,而這一舉措也極有可能在司法實踐中帶來價值沖突的情形,筆者認為面對價值沖突,司法機關可以遵從以下兩個原則推進審判工作,第一個原則是,國家先于社會、社會先于個人的價值位序。第二個原則是,在每一層面的價值觀中,其效力按照已有的位序依次向后排列,由強至弱。第一個原則要優(yōu)先于第二個原則。具體言之,當發(fā)生價值沖突時,首先考慮的是哪一層面的價值沖突,如果涉及不同的價值層面,則按照第一原則來處理,如果是同一層面的價值沖突,則按照第二原則來解決。例如,當個人層面的價值與國家層面的價值相沖突時,應先考慮維護國家利益,而當同一層面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應考慮位序在先的價值。當然,一般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完整的價值體系不能輕易割裂開來,應統(tǒng)籌兼顧于司法審判之中,只有在出現多種價值不可調和而又必須完成審判任務時,參照以上兩個原則。
(五)結合法教義學完成最終裁判
法教義學是當前我國法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也是司法判案的重要理論來源,就其特定立場和方法而言,指的是“對由本國立法條文和司法案例中的法規(guī)范構成的實定法秩序做出體系化解釋的法學方法?!盵8]具有邏輯性、封閉性、體系性的特點,與此不同,法律論題學追求的是個案正義,遵照著情景化的思維模式,具有開放性、批判性、全面性的特點。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第5條、第6條的規(guī)定,司法裁判首先應該依照既有的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進行推理論證,如沒有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作為依據的,參照相類似的法律規(guī)定作為依據,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起到一種價值引領、價值關照的作用,重在對裁判依據進行說理與潤色。與既有的法律體系合力協(xié)同,共同應對疑難雜癥,促使人民群眾真切地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四、結語
法律論題學作為一種從論題學當中衍生而來的法律方法,具有突破既有法律體系,區(qū)別傳統(tǒng)法律方法,追求個案正義的特點,這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司法裁判奠定了學理基礎,具有理論與實踐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具體路徑的建構上,以問題為導向確定案件類型與爭議焦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作為論題目錄,對案件爭點進行價值提純,最后在妥善應對價值沖突,完成價值定序后結合法教義學完成裁判工作。
參考文獻:
[1]彭中禮,王亮.司法裁判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運用研究[J].時代法學,2019,17(4):16.
[2]亞里士多德.工具論[M].張留華,馮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西塞羅,徐國棟,阿·貝特魯奇,紀慰民.地方論[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8(Z1):1-25.
[4]舒國瀅.論題學:從亞里士多德到西塞羅[J].研究生法學,2011(6):37.
[5]菲韋格.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6]阿圖爾·考夫曼.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論[M].鄭永流,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7]楊業(yè)華,符俊.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定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2(2):7.
[8]凌斌.什么是法教義學:一個法哲學追問[J].中外法學,2015,27(1):21.